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初三作文备考:2024上海中考作文真题解读《我也是个取水人》审题立意指导及范文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假如世界是一滩无形的水,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滩水。成长,就是在一次次对未知事物的探寻中,或拓宽眼界,或增长才干,或发现规律……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 请以“我也是个取水人”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不得抄袭。
【试题出处:2024上海中考】
一、材料类型及考查特点
今年的作文题有点“怪”,这是同学们反馈中的高频词。“取水”这个有具体事物指向性的词,就这样在出现题目里,这是近几年中考作文(《会心之乐》《这不过是个开场》《比看上去更有意思》《有一种甜》《这事真带劲》)所没有过的。那么是否真的需要同学们临场写出一篇“取水”的文章?答案是否定的,引语里“在对未知事物的探寻中,拓宽眼界,增长才干,发现规律”这几句短句就又把作文引向了同学们熟悉的主题——成长。
【生活哲理类思路点拨】
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社会中的一举一动、一人一事,都会拨动我们的心弦,引发我们的思考。由此可见,生活哲思类主题的作文,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当然这也要求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意生活小事,从中感受和体悟人生哲理,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首先,此主题作文往往要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作为切入点,从小处钻探,传递生活的真实、美好和丰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钻探出富有深意的主旨。例如,从一次旅游经历中生发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其次,要有逆向思维的习惯,反弹琵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例如,描述一个平常的小事物或场景,但从一个不寻常的角度去观察和描述它。如写《蝉》,就可采用欲扬先抑的逆向思维,首先,写使人们心烦的聒噪蝉鸣;其次,描写一只奄奄一息的病蝉;接着,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此刻思想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最后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从渺小病弱,扬到“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这一生命意义的高度。
二、审题分析
关键词1:取水
“假如世界是一滩无形的水,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潭水”,我们会发现,“取水”并不是真的去打水、买水、拿水等,而是自己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水”隐喻的是对世界的认知。
关键词2:也
这不是第一次中考题目中出现“也”,与2014年的《这里也有乐趣》一样,今年的“也”代表认识的深化过程,是一种强调。“也”意味着除“我”之外,尚有他人,“我”从其他“取水人”身上汲取智慧,从而有所收获。
关键词3:同时
“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这句其实最为关键,“同时”,意味着并列关系,至少存二。在成长的过程里,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本题要求除了收获“拓宽眼界、增长才干、发现规律”外,同时还会收获更适合自己的探索方式。
综上,今年作文题真正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获得自我的成长。
三、选材立意
1、行文思路——删繁就简,表格法快速提炼
总述:“我”在遇困时,得领路人言传身教,突破困难,获得精神收益,并决定坚持。
2、选材示例——开拓思路,条条素材通罗马
①兴趣爱好类:“我”兴趣发展遇困(天赋不足,时间挤压,小众偏见,过于功利),在长辈、朋友的影响下,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获得技艺提升与精神成长。
②社会见闻类:“我”曾对某些社会现象或底层小人物有误解、偏见,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独特思考,拥有更宽广的眼界,获得成长。
③传统文化类:之前认识某类传统文化的方式比较单薄、刻板,后来找到属于自己的认知方式,加深或纠偏了理解,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成长。
④情感柔暖类:之前不懂得亲情、老师或友情,理解狭隘,通过一件或几件事,用自己的方式认识到了某种情感的真谛,获得心灵成长。
四、角度延伸
角度一
“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信息量也很大。“同时”,意味着并列关系,成长也同时意味着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更”,暗含一个对比关系,也许是之前不够适合;“适合自己”,表示要有自己的思考,体现主体性和主人翁意识。同学们日常积累的一些素材,也可以酌情选用,如:读古诗词散文小说、学汉字书法围棋民乐、参赛绘画演讲戏剧舞蹈车模编程、爬山旅游古镇水乡喝茶插画陶艺刺绣等等。中考作文题目有很强的开放性,力求让考生们有话可说,写身边的人和事,最重要的是审题扣题,符合主题要求,素材可百花齐放,注意结构条理清晰,语言表达流畅生动。用自己的眼睛凝视生活,观察思考,也是认识水一样辽阔的汪洋世界一种方式,我手写我口,言为心声,修辞立其诚,就是一篇好文章。
