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3.1.1 分子和原子 课件+教学设计+分层作业+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3.1.1 分子和原子 课件+教学设计+分层作业+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1 分子和原子 分层作业设计
基础练习
1.液氧通过减压、升温转化为氧气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
A.混合物变为纯净物
B.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C.分子间的空隙增大
D.分子总数增加
【答案】C
【解析】
A、液氧是液态氧气,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氧气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是纯净物变为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液氧和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C、液氧变为氧气,由液态变为气态,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符合题意;
D、液氧变成氧气,分子总数没有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吹胀气球﹣﹣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电解水生成H2和O2﹣﹣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分子
D.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B
【解析】
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吹胀气球,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C、电解水生成H2和O2,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D、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B。
3.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浓氨水挥发——氨分子不断运动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C.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改变
D.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答案】B
【解析】
A、浓氨水挥发——氨分子不断运动,正确;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间隔变大,错误;C、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改变,由氢分子和氧分子变成了水分子,正确;D、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正确。故选B。
4.2019年 12月以来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了个人卫生,应全部使用一次性的木筷和餐盒
B.合理饮食增强抵抗力,营养元素并不是摄入得越多越好
C.利用“过氧乙酸”消毒液积极消毒杀毒,发生了化学变化
D.喷洒“过氧乙酸”消毒液后,室内充满过氧乙酸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运动
【答案】A
【解析】
A、全部使用一次性的木筷和餐盒,既浪费资源,又消耗生产所用的能源,说法错误;
B、合理饮食增强抵抗力,营养元素并不是摄入得越多越好,如锌元素摄入过多会中毒,并非越多越好,说法正确;
C、利用“过氧乙酸”消毒液积极消毒杀毒,过程使蛋白质变性,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D、喷洒“过氧乙酸”消毒液后,室内充满过氧乙酸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运动,过氧乙酸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说法正确;
故选:A。
5.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要放在阴凉处,否则易爆胎,这是因为轮胎内的气体分子受热时( )
A.间隔增大 B.质量增大
C.体积增大 D.个数增多
【答案】A
【解析】
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要放在阴凉处,否则易爆胎,是因为温度升高,轮胎内的气体分子受热时间隔增大,故选A。
考点:考查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及应用的知识。
6.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漫漫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过许多古诗文。下列诗句中不能明显体现分子不断运动的是(  )
A.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D.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答案】C
【解析】
A.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其中的花草香就是构成香气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故不合题意;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中的臭味就是构成臭味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故不合题意;
C.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就是物质状态的变化,主要是分子间隔距离发生改变,不能体现分子的运动,故符合题意;
D.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其中梅花的香气就是由于构成梅花香气的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果,故不合题意。
故选C。
7.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汽油挥发﹣分子体积变大 B.食物腐败﹣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C.空气液化﹣分子间间隔改变 D.花香四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答案】A
A、汽油挥发,是因为汽油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体积不变,故A错误;
B、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
C、空气液化,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C正确;
D、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D正确。故选A。
8.航天员专用的小分子团水具有水溶性强、密度高、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等特点。下列有关小分子团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改变了
B.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隔
C.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D.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答案】D
【解析】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种类没有改变,因此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故A错误;
