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经典常谈》之《尚书》第三内容简介+ 习题+原文内容简介《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内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 布的话。平时的号令叫“诰 ”,有关军事的叫“誓 ”。其主要思想是“鬼治主义 ”,就是遇到臣民不听话 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天和先祖来, 自然一切解决。在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 最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书法沿革等历史原因,在西汉时期流传着《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两个版 本,也造就了西汉《尚书》“古今之争 ”这一经学大史迹。之后一番战乱《古文尚书》便失传了,但三国 时期出了一位孔安国又伪造了一部《古文尚书》,冒名顶替一千年直到清初才被人们彻底识破。《尚书》记事比较是间接的,记言比较是直接的。中国的记言文发展于记事文之先。商代甲骨卜辞大 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两周金文也多以记言为主。《尚书》称为经,始于《荀子》, 到汉代普遍。所谓“微言大义 ”,其实就是各自的历史哲学和政治 哲学。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负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所留心的是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东汉初,杜林在西川的漆书《古文尚书》一卷,经贾逵、马融、郑玄作注,《古文尚书》才显于世。 张霸作《古文尚书百二篇》伪书。三国时王肃伪作《孔子家语》《孔丛子》及孔安国《古文尚书》, 并带着孔安国的传,用力阐明儒家 的“德治主义 ”。与《尚书》原有“鬼治主义 ”相冲突。东晋梅赜献于元帝。伪《古文尚书》孔传和马郑 注的尚书并行。唐孔颖达编《五经正义》,《尚书正义》便用伪《古文尚书》。南宋吴械、朱子,元代吴澄,明代梅鷟,清阎若璩、惠栋、丁晏证伪。习题演练一、综合题(一)大年初一,央视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尚书》。主持人撒贝宁作为“当代读书人”, 与倪大红扮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展开对谈,以多维视角讲述《尚书》故事,一起带领观众进入到 深邃的时空隧道,完成一次次穿越。先是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敦煌藏经洞,洞壁遗书让学者惊叹“竟 有上古典籍《尚书》”;继而穿越到近两千年前的西汉,年逾九旬的伏生守护、讲解《尚书》;然后 又随着伏生的视角,穿越到上古时期,置身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的场景……观众在跨越时空的古今对 话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中国》,( )也正是在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交错的舞台上,我们看到藉由典籍,一个文化的共同体悄然形成。数千年传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传,那些古雅文字中蕴藏的人生感悟、社会哲思, 在时间的长河中融入虫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 境。B.既是属于当代的表达,也有忠于历史的讲述;既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又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 面。C.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又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 面。D.既是属于当代的表达,也有忠于历史的讲述;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 境。2.文中画横线句子与上下文语言风格未能协调一致,请修改成整句。要求:可调整语序、增删字 词,但不能改变原意。(二)大年初一,央视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尚书》。主持人撒贝宁作为“当代读书人”, 与倪大红扮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展开对谈,以多维视角讲述《尚书》故事,一起带领观众进入到 深邃的时空隧道,完成一次次穿越。先是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敦煌藏经洞,洞壁遗书让学者惊叹“竟 有上古典籍《尚书》”;继而穿越到近两千年前的西汉,年逾九旬的伏生守护、讲解《尚书》;然后 又随着伏生的视角,穿越到上古时期,置身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的场景……观众在跨越时空的古今对 话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这部古籍串联起多个舞台和不同场景;不同年代,不同人物,都在为同一典籍发声。