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补白文中省略、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文言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3.读好停顿,感受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聚焦人物对话还原人物思维,体会语言的精妙,感受风趣幽默的语言背后是机智和聪慧。【教学重难点】聚焦人物对话还原人物思维,体会语言的精妙,感受风趣幽默的语言背后是机智和聪慧。【学习过程】任务一:诵读——识杨氏之子,感受“甚聪惠”活动一:趣味导入解文题1.揭题: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古时候梁国的一个孩子,他才九岁,可他的语言却充满智慧。这个孩子就是——生齐读课题。2.解题: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在三国两晋时期,称“氏”的,一般是地位高,成就大的男子,基本用于贵族。读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谁的地位比较高?3.导入: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魏晋南北朝,去感悟这位古人语言的魅力。活动二:诵读文言品文韵1.自由朗读课文。活动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通句子。2.指名读,结合正音。3.结合生僻字“诣”,识人物关系。(1)“诣”的意思是——“拜访”。你觉得去见怎样的人,我们才用“拜访”?——见地位高或辈分高的人。(2)孔君平是孔子第26代后人,学问很大,后来官至尚书郎,据说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院院长。一个学问这么大的人,一个地位这么高的人,去见杨氏子的父亲,用的是“拜见”,用的是“诣”,也就说明杨氏子的父亲——地位高。图片4.结合多音字“应、为”,据义定音。(1)“为设果,果有杨梅”:结合字典的解释,根据古文特点运用补白的方式理解“为设果”的意思,知道故事中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据义定音“wèi”。(2)根据字义定“应”读第几声?现在根据这个方法,来判断一下,“应”读第几声?(3)师生演绎“儿应声答曰”。5.关注难读的两句话,据义画停顿。(1)关注难读的两句话,指导读出节奏、韵味。(2)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谁来说说第一句你是怎么停顿的?说说你的理由。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3)出示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两种停顿方法。老师发现第二句话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谁来说一说你认为哪一种是正确的?Α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Β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点拨:了解“家禽”的古今异义,指导学生读准确“家禽”的节奏。(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6.师生合作,读出文言之韵。刚才,我们都好了关键句,下面,我们借助老师标注好的停顿符号,读一读整篇文章。抑扬顿挫,真是韵味儿十足。活动三:用心会文明大意1.借助方法,了解大意2.文白对读,读懂小故事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孔君平,一个是杨氏之子。这两个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用文言说,请同学们用白话来讲。任务二:探寻——品语言奥秘,聚焦“甚聪惠”活动四:品词析句辨“聪惠”1.聚焦“聪惠”,明确结构。(1)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很有名,作者叫刘义庆,他在《世说新语》这本书记录了魏晋时期的一些名士,他们要么品德高尚,要么学问深厚。在这么多人物中,杨氏之子显得很特别,他只是个孩子,只有九岁,你觉得刘义庆为什么要把他选进来?(2)概括杨氏之子的形象特点—— 甚聪惠。①文章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原因了。杨氏子很聪明,我们来读一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②这个“惠”和我们平常用的“慧”有什么不一样?③作者怎么写杨氏子“甚聪惠”呢?启发:“惠”不仅有聪明的意思,还可以表示有礼貌。这么“聪惠”的杨氏子,他的智慧和礼貌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接着用一个例子来说明。(3)明确文章结构,研读例子,启发思考杨氏子“聪惠”体现在何处?课文不足百字,行文精当,一个中心句,一个完整的故事。让我们初步感受到杨氏子的聪惠。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例子,看看杨氏子“聪惠”体现在何处?2.聚焦“聪惠”,品析言行(1)体会“听”之敏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点拨:从孔君平的话语“此是君家果”一出,九岁的杨氏子年龄虽小,但马上能听出孔君平的言外之意,知道孔君平是在他的姓氏上做文章,想用姓氏调侃杨氏子。可见他非常聪明。(小结:善听)(2)感受“思”之灵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点拨:“儿应声答曰”可见杨氏子反映迅速,思维敏捷。马上抓住“孔姓”提出孔雀的作答,展现出孩子过人的学识和智慧。①创设情境,迁移运用“应声答”,扮演角色演一演.②假如你是杨氏子,若来着是李君平、柳君平......你会怎样回答呢?小结:由此可见,杨氏子思维非常的敏捷,马上能答上孔君平的话语。(小结:善言)(3)感悟“礼”之妙对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雀是君家禽。①让我们来对比下,此是君家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杨氏子本来要回答:孔雀是君家禽。可是杨氏子为何要加未闻和夫子啊?②最妙的是,杨氏子没有生硬的回答:“孔雀是君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用上“未闻”和“夫子”,体现了杨氏子在表达上非常的委婉和有礼。(小结:有礼)③ 除了语言上有礼,我们还从哪些行为感受到杨氏子的有礼?联系前文“为设果”。(小结:语言、行为都体现杨氏子有礼)(4)杨氏子的聪惠原因有三:善听、善言、知礼活动五:熟读成诵展“聪惠”1.多种形式练诵读(1)去掉标点(2)竖排文本(3)繁体文读(4)无字屏显2.鼓励学生踊跃展示背诵。任务三:拓展——延智趣思维,走向“甚聪惠”活动六:对比阅读延“聪惠”1.对比阅读, 提升“聪惠”交流,相机点拨:两个孩子都是“应声答曰”的,他们思维敏捷,都是聪明的孩子。张吴兴说话很不留余地,不给先辈面子,缺了这份“仁爱,有礼貌”。而杨氏之子尊重长辈、说话委婉、语言风趣幽默,他才能担得起这个“惠”字。小结:当你通过阅读、比较、辨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就比之前“聪惠”了。2.交流感悟,延续“聪惠”(1)同学们,课上到这里,你一定也想让自己更“聪惠”。那么,你悟到了些什么呢?(2)老师看到,你们已经初步悟得一个人怎样能走向“甚聪惠”,也看到了你们走向“甚聪惠”的无限可能,为你们点赞!总结:同学们,善听是一种修养,而妙答则是一种能力。高雅的玩笑,是风趣,是智慧,更是一种生活的调味剂。幽默和风趣,是建立在仁慈、有礼貌的前提下。在本届的校园幽默艺术周中,我们还将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风趣幽默的语言。大家也可以收集一些我们平时的幽默小故事,跟同学一起分享幽默语言的智趣。老师更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中成为言谈间流露风趣与幽默,举止间尽显风度和智慧的谦谦少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