B、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仍然存在着间隔,故B错误;
C、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也是在不断运动的,故C错误;
D、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故D正确。
故选D。
9.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结合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是
物质 分子个数 体积
0℃/101kPa 20℃/101kPa 0℃/202kPa
17g氨气 约6.02×1023个 22.4L 24.1L 11.2L
A.氨分子质量很小 B.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分子在运动
C.温度升高,氨分子体积变大 D.压强变大,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答案】C
【解析】A、6.02×1023个氨气分子质量为17g,因此氨分子质量很小,正确;
B、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因为氨气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正确;
C、温度升高,氨分子间隔变大,错误;
D、压强变大,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正确;
故选C。
10.同学们为探究物质的一些性质,做了图中三个实验。
(1)实验1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
(2)进行实验2时,老师请小明闻一下浓氨水的气味,小明应按图中___(填“甲”或“乙”)所示进行操作。放置一段时间后,天平的示数会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3中空气和水都能被压缩,从分子的角度说明物质可被压缩的原因是______,其中____更易被压缩,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品红逐渐扩散,溶液变为红色 乙 变小 分子间有间隔 空气 空气中各分子间的间隔比水分子间的大
【解析】
(1)品红加入水中溶解现象是品红逐渐扩散,溶液变为红色,故填:品红逐渐扩散,溶液变为红色。
(2)进行实验2时,闻一下浓氨水的气味,要用扇闻法,小明应按图中乙所示进行操作。放置一段时间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天平的示数会变小,故填:乙;变小。
(3)实验3中空气和水都能被压缩,从分子的角度说明物质可被压缩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其中空气更易被压缩,原因是空气中各分子间的间隔比水分子间的大,故填:分子间有间隔;空气;空气中各分子间的间隔比水分子间的大。
提升练习
1.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变大 B.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小
C.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变大 D.二氧化碳分子运动速率不变
【答案】C
【解析】A、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质量不变,说法错误;
B、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体积不变,说法错误;
C、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中由固体变成气体,二氧化碳分子之间间隔变大,说法正确;
D、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中由固体变成气体,二氧化碳分子运动速率增大,说法错误;
答案:C。
2.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
A.水结成冰,是由于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B.水沸腾变成水蒸气,是由于水分子的间隔变小了
C.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D.糖在热水中溶解的速度比在冷水中快,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答案】D
【详解】A.水结成冰,水分子仍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A错误:
B.水沸腾变成水蒸气,是由于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体积变大,故B错误;
C.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体积不变,故C错误;
D.加入糖的水变甜,是因为蔗糖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D正确。
故选:D。
3.“等一帘烟雨,候十里春风”,是对二十四节气中“雨水”的形象描述。随着“雨水”之后雨量的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的原因是( )
A.水分子体积变大 B.水分子分解加快
C.水分子间隔增大 D.水分子数目增多
【答案】D
【详解】随着“雨水”之后雨量的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是因为空气中水分子数目增多。空气湿度增大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水分子不会分解,体积、质量也不会改变。
故选:D。
4.资料:氯化氢〔HC1)气体与氨气(NH3)相遇会产生大量白烟,这是因为两者发生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小颗粒:如图所示,烧瓶A和烧瓶B中分别充满HC1与NH3,且初始压强相等,在长玻璃管外壁上用记号笔做了c、d、e三个标记。同时打开弹簧夹a和b,观察到玻璃管中出现白烟。c处白烟较e处浓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管中出现白烟,说明氯化氢分子和氨气分子在不断运动
B.在此实验中,氨气分子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快
C.用热毛巾捂住烧瓶A,e处白烟会变得浓厚
D.若A、B两个烧瓶均浸泡在冰水中足够长时间后,同时打开a、b,玻璃管中不会产生白烟现象
【答案】D
【解析】A、玻璃管中出现白烟,是由于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结合生成氯化铵分子,说明了氯化氢分子和氨分子在不断运动,故A说法正确;
B、c处白烟较e处白烟浓厚,说明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在c处相遇,c点距B端距离大,能说明氨分子的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的快,故B说法正确;
C、用热毛巾捂住烧瓶A,A中的氯化氢分子受热,运动速度加快,所以e处白烟会变得浓厚,故C说法正确;
D、若A、B两个烧瓶均浸泡在冰水中足够长时间后,氯化氢分子和氨分子温度低,运动速率减慢,但仍在不断运动,同时打开a、b,玻璃管中会产生白烟现象,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5.小红对课本氨分子运动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比课本实验装置更环保
B.该实验能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C.将实验中热水换成冰水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由B、C、E三支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知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氨气
【答案】C