《典籍里的中国》,( )也正是在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交错的舞台上,我们看到藉由典籍,一个文化的共同体悄然形成。数千年传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传,那些古雅文字中蕴藏的人生感悟、社会哲思, 在时间的长河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这部古籍串联起多个舞台和不同场景;不同年代,不同人物,都在为同一典籍发声。《典籍里的3.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演绎的细 腻情境。B.既是属于当代的表达,也有忠于历史的讲述;既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又有声光电交织的宏 大场面。C.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又有声光电交织的宏 大场面。D.既是属于当代的表达,也有忠于历史的讲述;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演绎的细 腻情境。5.文中画横线句子与上下文语言风格未能协调一致,请修改成整句。要求:可调整语序、增删字 词,但不能改变原意。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读通鉴论 ·叙论四 王夫之治道之极致,上稽《尚书》,折以孔子之言,而蔑以尚矣。其枢,则君心之敬肆也;其戒,则 怠荒刻霰,不及者倦,过者欲速也;其大用,用贤而兴教也;其施及于民,仁爱而锡以极也。以治唐、 虞,以治三代,以治秦、汉而下,迄至于今,无不可以此理推而行也;以理铨选① ,以均赋役,以诘戎 兵,以饬刑罚,以定典式,无不待此以得其宜也。至于设为规画,措之科条,《尚书》不言,孔子不 言,岂遗其实而弗求详哉?以古之制,治古之天下,而未可概之今日者,君子不以立事;以今之宜,治今之天下,而非可必之后日者,君子不以垂法。故封建、井田、朝会、征伐、建官、颁禄之制, 《尚 书》不言,孔子不言。岂德不如舜、禹、孔子者,而敢以记诵所得者断万世之大经乎?《夏书》之有《禹贡》,实也,而系之以禹,则夏后一代之法,固不行于商、周;《周书》之有 《周官》,实也,而系之以周,则成周一代之规,初不上因于商、夏。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何以足,何以信,岂靳言哉?言所以足,而即启不足之阶;言所以信,而且致不信之咎也。孟子之言异是,何也?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侯王分土,各自为政,而皆以放恣渔猎之 情,听《耕战》《刑名》《殃民》之说,与《尚书》、孔子之言背道而驰。勿暇论其存主之敬怠仁暴, 而所行者,一令出而生民即趋入于死亡。三王之遗泽,存十一于千百,而可以稍苏,则抑不能预谋汉、 唐已后之天下,势异局迁,而通变以使民不倦者奚若。盖救焚拯溺,一时之所迫,于是有“徒善不足 为政”之说,而未成乎郡县之天下,犹有可遵先王之理势,所繇与《尚书》、孔子之言异也。要非以 参万世而咸可率繇②也。编中所论,推本得失之原,勉自竭以求合于圣治之本;而就事论法,因其时而酌其宜,即一代而 各有弛张,均一事而互有伸诎,宁为无定之言,不敢执一以贼道。有自相跖盭④者矣,无强天下以必从 其独见者也。若井田、封建、乡举、里选、寓兵于农、舍笞杖而行肉刑诸法,先儒有欲必行之者矣。袭《周官》之名迹而适以成乎狄道者宇文氏也据《禹贡》以导河而适以益其溃决者李仲昌也。 尽破天 下之成规,骇万物而从其记诵之所得,浸使为之,吾恶知其所终哉!(节选自《读通鉴论》) 【注】①铨选:选才授官。②率繇:遵循,沿用。③诎:同“屈”。④蹠盭(zhí lì):乖舛,谬误。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稽《尚书》 稽:考察 B.君子不以垂法 垂:接近C.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 会:聚合 D.浸使为之 浸:逐渐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仁爱而锡以极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无不可以此理推而行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初不上因于商、夏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存十一于千百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提出治国的要领, 即君主要遵守制度,戒除懈怠,做事不过分苛刻,任用贤者以兴教 化并且能够对百姓施加仁爱。B.作者认为,古时的法制能否限制今日发展,今日的法规能否决定以后的事情,往往在于君子是 否愿意以之为规并将其流传。C.作者认为,战国时期的统治者穷兵黩武,听从兵、法、农等家的学说主张,对百姓实施暴政, 将三王遗留的美德挥霍殆尽。D.《读通鉴论》一书既推求政事得失的根本,使其符合于圣人治理的根本,而且能够就事论法, 通过议论来发表个人的见解。