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文学科初二大单元整体学习学程品析说理艺术,践行儒道智慧—知先贤智慧,探说理技巧,做馨德少年备课组长:学科主任:年级主任:中心审核:班 级:小 组:姓 名:品析说理艺术,践行儒道智慧—知先贤智慧,探说理技巧,做馨德少年【单元概述】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是经典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其中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本单元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其中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精华。学习本单元课文,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通过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儒道的智慧,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课标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单元目标】1.诵读《<庄子>二则》等文章,从文体特点、文章脉络等角度梳理本单元文章中的事与理,建构儒、道思想的认知体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生成自己修身处世之准则。2.从说理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说出文章是如何论述儒道思想的,理解作者高超的说理艺术,说出儒道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价值。3.借鉴本单元论事说理的技巧,围绕“儒家与道家谁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辩论稿,表达自己对儒道智慧的理解,通过参加班级辩论会,理性有条理地阐述自己从本单元中获得的人生智慧,坚守自己的处世之道。(我想要达成的目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上课追求:小组合作:真正达成的目标:)【单元目标追求】【学时建议】学习进程 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 学时安排整体感知 知先贤智慧 活动1:感受铿锵音韵 活动2:梳理儒道智慧 活动3:制作人生智慧书签 (1—2学时)诵读、梳理、交流探究建构 探说理技巧 活动4:梳理思路,厘清论事说理结构 活动5:品鉴语言,探究论事说理魅力 活动6:借事说理,传承儒道思想 (3—4学时)梳理、探讨、展示应用迁移 做馨德少年 活动7:阐悟事理,构思结构 活动8:书写辩词,阐述事理 活动9:自评互评,修改推荐 (5—6学时)创作、推荐重构拓展 重构单元体系 活动10:构建逻辑结构 活动11:拓展阅读 活动12:达标过关 (7—8学时)整体重构、拓展过关【学习导航】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化的奥妙是无穷无尽的,儒家、道家不是遥远的回忆,而是眼前的现实智慧,到今天还是现实的存在,还在不断地发挥作用。我校初二年级将要举办以“儒家与道家谁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为主题的辩论大赛。让我们重温经典,重拾优秀传统文化,一同“知先贤智慧,探说理技巧,做馨德少年”,提升自己!整体感知品析说理艺术,践行儒道智慧——知先贤智慧【学习目标】1.诵读单元选文,借助资源,说出本单元选文中所体现的儒道智慧。2.再读文本,用表格梳理出每篇文章中的事与理,并对比儒道思想的异同。3.精选圣贤金句,制成书签,说出对儒道思想的两点感悟和理解。【情境任务】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思想根基,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思维体系;道家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有助于我们形成高尚的人格品质。那么古人是如何借助儒道智慧修身济世的呢?儒道思想又有哪些异同呢?我们一同探究。【学习活动】活动1:感受铿锵音韵“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本单元选文妙语连珠,韵律优美,琅琅上口,易于成诵。俗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的收获在不断诵读中发掘出来,使我们不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让我们一同诵读经典,感受古人的处世之道。温馨提示:1.结合正字正音读准字音,结合辨词析句读清句读,结合文意理解读出感情,结合语言鉴赏读出特色。2.结合资源,自己选择一篇进行朗读,并简单说说文中体现的儒道智慧。3.可以小组合作,采用分角色朗读、话剧表演、背诵等多种形式。活动2:梳理儒道智慧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本单元选文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篇,其中折射的儒道思想对我们启发很深,再读课文,利用表格梳理每篇文章的事与理,并对比儒道思想的异同。温馨提示:1.画出文中具体语句,分析所体现的先贤智慧并做好批注。2.用表格的形式梳理每篇文章体现的事与理(事:针对何事;理:提出何理)。3.结合资源,联系自身实际对比儒道思想的异同。篇目 事 理《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所体现的儒道思想的异同活动3:制作人生智慧书签在疏通文意朗读之后,我们感受到了儒家和道家的智慧,他们修身济世的品格与情怀让我们心生敬仰,精选圣贤金句,制成书签,说出对儒道思想的两点感悟和理解。总结建构:探究建构品析说理艺术,践行儒道智慧---探说理技巧【学习目标】1.精读文本,用思维导图梳理出文章的论说思路,说出作者条理清晰表达观点的方法。2.研读文本,从说理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分析文章是如何论述儒道思想的,学习作者高超的说理艺术。3.联系自身经历,表明立场,说出儒道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价值。【情境任务】古来贤者皆明理。儒道思想经过千年的沉淀,仍旧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流传至今也指导着我们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儒道文化,进一步梳理儒道先贤抒发的不同观点,辩证地看待儒道思想与时代的关系形成自己的理解,感受先贤们的儒道智慧。【学习活动】活动4:梳理思路,厘清论事说理结构《<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都体现了古文言简意赅、结构严谨、论证深刻的特点。深入研读文章,自选两篇文章梳理出论说思路。活动5:品鉴语言,探究论事说理魅力《<庄子>二则》体现了对精神自由的渴望,《<礼记>二则》体现了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马说》托物寓意,思想深刻。请同学们品鉴先贤之雄辩艺术,从说理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领略先贤的语言魅力。温馨提示:1.虚词是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的,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能表达出某些微妙而丰富的含义,引起读者回味。在本单元的文言文中的虚词使用广泛,请选取三个让你印象深刻的虚词进行鉴赏。2.本单元的文章,句式多样。将单元选文中典型的句式加以分类,分析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表达情感的。3.比较儒道两家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例:《马说》在每一段末尾都用一个“也”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分别表达不同的情感。①“不以千里称也”表达了对千里马深深的痛惜之情;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用反问的形式,语气更加的强烈,表达了对食马者的愤怒和批判。③“其真不知马也!”