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1 草原 课时 2内容 分析 《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草原风情,欣赏草原风光,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语言运用:指导学生通过主动积累、梳理,感受文章语言表达特色。 思维能力:文章以行踪为序,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抓住作者“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的表达方法,运用联想与想象,让形象更加丰富,情感更加饱满。 审美创造: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积累美的语言。思政 元素 通过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自豪感,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怀。重点 难点 1.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2.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课时 目标 1.会写“毯、玻”等9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环节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教师活动】 1. 准备并展示一系列草原图片,同时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营造宁静而辽阔的氛围。 2. 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草原的美景,引导学生仿佛置身于草原之中,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3. 提问:“同学们,你们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你们最想了解草原的哪些方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好奇心。 4.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揭示本课的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原,去探寻它的秘密和魅力。” 5.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之前对草原的了解,包括所见所闻、阅读经历等。 6. 根据学生的分享,简要补充介绍草原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以及独特的文化风俗。 【学生活动】 1. 仔细观察教师展示的草原图片,聆听背景音乐,沉浸在草原的意境中。 2. 根据教师的描述,想象自己站在草原上的情景,感受草原的广阔与自然的壮美。 3. 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分享自己对草原的初步印象和想要深入了解的方面。 4. 注意听讲,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5. 积极参与分享,回顾自己之前的草原知识储备。 6. 倾听教师的补充介绍,丰富对草原的全面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好准备。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和促进互动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有趣且高效的学习体验。通过这样的导入环节,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草原的直观感知,激发他们对草原文化的探究欲望,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环节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教师活动】 1. 介绍老舍及其相关写作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其文学成就。 提及老舍曾访问内蒙古大草原并写下《草原》一文,强调其文学价值。 2.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确保读通顺。 提醒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圈出并标注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 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教师展示字词,逐一指名学生认读。 针对学生的发音进行纠正,并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特别指出“稍”字的翘舌音和“裳”字的轻音读法。 强调“毯”字的正确书写顺序及结构特点,示范书写。 讲解“腐”字的结构,指导学生注意“广”字旁的撇与“付”和“肉”的结合。 【学生活动】 1. 聆听老舍及其写作背景的介绍。 学生认真听讲,了解老舍的文学地位和《草原》的写作背景。 2. 自由朗读课文并标注生字新词。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懂的字词。 注意模仿教师的范读,努力读准每个字的音。 3. 参与字词预习检测。 学生轮流认读教师展示的字词卡片。 根据教师的纠正,及时调整自己的读音和记忆。 观察并学习教师示范的书写方法,注意书写的正确性和美观性。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老舍及其写作背景、自由朗读课文、检测字词预习情况以及教师示范书写等教学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语感,提高识字写字能力,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环节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活动】 1. 引导学生快速默读: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安排这篇文章的。请大家在五分钟内读完,并且注意找出那些能够揭示文章线索的关键词句。读完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2. 组织汇报交流: "好了,时间到!谁愿意先来分享一下你们找到的关键词句?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展开故事的。" "非常感谢你们的分享。现在,让我来帮大家梳理一下。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首先,我们看到了草原的美景,接着是人们的热烈欢迎,然后是热情的会见和款待,最后是不舍的告别。简单来说,就是‘初见草原——喜迎远客——热情会见——盛情款待——依依惜别’。这样的结构让文章条理清晰,引人入胜。" 3. 过渡到第1自然段的深入分析: "现在,让我们聚焦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这是老舍先生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请大家默读这一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描绘出那美丽的画面。" 4. 指名朗读并指导圈画: "好的,现在请小王同学来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请仔细听,并用笔圈出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5. 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我看到大家都做了圈画。我们先来讨论一下‘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句话。你们觉得‘清鲜’和‘清新’有什么不同?‘明朗’和‘晴朗’又有什么区别?"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碧千里’这个词。它形容的是草原的广阔和绿色。想象一下,如果你是画家,你会如何用画笔表现这样的景象?" "还有这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这里的‘渲染’和‘勾勒’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6. 指导背诵: "现在,我们来一起背诵这一段。记住,作者先是写了天空,然后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接着是小丘和羊群。我们在背诵时,也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谁愿意先来试试?" 【学生活动】 1. 快速默读并交流: 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标记关键词句,并与同桌交流。 2. 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3. 默读并想象: 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4. 朗读与圈画: 学生轮流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5. 参与点拨与讨论: 学生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分享自己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6. 背诵练习: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尝试背诵第1自然段。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快速默读和关键词句的梳理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朗读和圈画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深入的点拨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背诵练习则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输出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环节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教师活动】 1. 总结教学内容: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老舍先生笔下的内蒙古大草原,感受到了那里的天高云淡,一碧千里,以及那些让人心旷神怡的美景。我们还学习了作者是如何用精准的词语和生动的比喻来描绘草原的。这些写作技巧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美景,也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2. 