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袭 《周官》 之 名 迹 而 适 以 成 乎 狄 道 者 宇 文 氏 也 据 《禹贡》 以 导 河 而 以 益其 溃 决 者 李 仲 昌 也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以饬刑罚,以定典式,无不待此以得其宜也。②孔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何以足,何以信,岂靳言哉?三、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孔子最初编《尚书》时有 100 篇,但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而散佚大半。《史记》记载,汉文帝时, “欲求能治《尚书》者”。济南有个叫伏生的前朝博士,他在秦始皇焚书时将《书》藏在墙壁中,但 后来因为秦灭之乱,所藏之《书》只剩下 29 篇。伏生所传的本子是其学生用当时的隶书钞录的, 这就 是东汉以来所谓的《今文尚书》。之后,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拆除孔子故宅墙壁时发现了一批 竹简,其中就有一部用先秦文字写成的《书》经。经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这一版本的《书》经比 《今文尚书》多 16 篇,这就是常说的《古文尚书》。然而,孔安国的这个本子未能引起重视,而是被放在了石渠阁(皇家图书馆),只在私下流传。 直到西汉末年,天禄阁秘书刘歆认为《古文尚书》有价值,由此引发了一场“今古文之争”。原来, 汉武帝时提倡儒学,立五经博士。《尚书》门下,也立三博士,都是伏生一派分出。汉哀帝时,刘歆 想为《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这四部“古文”经典立博士,但遭到已有的五经 博士的强烈反对。之后,在西晋永嘉之乱中,今、古文《尚书》再次散失。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上了 一部《尚书》,其中包括《今文尚书》 33 篇,《古文尚书》25 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古文尚书》的合编本,也就是梅赜所献版本。关于《尚书》的争论中,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及所附《孔安国传》的真伪是最大的公案。 从唐代开始,即有人怀疑《古文尚书》并不可靠,宋元明三朝的质疑者更是不乏其人。南宋时期,朱 熹曾提出疑问,“出于孔氏者多分明易晓,出于伏生者都难理会”。作为儒学的宗师级人物,朱熹的 怀疑态度对后朝学者的影响无疑十分巨大。当然,辞章难易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怀疑者认为《古文尚 书》词句清通平顺,不类先秦文字;维护者也可以认为《今文尚书》未必篇篇诘屈聱牙,也有与古文 诸篇相似的。清朝以后,这一争论由辞章辩异转入考据真伪,并进而倒向“废立”的危险边缘。以现代“文献学”或“史学”的立场,“真伪”问题无疑是第一位的,但对清代学者而言,《古 文尚书》的价值和地位不能完全由“真伪”考据来决定,因为考据的层面之上,还涉及义理的问题。 大体而言,清代学者多认为《古文尚书》或有篡改修饰的伪作嫌疑,但其义理纯美,加之历史悠久, 不能简单地以“伪”而废或以“正”而立。事实上,《尚书》“真伪”的关键问题在于“原本无存”,无人知道何本是“真”,即便被认为 是真的《今文尚书》也只是伏生口述,并非原本。更何况,《尚书》中关于虞、夏及商代的部分文献 是根据传闻写成,不尽可靠。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书的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有修饰、补充甚至篡 改的成分。在“原本无存”的情况下,过分纠结于“真伪”而否定其中的义理和历史价值,也同样是 不可取的。(摘编自金满桃《穿越千年读<尚书>》,有删改)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因散佚造成“原本无存”的情况,这是《尚书》“真伪”难辨的关键所在。B.孔安国整理的《古文尚书》因被束之高阁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未能得到广泛流传。 C.受战乱的影响,《尚书》散佚大半,后来经过不同的人整理,出现了多个版本。D.清代学者多认为《古文尚书》义理纯美、历史悠久, 我们不能仅因其有篡改修饰的嫌疑而废止。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叙述《尚书》的流传过程,为后文论述有关《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奠定论证基础。B.文章写《尚书》现在通行本是梅赜所献版本,是为了论证梅赜在《尚书》流传中的重要贡献。 C.文章引用朱熹之语,是为了证明从唐代开始即有学者质疑《古文尚书》的可靠性。D.末段从三个方面论述过分纠结于《尚书》的真伪而否定其义理和历史价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伏生所藏《尚书》是孔子所编百篇《尚书》的残本, 其因在孔安国整理本后出现而被称为《今文尚书》。B.汉武帝时期提倡儒学,设置了讲授五经的博士,并专设博士讲授《古文尚书》和《今文尚 书》。C.