用感叹语句既是对食马者的嘲讽,也更进一步表达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切。······文言虚词“也”字看起来平常,但运用恰当,表达出微妙而丰富的含义,同时引起读者回味。)活动6:借事说理,传承儒道思想儒家道家名家名篇,有对人生的理想与担当,有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与憧憬,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与向往,有对不平现象的呐喊与同情……联系自身经历,表明立场,说出儒道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价值。总结建构:应用迁移品析说理艺术,践行儒道智慧——做馨德少年【学习目标】1.沉淀学习收获,围绕“儒家与道家谁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构思辩论稿提纲,对“儒道智慧”形成深刻的思考。2.结合所列提纲,运用本单元论事说理的技巧,完成800字左右的辩论稿,表达对儒道智慧的理解。3.结合写作评价表,修改辩论稿,参加班级辩论赛,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获得的人生智慧。【情境任务】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这两种思想历经千年而不衰,那么哪家思想在当今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呢?让我们慎思明辨,阐述自己的观点,领略儒、道思想的风采。【学习活动】活动7:阐悟事理,构思结构面对生活,人应该拥有怎样的态度?人还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对于个人命运,对于家族浮沉,对于国家民族存亡,人的视野究竟要如何开阔?关于这些问题,古代先贤们早已用自己的经历和留下的珍贵文字给予了我们启发。围绕“儒家与道家谁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明确主题,结合本单元所学,构思文章结构。 温馨提示:1.借鉴本单元各篇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经典语段,搜集名言警句和人物故事等相关素材。2. 借助资源,学习书写辩论稿的要求及格式。活动8:书写辩词,阐述事理请结合自身对儒道智慧的理解,联系自身实际,围绕“儒家与道家谁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辩论稿。 温馨提示:1.借助资源,学习辩论稿的写作技巧。2.小组交流沟通,选择适合自己的辩论角色,对照评价标准书写辩论稿。水平 “儒家与道家谁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评价标准描述学习内容 学习评价过程整理有关名言警句和人物故事的相关素材,结合文本内容,阐述自己对儒道智慧的理解。 能通过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找出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塑造方法,总结人物品质,等级是A;能通过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找出关键语句,大致理清文章思路,简单总结人物品质,等级是B。2 确定写作角度,明确写作思路,完成作文创作。 能够有关儒、 道智慧的素材和自己的思考完成创作,文章中心明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简练优美,等级是A;能够结合有关人生哲理的素材,自己的思考完成创作,文章中心较明确,条理大致清晰,语言通顺,等级是B。活动9:自评互评,修改推荐批改作文要求指导:(1)自己对照写作评价量表,查看自己辩论稿的问题,初步修改结构、语言。修改辩论稿中出现的错别字、病句。(2)对桌互批,再次参照写作评价量表,给对桌提出三条修改意见和三条优点。(3)修改作文,结合对桌给出的修改意见,重新修改辩论稿。(4)参加班级辩论赛,分享自己从本单元的学习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智慧。评价角度 三级标准及对应序号 等级划分标准常规要求 写作态度 I-1不抄袭。 I-2字数不少于1500。 I-3卷面整洁,书写规范。 A:3 B:2 C:1 D:0内容主题 II-1主题明确,所有材料紧扣主题 II-2首尾有明确的扣题、点题语句。 II-3详写部分与主旨密切关联。 A:3 B:2 C:1 D:0谋篇表达 III-1线索明晰,贯穿全篇。 III-2围绕主旨取舍材料,安排详略。 III-3语言有个性,不落俗套。 A:3 B:2 C:1 D:0单元要求 语言连贯 IV-1内容围绕共同话题展开。 IV-2段落、语句间顺序合理。 IV-3适当运用关联词提示语过渡句。 A:3 B:2 C:1 D:0总结建构:重构拓展品析说理艺术,践行儒道智慧---知先贤智慧,探说理技巧,做馨德少年【学习目标】1.复盘学习过程,从儒道智慧、论事说理等角度重构本单元逻辑结构。2.积极参与过关,通过整体构建,夯实必备文言知识,提高对先贤智慧的思辨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3.自主纠错,从必备知识、思维提升等方面做好反思总结,在对比儒道思想中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生成自己修身处世之准则,并结合新的情境学以致用。【情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比儒道思想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传统文化中的论事说理技巧,生成自己的修身处世之准则。【学习活动】活动10:构建逻辑结构一、回顾《〈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几篇文章,盘点学习过程,用树状图的形式整体构建文言古诗的基本常识、艺术手法、先贤智慧等单元体系。温馨提示:1.基本常识,至少包括文学常识,重点实虚词,特殊文言现象(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涉及主旨的重点句翻译等;2.艺术手法,即每篇文章的精彩写作手法;先贤智慧,即先贤人物的优秀品格志趣、人生感悟。二、文言文往往生涩难懂,但疏通文言现象里的重点字词,就会事半功倍,下面加油整理吧,每项至少整理出5个。(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重点语句:)活动11:拓展阅读自主阅读《逍遥游》、《秋水》、《礼记》故事等篇目,或者其他儒家道家代表的文章,深入思考,挖掘作品内涵,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说出儒家、道家先贤的思想对我们人生的借鉴意义。(选读篇目:作者的思想主张:借鉴意义:)活动12:达标过关第一关:基础积累(一)古诗文默写中华文化在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不绝如缕,薪火相传,文化传统从未中断。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诗词默写大闯关,将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1.清晨入古寺,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2.缺月挂疏桐, 。 ,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3. ,落日故人情。 ,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4.《卜算子·咏梅》中,“ , 。 ,。”是词的上片,写梅花的生存状况。从生长环境的恶劣,到无人欣赏的寂寞,写出梅花的处境悲凉。5.“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春秋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韩愈在本文中却另翻新意,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 , 。”6.千里马常有,________________。7.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_。8. ,只有香如故。9.《送友人》中,表现“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却又借马的鸣声来寄托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情的诗句是: , 。10.