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复习之小说阅读指导(一)教学目标:1.识记小说的基本知识。2.回顾教材,明确中考小说的考查要点。3.探寻小说题型中人物形象分析、情节概括类和典型环境描写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学重难点:1.回顾教材,明确中考小说的考查要点。2.探寻小说题型中情节概括类、人物形象分析和典型环境描写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学过程:一、明确概念,理性认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题。小说三要素:人物:思想性格(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二、回顾教材,明确考点(一)回顾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九年级上、下两册分别设置了专门的小说单元分别是九上第四单元和九下第二单元,这两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分别是:1.九上第四单元学习这个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2. 九下第二单元学习本单元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要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课文考查内容《故乡》梳理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内容与主题的理解《我的叔叔于勒》梳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分析;叙述视角的分析;小说主题的理解《孤独之旅》标题的含义;人物心理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对内容与主题的理解、叙述视角的理解;人物心理分析《变色龙》梳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分析;内容主题的理解;分析艺术手法体会小说风格《溜索》叙述视角的理解;语言风格的品味《蒲柳人家》人物形象的分析;语言风格的品味(二)小说阅读常考题型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心理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叙述视角的分析标题的含义语言风格的品析……三、真题再现,掌握方法活动一:析个性人物(湖南省内5年8考)(一)常见题型:①直接概括或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某人的形象特征。(常德2023.16题,郴州 2022.18 题,2019.21 题;衡阳 2022.26,2021.23 题;岳阳2020.22题2019.21题)②说出从某件事或某种行为中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征。(岳阳2021.23(2)题)③辨析选择题的选项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否有误。 (衡阳2018.24题A项)(二)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思路与方法1.“看” 看文章,明确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2.“读” 读题目,结合内容分析(看清楚需要分析的是哪一位人物形象)3.“找” 找根据,回原文4.“想” 想问题,提炼整合(三)人物手法类答题步骤答题格式:性格特点①+分析①;性格特点②+分析②;性格特点③+分析③(四)例题讲解1.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在“母亲”身上发现了哪些美好的品质?(2022.衡阳)活动二:理故事情节(一)情节概括类常见题型(2023·长沙17题)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二)情节概括类答题思路及方法:1.理清小说的结构: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分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单线结构与双线结构)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场景的变化)(三)情节概括类答题模板:人+事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例题讲解(2021.衡阳)《一个走运的人》1. 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其中两件事。(四)情节作用类答题模板图片活动三:看典型环境(一)环境描写常见题型1. 环境特点2. 环境描写的手法3. 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自身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基调。(用在文章开头)(2)对人物的作用①烘托或衬托人物心情、心理、形象;(用在结尾或该环境描写后有人物描写)②衬托人物的精神、性格、品质等;③暗示人物命运。环境描写的作用(3)对情节的作用:①为情节发展做铺垫;(该环境是下文事件发生的条件)②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用在两个情节之间)③制造悬念。(4)对主题的作用: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用在文章结尾)真题演练:分析《故乡》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四、实践训练,提高能力1. 学以致用,自主答题。运用所学策略与方法,阅读《示众》这篇小说,并完成其中的问题。1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写身份不一的人聚在街头围观,集中展示了看客群体。B. 小说围绕看巡警事件,着力刻画主人公,情节曲折,高潮迭起。C. 小说的笔调冷峻客观,作者对事件不作评论,却无声胜似有声。D. 读者可以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活动,推想其思想情感,认识时代。12. 小说用“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形容卖包子的小孩后,又用同一比喻来形容小学生,同一比喻,形容不同身份的小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13.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看客的共同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