关于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的真伪的争论从唐代已经开始, 清以后,这一争论由辞章辩异转入 考据真伪。D.梅赜所献《古文尚书》遭受怀疑的主要原因是其词句清通平顺, 不似先秦文字,所以辞章风格 是辨别《尚书》真伪的关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伪托之书”,是古代文人以“托古传道”为旨而编辑撰写的书籍,其绝大部分属史书,因而伪 书大多是伪史。伪史一词最早出自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当晋宅江、淮,实膺正朔,嫉彼群 雄,称为僭盗。故阮氏《七录》, 以田、范、裴、段诸记, 刘、石、符、姚等书, 别创一名,题为《伪 史》。”刘知几笔下的伪史就是在古代“尊古卑今、贵远贱近”的风气下,一些文人“假借他人之名 以传其书”而伪造的史书。据《汉书 · 艺文志》载,早在先秦时期托古伪书就已有“儒家托于周公,农家托于神农,道家托 于黄帝”的说法。纪昀在主持编修《四库提要》时,对伪书现象感慨道:“夫古书日亡而日少,淳风 之书独愈远而愈增,其为术家依托,大概可见矣。”那些“托古传道”的伪书编撰者,大多是依托他 人之名来传播自身思想,推介个人作品的。既然很多史书在彼时已经被厘定为伪史,为何又被存留下来并加以研究?今日看来原因似乎非常 简单,即伪书还有一定的价值,很多伪书的学术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还很高。仅以东晋时 期的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孔安国的《古文尚书》为例,明末清初考据学大师阎若璩沉潜三十余年,从篇 数、篇名、历法、典章制度、文字句读、地理沿革等方面对《古文尚书》进行了精细考证,得出此书 乃后世假托古人而作的定论,使悬置学术史千百年来的疑案得以破解。但其后三百多年来,该书依旧 在《尚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究其原委,就是伪造的《古文尚书》中的很多文字,辑录于东晋以前 的一些史书典籍,而这些史书典籍到了阎若璩所处的明末清初时期,大多已经散佚失传了,所以伪造 的《古文尚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再比如《四库全书总目》的编者经过缜密详尽的考辨,认 为《海内十洲记》乃托名东方朔而撰,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伪书,但同时又指出该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 上具有一定地位。再比如《四库全书总目》的编者认为《神异经》乃托名东方朔,《汉武故事》《汉 武帝内传》系托名班固,这些伪书的文学价值一方面在于“词条丰蔚”“字句妍华”,足供采摭,增广见闻;另一方面在于它们是六朝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唐传奇、宋话本以及明清小说均产 生了深远影响。事实上,我国历史上诸多伪书之所以是赝品,绝不是因为其所记述的内容是假的,而是由于作者 或著作成书的年代不真实。诸如此类的伪书,如果厘清作者的真实情况或者成书的具体年代,那么是 可以有选择地对其加以利用的。伪书的作者几乎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士子,如伪造《孔子家语》《孔 丛子》和参与伪造《古文尚书》的三国魏人王肃,就是当时朝野所公认的饱学之士和知名经学家。而 实践表明,无论是《孔子家语》《孔丛子》,还是《古文尚书》,这三部书均有较高的学术品位和史 料价值,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我们应该认识到,伪书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诸多方面,按照章学诚的观点,一旦确定了伪书作伪 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年代,其思想价值、学术价值、文学价值、语言学价值、艺术价值、药学价值和史 料价值等也就逐渐显露出来了。(摘编自刘金祥《古代“伪托之书”的价值》)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伪书大多属于伪史,为古代文人的依托之作,即是古人以“托古传道”为旨而编写的书籍。B.纪昀举淳风的书离他的时代远反而增多的例子,说明有人托淳风的名来著书。 C.虽然伪书是赝品,其作者或著作成书的年代不真实,但其记述内容都是真的。D.很多伪书中的内容虽与其所伪的时代不合,但我们通过这些史料,可了解伪书作者所处时代的 思想和学术。1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中的内容,为人们追溯了“伪史”一词的由来。B.第三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设问行文,观点明确,体现出作者清晰的论证思路,结构合理。C.第四段采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如果考辨伪书作者身份或成书年代,就能更好地挖掘伪书的价 值。D.文章在介绍伪书的历史和目的的基础上,强调了伪书存留的意义和价值,论述重点明确。16.下列选项,不能选作原文最后一段论据的一项是( )A.《银海精微》虽伪, 然托医药大家孙思邈之名而获流传,却能“辨析诸症颇为明析 ”“其法补 泻兼施,寒温互用,亦无偏主一格之弊。”