《石壕吏》中表明差役凶暴、老妇凄苦的诗句是:“ , 。”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 !”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济世情怀的诗句是:“ , !” 13.《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情矛盾的诗句是:“ , 。”(二)文化常识积累1.根据注音将相应的汉字写在田字格中。(8分)濠liáng( ) tiáo( )鱼 两bìn( )修mù( ) 伐xīn( ) 选贤jǔ( )能ɡuān( )寡孤独 伯乐xiàng( ) 马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A.选贤与能 B.才美不外见C.然后能自反也 D.系向牛头充炭直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 B.亦若是则已矣(这样)C.大道之行也(主干道) D.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食之不能尽其材/林尽水源B.策之不以其道/不足为外人道也C.其翼若垂天之云/大道之行也D.虽有嘉肴/虽有千里之能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B.可怜/身上衣/正单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故/人不独/亲其亲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礼记》,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B.韩愈,字退之,宋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C.《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问题,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名著阅读。(4分)1.《名人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姓名),贝多芬在生命最后写出了不朽的名曲《__________》。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主人公____________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____________、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被誉为“生活教科书”。(四)综合性学习班级开展了“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解读“和”字】(1)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与他们一起解读。材料一:和,相应也。从口,禾声。——《说文解字》材料二:“和”是个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间屋子,里面悬有三个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是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周汝昌《和谐之思》①根据以上材料可推测“和”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__。(1分)②根据以上材料和小篆的“和”字,你了解了汉字的构造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编写“和”歌】(2)同学们编写了一曲《“和”字歌》。________的日子年丰民和,________的百姓共享家和,________的邻里亲近祥和,________的儿女传承亲和。你积累了一组关于“和”的叠词,这些词语填入歌中,最合适的顺序是( )(3分)①和和顺顺 ②和和乐乐 ③和和睦睦 ④和和美美A.④②③①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①④③②【制作“和”报】(3)同学们制作了以“和平”为主题的手抄报,摘录了以下一则新闻。新华社南京12月12日电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请为这则新闻拟标题,不超过22个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关:古诗词赏析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因而,学习古诗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起欣赏下面这些优美的古诗词吧。阅读《石壕吏》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个“一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老妇人说的话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围绕这个字,展现了老妇人家的哪些遭遇 4.“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几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5.诗题是《石壕吏》,而诗中却重点写了老妇人的致词,这是为什么 6.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文中画线句子在诗里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__________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____________的伟大胸襟蓄势。(2分)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2分)3.“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组)相照应 “我”叹息什么 4.“自经丧乱少睡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卖炭翁》。卖炭翁(节选)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 和 。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十分艰辛。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C.“可怜”表达了诗人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3.“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4.《卖炭翁》—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5.《卖炭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关:文言基础知识欣赏完古诗词后,欢迎同学们来到“‘文言知识’一站到底”。想要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至江海”,积少成多,积累是成功的必备前提。你会一站到底吗?一、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去以六月息者也 3.野马也,尘埃也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5.固不知子矣 6.虽有至道7.教然后知困 8.然后能自反也9.学学半 10.讲信修睦11.男有分 12.一食或尽粟一石二、找出活用的词并解释1.故人不独亲其亲 2.不独子其子3.故外户而不闭 4.选贤举能5.使老有所终 6.策之不以其道三、古今异义1.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 今义:2.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3.教学相长 古义: 今义:4.货恶其弃于地也 古义: 今义:5.去以六月息 古义: 今义:6.