【解析】A、试管中浓氨水用量较少,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比课本实验装置更环保,故选项正确;
B、热水中酚酞溶液比冷水中的酚酞溶液先变红,说明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故选项说法正确;
C、将实验中热水换成冰水,D中酚酞变红的速度比B中的慢一些,也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项错误;
D、通过比较B、C、E三支试管中的现象可知,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氨气,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酚酞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6.浙江大学联合加州大学科研人员,在一50℃环境中,通过静电促使水分子朝电场方向运动,改变其无序的运动状态,从而诱发单晶生长,制成高质量冰单晶微纳光纤。其既能够灵活弯曲,又可以低损耗传输光。关于冰单晶微纳光纤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光纤由水分子构成 B.冰光纤属于混合物
C.冰光纤与冰的化学性质不同 D.水变成冰光纤后,分子将静止不再运动
【答案】A
【解析】A、在一50℃环境中,通过静电促使水分子朝电场方向运动,改变其无序的运动状态,从而诱发单晶生长,制成高质量冰单晶微纳光纤。冰光纤和水是同种物质,均是由水分子构成,A正确;
B、冰光纤和水是同种物质,均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所以冰光纤是属于纯净物且是氧化物,B错误;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冰光纤与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所以冰光纤与冰的化学性质相同,C错误;
D、水变成冰光纤后,水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D错误;
故选A。
7.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分析回答问题:
(1)实验I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观察到甲烧杯中酚酞变成红色,由此实验说明分子______。
(2)实验2如下操作:分别用两支胶头滴管吸入约1mL浓氨水,立刻用单孔橡皮塞固定,如图将橡胶塞塞入试管中,并将B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同时挤压胶头滴管,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从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分析讨论:实验2中AB试管口都要塞紧带导管橡皮塞,其目的是______。
(4)“分子运动现象”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图Ⅲ是27℃时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微观示意图;图Ⅳ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①图Ⅲ说明:温度相同时,气体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运动越______(填“快”或“慢”)。
②已知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相遇时会产生白烟,图Ⅳ玻璃管C处出现大量的白烟,结合图Ⅲ和图Ⅳ可以说明,______(填序号)
a.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可以反应 b.一个氨气分子质量小于一个氯化氢分子质量
c.氨分子比氯化氢分子运动速度快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
【答案】(1)在不断运动
(2)A、B试管中滴有酚酞溶液棉花都变红,且B试管中变红更些
(3)防止氨气逸出
(4)慢 abcd
【解析】(1)浓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甲与水结合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与水结合形成氨水能使酚酞变红,所以棉花都会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B温度高,所以可以看到的现象是A、B试管中滴有酚酞溶液棉花都变红,且B试管中变红更些。
(3)氨气排入空气会污染空气,所以AB试管口都要塞紧带导管橡皮塞,其目的是防止氨气逸出。
(4)①图Ⅲ中温度相同,氢气分子的质量小,平均速率快,氧气分子的质量大平均速率慢,所以气体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运动越慢。
②a.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相遇时会产生白烟,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可以反应。正确。
b.C处出现大量的白烟,离浓氨水更远,所以氨气分子运动的更快。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运动越慢,所以一个氨气分子质量小于一个氯化氢分子质量。正确。
c.C处出现大量的白烟,离浓氨水更远,说明氨分子比氯化氢分子运动速度快。正确。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有白烟产生,白烟性质与氨气、氯化氢性质不同,所以分子发生改变。正确。
故选abcd。
8.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一] 如图甲。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
(2)实验一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实验二] 如图乙、图丙。图乙、图丙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有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丁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乙和图丙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 ℃的热水中。
(1)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塑料瓶和纸花的大小、形状,浓氨水的滴数等实验条件需要保持相同,是因为对比实验中需要用到___法。
(3)实验二除可得出实验一的结论外,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答案】酚酞溶液变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小纸花自下而上依次变红,且图丙中的纸花比图乙中的纸花更快变红 控制变量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解析】
[实验一](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色,是因为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实验一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二] (1)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纸花自下而上依次变红,且图丙比图乙的纸花变红更快;
(2)实验中塑料瓶和纸花的大小、形状,浓氨水的滴数等实验条件需要保持相同,是因为对比实验中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3)图乙、图丙实验温度不同,实验二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01
02
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03
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新知导入
这些是你喜欢的食物吗?