B.《四库全书总目》的编者在考辨伪书时, 认为《子华子》“其书理致肤近, 而持论不甚诡于道, 文字亦春容雅则,至宋世一时盛传”。C.刘炫《鲁史记》今不传。“炫经术冠绝, 史笔或非其任,而博学强识,时莫与伦。且隋世古书 存者尚伙,炫所采录,必多可补前史之缺。惜亡从见之矣。”D.胡应麟认为伪书要注意:“核之《七略》, 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 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四、写作题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子夏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意思是说在大的道德节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节上 有些出入是可以的。《尚书》中则说:“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意为不注意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 来会伤及大的道德节操。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尚书》中提到,要培养人,必须先陶冶性情。所谓“直而温,宽而栗”,意思是梗直者加以温 和,宽厚者加以明辨。而傅雷先生勉励他的儿子,要做这样的人: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 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可见,良好的性情往往是相反相成的。对于当代青年修身养性,上述材料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参考答案一、综合题(一)1.A2.多个舞台,不同场景,以一部古籍串联;不同年代,不同人物,为同一典籍发声。(二)3.B4.A5.多个舞台,不同场景,以一部古籍串联;不同年代,不同人物,为同一典籍发声。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6.B7.D8.C9.袭《周官》之名迹/而适以成乎狄道者/宇文氏也/据《禹贡》以导河/而适以益其溃决者/李仲 昌也10. ①用它来整治刑罚,用它来规定典章,没有一个不是依赖这个而得好处的。②孔子说:“使 食物充足,使士兵充足,百姓守信。”怎样才能充足,怎样才能诚实可信,难道是不愿意说吗?三、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1.B12.B13.C(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4.C15.B16.D四、写作题17.【参考例文】不拘泥于细节蔺相如不拘泥于廉颇口出恶言,于是将相和的故事流传千古;诸葛亮与诸蔼谨不拘各侍一主,兄 弟情感依旧完好;卓文君不拘于司马相如的家境贫寒,于是一曲《凤求凰》成就千古姻缘。不拘泥于 细节,让生活更美好。不拘泥于细节,让友情更坚贞。卡耐基的许多朋友被认为是怪人,而卡耐基认为他们的本性和我们一样,只是与我们生活习惯不 一样而已。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又怎么有完全机同的人呢?如果拘泥于这些细微 末节,你终将成为一个孤僻的人。关羽义气,张飞粗鲁,刘备文雅,三个性格迥异,但桃园三结义又 如何尝不是民间流传的佳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老祖宗留下的道理又何尝不是呢?水浒一百单八将,谁又完全一样呢?李逵大大咧咧,宋江义气,时迁鸡鸣狗盗,哪一个不是个性十足? 但一百单八将的情义却实让人羡慕。不拘泥于细节,让亲情更温暖。家庭,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摇篮。从儿童到少年,中年,这个避风港是我们永远的依靠。当青春 期的我们遇上更年期的他们,争吵,矛盾又怎能避免?难道我们又该因此而记恨一辈子吗?于是“树 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大儿子因为疑心父母偏心小儿子,于是与 父母老死不相往来。最后父母为了见大儿子只好以他不负养老费的名义将儿子告上法庭。如果大儿子 不拘泥于那一点细节又怎会落到如此地步。不拘泥于细节,别让亲情失了颜色。不拘于细节,让爱情更甜蜜。当司马相如遇上了卓文君,他不嫌弃她是再嫁之妇,她亦不嫌弃他出身卑微,于是在那个礼法的 时代铸就了一曲千古绝唱。只要是爱.我卓文君当垆卖酒又有何妨?当简 爱遇上罗契斯特,当爱的火 花擦出的那一秒,管你是多少个孩子的父亲都无所谓。即使最后罗契斯特残疾了, 简 爱也未曾拘泥于 他的身体。让我做你的眼,你的腿,感受这个世界.而沈从文笔下的翠翠苦守一个有头无尾的结局,一舟一人,守候一辈子。若傩送不拘泥于细节,那美丽的凤凰古镇中又会多一对恩爱夫妻,又怎么有 那句“那个人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满目凄凉呢?不拘泥于细节,让友情更坚贞,让亲情更温暖,让爱情更甜蜜,让生活更美好吧!18.【参考例文】方圆相济,修身养性曾几何时,我们开始习惯于给原本中性的性情词染上评价色,外向大方为善,内敛沉默为弊;温 柔宽厚为善,严肃高傲为弊;圆为善,方为弊……依我刍荛之见:方者,存弊也;圆者,存弊也。方圆相济,乃是修身养性之真义。