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四、准确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关: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志品质等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让我们进入对比阅读大比拼,从儒道思想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传统文化中的论事说理技巧,生成自己的修身处世之准则。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选自《庄子·秋水》)【乙】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 ”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④。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⑤以异乎牧马者哉 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有删节)注①大隗(wěi):虚构的人名。②具茨:山名。③涂:同“途”,路。④辞:谢绝。⑤奚:何,什么。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秋水时至( ) (2)河伯始旋其面目( )(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 (4)适遇牧马童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3.从甲、乙两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二人的共同点。4.黄帝的做法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刍鸟,子知之乎 夫鹓刍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刍鸟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 )A.惠子相梁(做宰相)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游玩) D.请循其本(本心)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名为鹓刍鸟 其如土石何 B.夫鹓刍鸟发于南海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C.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拔山倒树而来 D.我知之濠上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段,借鹓刍鸟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超然的态度。B.鹓刍鸟的故事中,庄子用“鹓刍鸟”比喻高洁之士,用“腐鼠”比喻功名利禄,用“鸱”比喻醉心名利猜忌他人的小人,巧妙贴切,尖锐深刻。C.[乙]文段中,虽然惠子与庄子的性格、气质不同,但从辩论结果可见,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D.庄子从鱼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由衷地感到了愉悦,他坚持认为鱼儿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8.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②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3分)【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9.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2)不 如 丘 之 好 学 也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不知其善也____________ (2)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___(3)其此之谓乎____________ (4)今人可不勉乎___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故曰:教学相长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甲、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都和什么有关?有什么不同?(3分)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马说》)【乙】《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节选自《汉书》)【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故虽有名马 卷卷有爷名B.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知鱼之乐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年且九十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5.“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甲】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16.根据【甲】文和【乙】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3分)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甲】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段【乙】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强调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乙】挟①太山以超北海,语②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③,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④,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注释】①挟:(用胳膊)挟着。②语(yù):告诉。③折枝:按摩肢体。④王(wàng):统一天下。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不独亲其亲 ( ) (2)男有分,女有归 ( )(3)盗窃乱贼而不作( ) (4)货恶其弃于地也(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大道之行也 王之不王 B.是谓大同 是智也C.为长者折枝 通计一舟,为人五 D.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王之不王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是不为也,非不能也。20.请在【乙】文中摘录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21.(1)【甲】文提出“大道之行”的目的是实现_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2)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乙】文的语句回答)综合学习评价表学习单元:致敬先贤,传承经典小组成员:被评价者: 班级 姓名 日期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符合活动的主题和要求 自我 同学 教师阅读 ◎识字正音,发音准确 ◎清晰流畅,抑扬顿挫 ◎仪态大方,动作自然参与 ◎听讲认真,坐姿端正,专心笔记 ◎声音清晰,内容条理,态度大方 ◎承担责任,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写作 ◎按要求完成优秀创作,并参与组内交流展示 ◎代表小组参与班级交流展示 ◎获得班级推荐,作品入选年级优秀作品。综合评语 自评:互评:注:评价等级分为A、B、C、D四级。各等级指标分别为: A——三项指标全部合格 B——达到两项指标 C——仅达到一项指标 D——未达标【单元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