探究新知
认识物质的构成
任务一
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这些食物的臭味?利用化学知识如何解释呢?
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
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
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
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
这又是为什么呢?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实验3-1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表明,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探究新知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某种有机物分子(I)和银原子(Ⅱ)的图像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探究新知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20滴为1mL)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10亿人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大概需要
3万年!
探究新知
如何证明: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探求分子的性质
任务二
探究新知
分子的运动现象
【实验】
1.向盛有约20 mL 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滴入5 ~ 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预测】氨分子(NH3)分子易溶于水,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氨分子的运动。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B
A
B
A
试验编号 现象 分析
(1)
(2)
(3)
溶液颜色无变化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烧杯A中溶液由无色
变为红色,烧杯B中
溶液颜色无变化
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与水结合成氨水,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分子的运动现象
不同温度下水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加快。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请同学们思考:上述实验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如何改进?
C
空气的组成成分可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干扰。
设置装置C,作为对照实验,排除空气组成成分对实验的干扰。
探究新知
分子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隔
分子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隔
气体、液体、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一样吗?
气体 液体 固体
一般情况下:气体 > 液体 > 固体
你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状态变化和物体的热胀冷缩吗?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气态氧具有助燃性
液态氧具有助燃性
课堂练习
1.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用微观粒子特性解释错误的是( )
A.蔗糖放入水中很快溶解——分子在不断运动
B.1个氢分子的质量约为3.3×10-27kg——分子的质量很小
C.晴天晾晒衣服比阴天更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D.温度计中的水银受热体积膨胀——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D
2. 涂改液用量虽少毒性却不小,大多数涂改液在使用时会闻到特殊的气味,从分子的角度可以解释为( )
A.分子可以再分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 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
C
课堂练习
3.下列运用分子观点解释“干冰升华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分子体积变大 B.分子质量减小
C.分子间隔变大 D.分子种类改变
C
课堂练习
4.对下列教材图片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上述操作涉及化学变化
B.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C.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D.这些图片均说明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A
课堂练习
5.如图所示,下列不能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解释的是(   )
B
课堂练习
(2)另取一个相同装置,用热水对盛有浓氨水的一侧微微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又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Y形管是一种简易实验仪器,同学们用Y形管按如图所示对分子的性质展开了探究。
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无色酚酞溶液快速变红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课堂练习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二、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1.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 分子总在不停运动
3.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似;不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1 分子和原子 分层作业设计
基础练习
1.液氧通过减压、升温转化为氧气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
A.混合物变为纯净物
B.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C.分子间的空隙增大
D.分子总数增加
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吹胀气球﹣﹣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电解水生成H2和O2﹣﹣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分子
D.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3.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浓氨水挥发——氨分子不断运动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C.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改变
D.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4.2019年 12月以来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了个人卫生,应全部使用一次性的木筷和餐盒
B.合理饮食增强抵抗力,营养元素并不是摄入得越多越好
C.利用“过氧乙酸”消毒液积极消毒杀毒,发生了化学变化
D.喷洒“过氧乙酸”消毒液后,室内充满过氧乙酸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运动
5.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要放在阴凉处,否则易爆胎,这是因为轮胎内的气体分子受热时( )
A.间隔增大 B.质量增大
C.体积增大 D.个数增多
【答案】A
6.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漫漫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过许多古诗文。下列诗句中不能明显体现分子不断运动的是(  )