方者,我将其定义为人固有之质,正如置玉壶中的冰心,似出淤泥的芙蓉,自然无繁饰,是个体 鹤立的高蹈姿态。人之出生,并非一张白纸,冰心虽清却有其寒,芙蓉虽雅也有其弱,有人天性爽直,有人天性宽 厚,有人温柔,有人高傲……总而言之,物之不齐。固守天性不改,虽有顽童的天真可爱,但与他人 相交时,总难变通,难免会有“世人皆醉我独醒 ”的寂寥与落寞,“举世皆浊我独清 ”的自抑与痛苦。 古有言:“水至清则无鱼”,若人们一味执着于自己的原有性情,而缺乏对社会性品性的探索,就如 同那毫无杂质的清水虽澄澈但无生命之气。因之,固守的原有品性,是很难立于这苍茫中咏叹抒怀的。 故而养性当学《尚书》:直而温,宽而栗。圆者,我将其定义为与世俗之意相合的性情,是外在世界给予我们的规训,是在个体融入社会时 必要经历的打磨。龚自珍在《明良论》中曾批驳过这样的为官之人,他们经过一番驯化磨砺后,为人圆滑,深谙为 “清闲官”之道,善于察言观色,深得主上器重。致仕后教育子女也是愿其子孙事事以退缩圆通为老 成。诚然,能够拥有一颗敏感圆融之心,不与外物相忤,是一件好事,但若事事如此,没有原则,甚 至只把这单一的品性奉为处事圭臬,恐怕不妥。修身是“圆化”的过程,纵使“圆”但也应该如那粒 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铜豌豆,有外在的圆融通透,也有内在的铮铮铁骨。傅雷先生教育其子: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诚哉斯言,人既要保留原 有的天真之质,即“方”的部分,也要走进社会的手摇炉历练,成就“圆”的部分。但揆诸当下,人 性之方被磨砺得缺乏棱角,人性之圆被过度赞美歌颂,发达工业社会一味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 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正在流水线上被打磨生产。而你,在那条流水线上吗?原文:《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 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了,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 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 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 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 ”, 《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 “雅言”① ,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话。 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数,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那些号令多 称为“誓 ”或“诰 ”,后人便用“誓 ”、“诰 ”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 ”,有关军事的 叫“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 ”;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② 的。这些辞有的是 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新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这些辞原来 似乎只是说的话,并非写出的文告;史官纪录,意在存作档案,备后来查考之用。这种古代的档案,想来 很多,留下来的却很少。汉代传有《书序》, 来历不详,也许是周、秦间人所作。有人说,孔子删《书》为百篇,每篇有序,说明作意。这却缺乏可信的证据。孔子教学生的典籍里有《书》, 倒是真的。那时代 的《书》是个什么样子,已经无从知道。“书”原是纪录的意思③ ; 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的 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 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 “ 尚 ”,“上 ”也; 《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 ”④ 。“书 ”上加一“ 尚 ”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书》 称为“经”,始于《荀子》⑤ ;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 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帝时,才开了书禁;文帝接着更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 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⑥。