点评学生表现: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大家的积极参与和出色的表现。你们在快速默读时展现出了高效的阅读能力,圈画和讨论时表现出了敏锐的洞察力。特别是在理解和背诵课文时,你们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草原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3.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要求: "在下节课中,我们将继续探索草原上人们的生活。请大家预习接下来的部分,思考一下草原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他们如何迎接和招待客人。我们下节课将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学生活动】 1. 聆听总结: 学生认真听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堂上的学习要点。 2. 接受点评: 学生听取教师对自己表现的点评,从中获得反馈和激励。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准备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思考草原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待客之道。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总结和点评,学生能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明确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进步空间。同时,教师的积极反馈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预习任务的布置则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整个教学环节旨在通过不断的引导和激励,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应用。学习过程设计第二课时课时 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2.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3.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环节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教师活动】 1. 复习导入: 展示草原风光图片,配以轻柔的音乐背景。 提问:“同学们,这些图片是否让你们想起了我们之前学过的《草原》这篇课文?谁能背诵一下第一自然段,带领我们再次感受草原的风光之美?” 2. 引导回顾: 在学生背诵后,教师总结:“是啊,作者通过描绘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等元素,展现了草原的壮丽与美丽。” 提出问题:“那么,除了自然风光,你们还记得作者提到草原上的人有什么特点吗?” 3. 过渡新课: 微笑着说:“上节课,我们主要聚焦在草原的风景上,这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草原上的人文风情。草原不仅风景如画,那里的人们更是热情好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踏上这片充满温情的草原,去感受那里的人情美吧!” 【学生活动】 1. 背诵与联想: 根据教师的提示,背诵《草原》第一自然段,并尝试在脑海中重现草原的美景。 2. 思考与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并讨论作者如何描述草原上的人,如他们的热情、生活方式等。 3. 期待与准备: 聆听教师的过渡语,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和期待感,做好心理准备和思维准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草原的人情美。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帮助学生巩固对草原风光美的理解,同时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的过渡语旨在引导学生从自然风光转向人文风情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教师活动】 1. 自读引导: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找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词语,并在旁边做上标记。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也请记录下来。” 2. 小组讨论指导: “接下来,请你们在小组内交流这些句子或词语,说说它们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你们的发现。” 3. 提问与引导: “现在,我想请大家用一个词来形容草原人民,你们会选择哪个词呢?(热情好客)” “很好,'热情好客'这个词很贴切。那么,作者是如何具体展现这种特点的呢?请你们按照作者描述的顺序,尝试给每个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喜迎远客图、主客相见图、主客联欢图、依依话别图)” 4. 重点语句品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你们能体会到它的妙处吗?(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草原人民迎接远客的场景)” “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场景,看看能否同样生动地表达出来。” 5. 情感升华引导: “当夕阳西下,作者与朋友们不得不分别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你们结合文中的描述,谈谈自己的感受。(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现在,我们来一起理解这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逐字逐句地读一读,看看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 6. 回顾与总结: “我们讨论了这么多,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分享一下你们的看法。(草原是蒙古族同胞的家园,也是作者赞美和依恋的对象,同时展示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最后,请你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场景,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学生活动】 1. 自读并标记: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自由朗读指定段落,并在重要句子或词语旁做标记。 2. 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 3. 回答问题: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并为课文部分添加小标题。 4. 品读句子: 学生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体会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并尝试模仿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情感体验: 学生结合文中的描述,谈谈自己对夕阳下分别场景的感受,理解并复述重点诗句的含义。 6. 总结反思: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关于题目的问题,选择喜欢的场景进行朗读。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思考和模仿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通过口语表达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对草原文化的初步认识。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最终,通过情感升华和回顾总结,加深学生对蒙汉人民深厚情谊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这样的设计能够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环节三:主题概括,拓展延伸【教师活动】 1. 主题概括引导: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草原》这篇散文。这篇散文的作者是谁呢?它主要讲了些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没错,《草原》是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时写下的作品。他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感。那么,他到底赞美了草原的哪些方面呢?又讴歌了怎样的民族情谊呢?” 2. 拓展延伸介绍: “接下来,我要为大家介绍一首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诗歌与《草原》有着相似的主题,都描绘了草原的壮丽景色和当地民族的生活。” “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受它的韵律和意境。” 【学生活动】 1. 主题概括回应: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回顾《草原》的作者和内容,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参与: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敕勒歌》,尝试感受其韵律和意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借助多媒体,学生感受到了美的意境。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了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本节课在解读文本时,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比如,让学生画出感觉优美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觉得美,侧重文本写作思路和技巧的挖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形。如是否与亲人、好友分别的经历,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分别时的心情如何,有什么感受,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