A.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D.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汽油挥发﹣分子体积变大 B.食物腐败﹣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C.空气液化﹣分子间间隔改变 D.花香四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8.航天员专用的小分子团水具有水溶性强、密度高、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等特点。下列有关小分子团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改变了
B.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隔
C.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D.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9.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结合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是
物质 分子个数 体积
0℃/101kPa 20℃/101kPa 0℃/202kPa
17g氨气 约6.02×1023个 22.4L 24.1L 11.2L
A.氨分子质量很小 B.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分子在运动
C.温度升高,氨分子体积变大 D.压强变大,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10.同学们为探究物质的一些性质,做了图中三个实验。
(1)实验1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
(2)进行实验2时,老师请小明闻一下浓氨水的气味,小明应按图中___(填“甲”或“乙”)所示进行操作。放置一段时间后,天平的示数会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3中空气和水都能被压缩,从分子的角度说明物质可被压缩的原因是______,其中____更易被压缩,原因是_________。
提升练习
1.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变大 B.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小
C.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变大 D.二氧化碳分子运动速率不变
2.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
A.水结成冰,是由于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B.水沸腾变成水蒸气,是由于水分子的间隔变小了
C.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D.糖在热水中溶解的速度比在冷水中快,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3.“等一帘烟雨,候十里春风”,是对二十四节气中“雨水”的形象描述。随着“雨水”之后雨量的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的原因是( )
A.水分子体积变大 B.水分子分解加快
C.水分子间隔增大 D.水分子数目增多
4.资料:氯化氢〔HC1)气体与氨气(NH3)相遇会产生大量白烟,这是因为两者发生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小颗粒:如图所示,烧瓶A和烧瓶B中分别充满HC1与NH3,且初始压强相等,在长玻璃管外壁上用记号笔做了c、d、e三个标记。同时打开弹簧夹a和b,观察到玻璃管中出现白烟。c处白烟较e处浓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管中出现白烟,说明氯化氢分子和氨气分子在不断运动
B.在此实验中,氨气分子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快
C.用热毛巾捂住烧瓶A,e处白烟会变得浓厚
D.若A、B两个烧瓶均浸泡在冰水中足够长时间后,同时打开a、b,玻璃管中不会产生白烟现象
5.小红对课本氨分子运动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比课本实验装置更环保
B.该实验能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C.将实验中热水换成冰水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由B、C、E三支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知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氨气
6.浙江大学联合加州大学科研人员,在一50℃环境中,通过静电促使水分子朝电场方向运动,改变其无序的运动状态,从而诱发单晶生长,制成高质量冰单晶微纳光纤。其既能够灵活弯曲,又可以低损耗传输光。关于冰单晶微纳光纤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光纤由水分子构成 B.冰光纤属于混合物
C.冰光纤与冰的化学性质不同 D.水变成冰光纤后,分子将静止不再运动
7.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分析回答问题:
(1)实验I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观察到甲烧杯中酚酞变成红色,由此实验说明分子______。
(2)实验2如下操作:分别用两支胶头滴管吸入约1mL浓氨水,立刻用单孔橡皮塞固定,如图将橡胶塞塞入试管中,并将B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同时挤压胶头滴管,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从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分析讨论:实验2中AB试管口都要塞紧带导管橡皮塞,其目的是______。
(4)“分子运动现象”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图Ⅲ是27℃时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微观示意图;图Ⅳ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①图Ⅲ说明:温度相同时,气体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运动越______(填“快”或“慢”)。
②已知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相遇时会产生白烟,图Ⅳ玻璃管C处出现大量的白烟,结合图Ⅲ和图Ⅳ可以说明,______(填序号)
a.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可以反应 b.一个氨气分子质量小于一个氯化氢分子质量
c.氨分子比氯化氢分子运动速度快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
8.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一] 如图甲。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
(2)实验一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实验二] 如图乙、图丙。图乙、图丙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有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丁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乙和图丙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 ℃的热水中。
(1)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塑料瓶和纸花的大小、形状,浓氨水的滴数等实验条件需要保持相同,是因为对比实验中需要用到___法。