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 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 他 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的《书》, 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 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想召他入朝。那时他已九十多岁,不能远行到京师去。 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错来从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来。伏生所藏的本 子是用“古文 ”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 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汉武帝提倡儒学。立五经博士;宣帝时每经又都分家数立官,共立了十四博士,每一博士各有弟子若干人。每家有所谓“师法 ”或“家法 ”,从学者必须严守。这时候经学已 成利禄的途径,治经学的自然就多起来了。《尚书》也立下欧阳(和伯)、大小夏侯(夏侯胜、夏侯建) 三博士,地都是伏生一派分出来的。当时去伏生已久,传经的儒者为使人尊信的缘故,竟有硬说《尚书》 完整无缺的。他们说, 二十九篇是取法天象的,一座北斗星加上二十八宿,不正是二十九吗⑦ !这二十九篇, 东汉经学大师马融、郑玄都给作过注;可是那些注现在差不多亡失干净了。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古文 ”经传数十篇,其 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 ”写的;所谓“古文 ”,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那时恭王肃然起 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叫孔安国的。安国加以整理,发见其中的《书》比通 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 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 ”,所以便一直压在皇家图书馆里。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 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 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 ”经典。当时的五经博士不以为 然,刘歆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⑧。这便是后来所谓今古之争。今古文字之争是西汉经学一大史迹。所争的虽然只在几种经书,他们却以为关系孔子之道即古代圣帝 明王之道甚大。“道 ”其实也是幌子,骨子里所争的还在禄位与声势;当时今古文派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不过两派的学风确也有不同处。大致今文派继承先秦诸子的风气, “思以其道易天下 ”⑨ , 所以主张通经致 用。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古文派不重 哲学而重历史,他们要负起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所留心的是在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他们各 得了孔子的一端,各有偏畸的地方。到了东汉,书籍流传渐多,民间私学日盛。私学压倒了官学,古文经 学压倒了今文经学;学者也以兼通为贵,不再专主一家。但是这时候“古文 ”经典中《逸礼》即《礼》古 经已经亡佚,《尚书》之学,也不昌盛。东汉初,杜林曾在西州(今新疆境)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非常宝爱,流离兵乱中,老是随身带 着。他是怕“《古文尚书》学 ”会绝传,所以这般珍惜。当时经师贾逵、马融、郑玄都给那一卷《古文尚 书》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才显于世⑩。原来“《古文尚书》学”直到贾逵才直正开始;从前是没有什么 师说的。而杜林所得只一卷,决不如孔壁所出的多。学者竟爱重到那般地步。大约孔安国献的那部《古文 尚书》, 一直埋没在皇家图书馆里,民间也始终没有盛行,经过西汉末年的兵乱,便无声无息的亡佚了罢。 杜林的那一卷,虽经诸大师作注,却也没传到后世;这许又是三国兵乱的缘故。《古文尚书》的运气真够 坏的,不但没有能够露头角,还一而再的遭到了些冒名顶替的事儿。这在西汉就有。汉成帝时,因孔安国 所献的《古文尚书》无人通晓,下诏征求能够通晓的人。东莱有个张霸,不知孔壁的书还在,便根据《书序》, 将伏生二十九篇分为数十,作为中段,又采《左氏传》及《书序》所说,补作首尾,共成《古文尚 书百二篇》。每篇都很简短,文意又浅陋。他将这伪书献上去。成帝教用皇家图书馆藏着的孔壁《尚书》 对看,满不是的。成帝便将张霸下在狱里,却还存着他的书,并且听它流传世间。后来张霸的再传弟子樊 並谋反,朝廷才将那书毁废;这第一部伪《古文尚书》就从此失传了。到了三国末年,魏国出了个王肃,是个博学而有野心的人。