资源简介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出自统编版教材第三单元《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9课《辛亥革命》。本单元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简要学情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对学习历史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有归纳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影响和结果能力。2、在合作探究中,前面的失败与后面的成功有什么关系?学生对分析事件的前后联系有所欠缺。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利用视频、图片,文献资料等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给出的图文材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通过图片史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从而道出民族危机与救亡尝试失败,利用文字史料展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壮大,为辛亥革命的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学生能够在表格及时间轴的帮助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方式认识革命志士的奋斗,从而感悟革命先烈们的救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3、通过图片及材料,对辛亥革命进行阐述,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解释)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教学过程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教师讲述: 同学观看了这个视频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学生答(预设答案)沉重;心痛:崇敬;幸福 教师讲述:国将不国的沉重;百姓麻木不仁的心痛:革命志士慷慨赴死的崇敬;还有一个就是“希望”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回到那段黑暗但又充满希望的革命年代! 通过沉重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革命的悲痛。 通过秋瑾的自述,了解何为革命,为何革命,感受救亡的悲壮与希望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第一篇:自主学习书历史 教师过渡:请同学们根据教材42-45页通过自主学习书写这段历史,也再次重温这段峥嵘岁月。预时(10分钟)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相互评价学习成果,并勇敢的上台来展示自己的成果。 教师总结:我们的同学都非常棒,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了基础知识的梳理,帮老师推进了教学进程。 教师过渡:同学们依据材料你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 第二篇:史料实证出背景 学生答(预设答案)偶然 教师讲述:同学抓住了材料的关键字词,所以大部分同学得出了结论是“偶然”,老师这里提供的材料是片面的,我们对历史的结论忌讳孤证不立,现在随着老师来看看以下的史料,了解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否是偶然的? 教师讲述: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仁人志士先从经济上自强再到政治上的图存,纷纷失败告终,革命者因势而上;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因势而强; 教师讲述: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因势而建; 所以看是偶然实则必然! 教师过渡:虽是大势所趋,但也荆棘丛生,从萍浏醴到黄花岗屡战屡败后才迎来武昌起义的成功,请同学们分析前者的失败与后者的成功有什么关系? 第三篇:合作探究悟情怀 学生答(预设答案)失败是成功之母 教师讲述:同学说的对失败是成功之母,就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因为在最美好的年华,他们选择把自己当做祭品,用自己的生命去敲响苦难深重的古老中国的黎明钟声。这说明了正是有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才有革命高潮武昌起义的到来! 教师过渡:请同学们根据教材44-46页结合老师给大家提供的图片解释辛亥革命 第四篇:历史解释明史实 学生答(预设答案)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抓住了解释历史事件需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要素,也通过图文分析出了辛亥革命取得湖北军政府建立、清王朝覆灭、中华民国建立的一系列的成果。可辛亥革命之功不止如此,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通过史料实证知意义 第五篇:史料实证知意义 教师过渡:辛亥革命虽已远去,但其创造的精神财富刻入了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骨髓 通过表格让学生自主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夯实基础知识,并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背景分析:小组合作,跨越时空,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学生做到知识点、线、面的结合,并对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失败。最终形成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的广泛传播,再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以此建构学生的时空观念以及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合作探究悟情怀。此设计意图既体现了青年的历史时代责任感。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把自己当作祭品,用自己的生命去敲响苦难的古老的中国的黎民众生,家国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并再次用时间轴帮助学生构建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明史实:通过三幅图的比较分析及相互印证,特别是第三幅图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让学生解释辛亥革命的成功。即得出武汉三镇的独立和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史料实证知意义: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后图片的比较分析得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用历史素材去解读历史的意义,避免了传统课堂生硬地讲授,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结尾处情感升华,家国情怀由内而外。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1894—1912) 板书较为简单明了,体现本课线索教学反思 教学生成: 教师努力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2.教学方法上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3.评价方式上,教师的评价切合实际。 教学不足: 1.资产阶级有了革命纲领和宣传报刊,但没有真正尝试,所以失败。如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因时间有限,对起义的经过没有作详细讲述,未能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本课注重培养学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但教师在课堂中对武昌起义爆发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分析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