角度二
限定词“也”“也是”在中考模考中并不少见,如《这也是我的舞台》《这,也是一个机会》《驿站,亦是重要的一站》……不同于以往“也是”要突出峰回路转的波澜,该题目“也是”根据提示语中“每个人都…”而“我同样”“我一样”的自我认同,但也有独特性与个人特点。
角度三
这个标题还是成长类,带上“水”的元素,和之前练习的“草木有本心”一个意思,属于“新瓶装老酒”老素材新用,思考取水的过程,取水的感悟,就看孩子考场上能不能快速梳理思路,也可以“自我价值与奉献”,通过“我也是个取水人”的故事,反映出每个人都有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价值的机会和责任,正如取水人一样,通过自己劳动和奉献,维持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角度四
“世界是一滩无形的水,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滩水”,取水,就是说从这个世界获取,可以是获取成长的经验、可以是获得人生的经历、可以是获得技能、知识、眼界,亦可以是在亲情里获取幸福。
角度五
标题水是一个名词,采用双线索结构,明线为水,暗线为我对于这样的一个成长的认识,然后我去取这一瓢水,更好去点题。选材上适合套用之前组合拳行走见闻+传统文化+成长感悟;亲情+兴趣爱好+感悟。
五、范文赏析
我也是个取水人(品质传递类)
独临钓石,只为取深清。山中制红糖的爷爷如此,我对琴音亦如此。
沐着春城氤氲的水气,品着香气醇厚的红糖茶,连日来的旅途奔波都被一扫而空。父母在木桌旁休息,我则端着碗,站起身,好奇地走到一边,打量屋后忙碌的一老一少。他们正把甘蔗榨成的汁放入锅中,灶膛里的柴火正旺。在一片白色水雾之中,老人家耐心地慢慢搅拌熬煮,等到锅中渐渐呈现红色,再用勺子舀出,汁液粘稠,他以极快的速度,把红糖汁倒入准备好的小碗中,几乎一滴落不到外面。
老人家那娴熟的动作令我咋舌,我忍不住赞叹了几句,老人家就和我交谈起来,我知道了这已经是他们几代人传下来的手艺,我要细问,老人家却直摆手说没什么特别,最多就是这山间水,林中泉有些灵气吧。这一聊就聊了许久,我向来外向,见彼此熟络,忽然就忍不住好为人师,提出了自认为有帮助的建议:“现在奶茶很流行啊,爷爷你们不如也把红糖茶改良成奶茶,或者红糖水果茶,生意肯定更好呢,还可以直播带货!”我带着笑等待认可,可没想到,一直乐呵呵的老爷爷突然变了脸色,口气生硬地说道:“我们只做红糖茶,不做什么奶茶,也不想带什么货,一个山中取水人,没那么大的本事,也不是钱的事。”
我顿时哑然,自认本是好心,有些恼怒老爷爷这般态度,连带着本来想带些走的红糖也没有买。临走的时候,那小少年正抱着从溪水中泡过的瓜果回来,一头汗,却露着甘之如饴的笑脸。我不解,却陷入了关于这亭、这水、这茶的沉思……
而这件小插曲在年底除夕夜,得以被我回想……大家欢聚一堂,大舅喝多了酒,指着宴会厅中间的钢琴,大着舌头说道:“小羽,听说你过了钢琴十级了,来弹首《喵喵叫》来听听,抖音上可火了,弹一曲舅舅给大红包。”我瞥了一眼他屏幕上的喧嚣嘈杂,心里无端地升起了抗拒,但是拗不过大舅的软磨硬泡,刚准备弹曲应付,脑海中突然想起了老爷爷的那句话:“我不做什么奶茶。”一种醍醐灌顶的清醒和后知后觉的理解萦绕上心头。
他们山中取水煎茶,自有坚守,想要的是一份纯净味道的追求,不被流行与名利动摇,而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又何尝不该如此?我学钢琴的初衷是贝多芬,是《贝加尔湖畔》,怎么能弹这种烂俗的曲子,怎么能为了哗众取宠,放弃那用黑白琴键表达的初心?
从钢琴旁走开,我终于明白,也终于共鸣,我也是个取水人,也将常思红糖甘甜,坚守住这份乐曲的宁静深清。
我也是个取水人(生活哲理类)
远处群山翠绿青色映衬着点点红缀,在濛濛细雨中畅饮自然之水,那是山楂树在用自己的方式接受大自然的馈赠。眼前咕嘟咕嘟的糖浆越发晶莹别透,因散发出透人的香气,预示着我也是个成功的取水人了。
小时候我和爷爷住在乡下,院外的群山上挂药了红色的小灯笼。我问爷爷:“这些山楂树不太需要人管理,为什么也能长这么好?”爷爷说:“万物都有生存之道,他们是大自然的取水人哩。”院内熙熙攘攘,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村里的小孩子都喜欢爷爷,因为爷爷有个绝活手艺就是——做冰糖葫芦。
我心血来潮,兴冲冲地问爷爷能不能把这门手艺传授给我。爷爷双眉一抬,额头上的“川”字褶加深一层,“哼”地一笑说:“那得看你能不能掌握制作的规律了。”我不服气地双手一叉腰嘟着嘴说:“当然能。”山楂采回后,用水净泡完就要开始串木棍了,我用尽全力,涨红了脸,木棍把我的手硌得生疼,才串了三串,我的手已经出了一层密密麻麻的细汗,白嫩的手掌红了一片,我有些欲哭无泪。爷爷见我如此,走过来指导说:“你这方法不对。”说着给我演示了一下,只见山楂后面被切掉,纤细的木棍在爷爷粗糙厚大的手中是如此灵话,轻轻一捅就穿了进去,还顺带剔出两颗刚才造成交通堵塞的核。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有技巧。
一通忙碌后,我已疲惫不堪,像泄了气的皮球蔫蔫地坐在地上。但此时,还有最重要的一环等着我,那就是:熬糖浆。这个糖浆非常有讲究,因为要挂在山楂上,所以温度太低,则不够浓稠,但过高则会发硬都挂不上去。但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已经耗尽我所有的耐心,我转头便把爷爷的叮嘱抛之脑后,为了速成,我把火调大,很快糖浆便开始咕嘟咕嘟冒泡,我内心暗自窃喜:“爷爷真是死板,这不是一样可以。”谁知,就在我准备控温时,糖浆因火过大,瞬间变黑、变硬。我的大脑也瞬间宏机,我一下呆呆地愣在原地,现实给了我重重一个耳光,抽得我发懵。
爷爷缓缓走来,用厚重的手掌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说:“万物自有规律,而掌握规律最重要地就是耐心与细致,欲速则不达。”羞愧的我被看穿后不再急燥,随着钟表滴滴答答地转动,糖浆缓缓变成了琥珀般的晶莹剔透,散发出诱人的香甜。那一刻,我知道,我终于也成为了像爷爷那样成功的取水人,掌握了真正的技术与规律。
后来,我离开了乡下,去到了许多更广阔的地方,参如了许多没有接触过的比赛,拿了许多不曾拿过的奖,我不断地走在取水的道路上。但是,只有我知道,这些都来源于很多年前的一个秋日。在那一天,我领悟到了取水的秘诀,唯有细致与耐心。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