他伪作了《孔子家语》、《孔丛子》 , 又 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 还带着孔安国的传。他是个聪明人,伪造这部《古文尚书》孔传,是 很费了一番心思的。他采辑群籍中所引“逸书 ”,以及历代嘉言,改头换面,巧为联缀,成功了这部书。他是参照汉儒的成法,先将伏生二十九篇分割为三十三篇,另增多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 , 以合于东汉儒 者如桓谭、班固所记的《古文尚书》篇数。所增各篇,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 ”,满纸都是仁义道德 的格言。这是汉武帝罢黜百家,专崇儒学以来的正统思想,所谓大经、大法,足以取信于人。只看宋以来 儒者所口诵心维的“十六字心传 ” , 正是他伪作的《大禹谟》里, 便见出这部伪书影响之大。其实《尚书》 里的主要思想,该是“鬼治主义 ”,像《盘庚》等篇所表现的。“原来西周以前,君主即教主,可以唯所 欲为,不受什么政治道德的约束。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帝和先祖来, 自然一切解决。 ”这 叫做“鬼治主义 ”。“西周以后,因疆域的开拓,交通的便利,富力的增加,文化大开。自孔子以至荀卿、 韩非,他们的政治学说都是建筑在人性上面。尤其是儒家,把人性扩张得极大。他们觉得政治的良好只在 诚信的感应;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风从,用不到威力和鬼神的压迫。”这叫作“德治主义” 。看 古代的档案,包含着“鬼治主义 ”思想的, 自然比包含着“德治主义 ”思想的可信得多。但是王肃的时代 早已是“德治主义 ”的时代;他的伪书所以专从这里下手。他果然成功了。只是词旨坦明,毫无诘屈聱牙 之处,却不免露出了马脚。晋武帝时候,孔安国的《古文尚书》曾立过博士 ; 这《古文尚书》大概就是王肃伪造的。王肃是武帝 的外祖父,当时即使有怀疑的人,也不敢说话。可是后来经过怀帝永嘉之乱,这部伪书也散失了,知道的 人很少。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发现了它,便拿来献到朝廷上去。这时候伪《古文尚书》孔传便和马、 郑注的《尚书》并行起来了。大约北方的学者还是信马、郑的多,南方的学者才是信伪孔的多。等到隋统 一了天下,南学压倒北学,马、郑《尚书》, 习者渐少。唐太宗时,因章句繁杂,诏令孔颖达等编撰《五 经正义》; 高宗永徽四年(西元 653 年),颁行天下,考试必用此本。《正义》居了标准的官书,经学从 此大统一。那《尚书正义》便用的伪《古文尚书》孔传。伪孔定于一尊,马、郑便更没人理睬了; 日子一 久, 自然就残缺了,宋以来差不多就算亡了。伪《古文尚书》孔传如此这般冒名顶替了一千年,直到清初 的时候。这一千年中间,却也有怀疑伪《古文尚书》孔传的人。南宋的吴棫首先发难。他有《书裨传》十三卷⑩ , 可惜不传了。朱子因孔安国的“古文 ”字句皆完整,又平顺易读,也觉得可疑o。但是他们似乎都还没 有去找出确切的证据。至少朱子还不免疑信参半;他还采取伪《大禹谟》里“人心 ”、“道心 ”的话解释 四书,建立道统呢。元代的吴澄才断然的将伏生今文从伪古文分出;他的《尚书纂言》只注解今文,将伪 古文除外。明代梅鷟著《尚书考异》, 更力排伪孔,并找出了相当的证据。但是严密钩稽决疑定谳的人, 还得等待清代的学者。这里该提出三个可尊敬的名字。第一是清初的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 第二 是惠栋,著《古文尚书考》; 两书辩析详明,证据确凿,教伪孔体无完肤,真相毕露。但将作伪的罪名加 在梅赜头上,还不免未达一间。第三是清中叶的丁晏,著《尚书馀论》, 才将真正的罪人王肃指出。千年 公案,从此可以定论。这以后等着动手的,便是搜辑汉人的伏生《尚书》说和马、郑注。这方面努力的不 少,成绩也斐然可观;不过所能作到的,也只是抱残守缺的工作罢了。伏生《尚书》从千年迷雾中重露出 真面目,清代诸大师的的劳绩是不朽的。但二十九篇固是真本, 其中也还该分别的看。照近人的意见, 《周 书》大都是当时史官所记,只有一、二篇像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商书》究竟是当时史官所记,还是周 史官追记,尚在然疑之间。《虞、夏书》大约是战国末年人托古之作,只《甘誓》那一篇许是后代史官追 记的。这么着,《今文尚书》里便也有了真伪之分了。注释:①“雅言”见《论语 ·述而》②《说文》言部:“谟,议谋也”。③《说文》书部:“书,著也。”④《论衡 ·正说篇》。⑤《劝学篇》。⑥裴骃《史记集解》引张晏曰:“伏生名胜,《伏氏碑》云。”⑦《论衡 ·正说篇》⑧《汉书》本传。⑨语见章学诚《文史通义 · 言公》上。⑩《后汉书 ·杨伦传》。⑩《家语》托名孔安国,《孔丛子》托名孔鲋。⑩桓谭《新论》作五十八,《汉书 ·艺文志》自注作五十七。⑥见真德秀《大学衍义》。所谓十六字是:“人心惟危,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在伪《大 禹谟》里,是舜对禹的话。 以上引顾颉刚《盘庚中篇今译》(《古史辩》第二册)。 《晋书 ·荀崧传》。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四。 见《朱子语类》七十八。 [参考资料]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序例》及卷三十六《伪孔安国序》。顾 颉刚《论今文尚书著作时代书》(《古史辩》第一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