(3)实验二除可得出实验一的结论外,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于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内容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教学分析 课标解析: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基于元素和分子、原 子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建立认识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 教材分析: 经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物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很多学习也一定对物质的变化产生了好奇心,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等一系列问题。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本课题就自然而然的映入眼前。本课题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证明微观粒子的运动,进而探究“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这一核心问题,由此也正式打开了从化学角度认识分子原子的大门,建立化学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对微观世界的知识很陌生,但是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对物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再加上处于此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通过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能力,但是这些认识还是停留在表面的。所以在学生眼里的微观世界,可能就是缩小了范围而已,所以如何让学生理解微观粒子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识、树立微粒的观点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3.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达成评价 学生能够认识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知道物质和微观粒子的关联,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重难点 重点: 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 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
先行组织 小学科学中与物理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生活中的相关经验。
问题与活动 活动设计: 1.创设情境,构建项目,引入课题。 项目任务一:认识物质的构成 【新课导入】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同,有的人喜欢榴莲、臭豆腐、螺蛳粉、菠萝蜜,甚至有的人还可以吃下鲱鱼罐头,有的人闻到这些东西的味道就躲得远远的,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臭味呢?利用化学知识该如何解释呢?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会有过这样的经验,走过花园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变干、蔗糖放进水里会消失,这些都是什么原因呢? 【实验探究】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结论】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过渡】我们知道世界的一切都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讲解】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如图3-2),还能移动原子(如图3-3)。 【讲解】水是我们熟悉的物质,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通常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3×10-26kg,一滴水(20滴为1mL)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10亿人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大概需要3万年。由此可见构成水的水分子多么的小呀。 【讲解】微观粒子(如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花香在空气中的扩散、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在实验3-1中,如果使用的是热水,品红的扩散会更快一些。这是因为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加快。 项目任务二:探求分子的性质 【思考】如何证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实验预测】氨分子(NH3)分子易溶于水,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氨分子的运动。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分子总在不断运动着。 【思考讨论】上述实验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如何改进? 空气的组成成分可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干扰。设置装置C,作为对照实验,排除空气组成成分对实验的干扰。 【实验探究】设置对照实验,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总结】微观粒子(如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上述常见现象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讲解】我们知道气体可以储存在钢瓶中,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实验演示】播放实验视频 【过渡】既然分子之间有间隔,那气体、液体、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一样吗? 【学生分析】气体分子的间隔大于液体分子的间隔,液体分子的间隔大于固体分子的间隔。 【提问】你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状态变化和物体的热胀冷缩吗? 【学生分析】物质状态的变化就是微粒之间间隔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温度升高,微粒之间的间隔变大,温度降低,微粒之间的间隔变小。 【讲解】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分子,知道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学习微观粒子,请大家注意预习。 教学评价 学生能说出生活中的相关经验。 学生能够认识到分子的特点,了解物质和分子的关系。 学生能够设计对照实验排除干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大于液体大于固体,可以用其解决一些理论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认识微观世界,初步建立微观的抽象思维。
迁移运用(当堂检测): 1.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用微观粒子特性解释错误的是( D ) A.蔗糖放入水中很快溶解——分子在不断运动 B.1个氢分子的质量约为3.3×10-27kg——分子的质量很小 C.晴天晾晒衣服比阴天更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D.温度计中的水银受热体积膨胀——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2. 涂改液用量虽少毒性却不小,大多数涂改液在使用时会闻到特殊的气味,从分子的角度可以解释为( C ) A.分子可以再分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 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 3.下列运用分子观点解释“干冰升华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C ) A.分子体积变大 B.分子质量减小 C.分子间隔变大 D.分子种类改变 4.对下列教材图片的认识错误的是 (A ) A.上述操作涉及化学变化 B.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C.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D.这些图片均说明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5.如图所示,下列不能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解释的是( B ) 6. Y形管是一种简易实验仪器,同学们用Y形管按如图所示对分子的性质展开了探究。 (1)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2)另取一个相同装置,用热水对盛有浓氨水的一侧微微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由此又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 (2)无色酚酞溶液快速变红;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成果集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