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真题练习(教科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含解析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真题练习(教科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含解析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2-23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生物依赖环境,在研究“蚯蚓对光照选择”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盒子内一端放干燥的土壤,另一端放潮湿的土壤。
B.将纸盒盖的两端都剪掉一块。
C.将纸盒盖上的一端剪掉一块。
D.把蚯蚓放在盒子的两端,数量一样多。
2.(22-23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当生态环境改变,下列动物的行为不是为了适应环境的是( )。
A.冬季气候寒冷,青蛙会冬眠。
B.春季丹顶鹤从南方迁往北方是为了躲避敌害。
C.狗在夏天常常吐舌头,是为了散发身体的热量。
D.大闸蟹春季洄游为了寻找食物,冬初洄游为了繁殖。
3.(22-23五年级下浙江绍兴期末)虞小科计划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实验中两个组放置绿豆种子时,可以( )。
A.各放一粒,节省材料 B.各放3粒,降低实验偶然性
C.一组放1粒,另一组放3粒 D.数量随意放
4.(22-23五年级下浙江绍兴期末)我们能比较容易找到蚯蚓的地方是( )。
A.沙地中 B.菜园土壤中 C.池塘淤泥中 D.以上都是
5.(22-23五年级下浙江绍兴期末)生活中,( )是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的最有利证据。
A.植物叶子很茂盛生长
B.植物生长会朝向阳光
C.河边的草比路边长得好
6.(22-23五年级下浙江绍兴期末)如果把已经发芽的棉花种子移植到花盆中,需要注意什么( )。
A.保护好叶子 B.保护好根 C.保护好土
7.(22-23五年级下浙江绍兴期末)把长势良好的绿豆芽移植到盆中,用不透明罩子罩住,如图所示,罩子顶上的A端挖开口,过几天后会发现,绿豆芽的头会朝( )。
A.A端 B.B端 C.上 D.下
8.(22-23五年级下浙江绍兴期末)在生态瓶中放置动物和植物时,应先放( )。
A.植物 B.动物
C.动物植物一起放 D.先后放置顺序没关系,随便放
9.(22-23五年级下浙江绍兴期末)掉在教室里桌面上的绿豆种子过好几天都没有发芽,主要是缺少( )。
A.空气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10.(22-23五年级下浙江绍兴期末)种子发芽时,先长出的是( )。
A.胚根 B.胚芽 C.叶 D.花
二、填空题
11.(22-23五年级下浙江绍兴期末)棉铃虫以棉花植物为食,自己又是七星瓢虫的捕食对象。请你写出一条食物链: ,其中生产者是 。
12.(22-23五年级下浙江金华期末)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 ),在绿叶中制造生存所需的( ),并释放出( )。
13.(22-23五年级下浙江嘉兴期末)如果你是空间站的设计者,需要为宇航员提供 、 、适宜的温度、食物等生存所必需的适宜条件。
14.(22-23五年级下浙江嘉兴期末)绿豆苗和它周围生物形成了一个 ,它们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做 。
15.(22-23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在一个由草、羊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若消灭全部的狼,之后羊的数量会 。
16.(22-23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在光照条件下,绿色植物的叶片吸收空气中的 和水,存储能量,合成养料,释放氧气。
17.(22-23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法是“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光”时,所采用的 实验方法。(填“对比”或“模拟”)
18.(22-23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草坪其实就一个 。(填“生态系统”或“生物链”)
三、判断题
19.(22-23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种子播种后适量浇水,种子就能发芽,所以种子发芽只与水有关,与温度无关。( )
20.(22-23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很多种子是在土壤中发芽的,所以种子发芽必须要有土壤。( )
21.(22-23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做种子实验时,选择多放几颗种子,可以减少实验偶然性的发生。( )
22.(22-23五年级下浙江绍兴期末)下雨天后,蚯蚓往往会爬出地表,因为蚯蚓不喜欢潮湿的环境。( )
23.(22-23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时,只能改变1个条件,保持其他条件相同。( )
24.(22-23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种子发芽需要空气,生命生存都离不开空气。( )
25.(22-23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种子发芽实验时,不设置对照组也可以。( )
26.(22-23五年级下浙江湖州期末)松柏在冬天依然青翠挺拔,这是它对冬天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而银杏树却会在秋天落叶,这说明它适应不了冬天的环境变化。( )
四、简答题
27.(22-23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一段时间后,实验的草坪出现了虫害,主要是蝼蛄(一种害虫)吃掉了草坪的根和茎,同学们查阅资料后决定用鸟类来对付蝼蛄,请你写出其中的食物链。
28.(22-23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中)有同学提出要在园中喷洒杀虫剂,以免绿豆苗被害虫啃食,你赞同这个提议吗?说说你的看法。
29.(22-23五年级下浙江杭州期中)蚜虫是害虫,专门吸食嫩叶的汁液,小明建议农场伯伯持续打农药,把它们全部消灭掉,这样做合理吗?并写出你的理由。
30.(22-23五年级下浙江杭州期中)如图所示,如果把水倒掉一半,生态瓶中的小鱼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五、实验题
(22-23五年级下浙江绍兴期末)种子发芽实验
虞小科做了如下表所列的3粒绿豆种子发芽实验。
项目 己组 庚组 辛组
光照 阳光下 黑暗中 黑暗中
温度(℃) 22 22 22
水分 每天适量浇水 不浇水 每天适量浇水
实验结果 全部发芽 没有发芽 全部发芽
31.如果要研究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那么应该选择( )。
A.己组和庚组 B.己组和辛组 C.庚组和辛组
32.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绿豆种子发芽( )。
A.需要阳光 B.不需要阳光 C.不确定是否需要阳光
33.绿豆种子发芽时,我们发现首先长出种皮的是( )。
A.胚根 B.胚芽 C.子叶
34.实验发现,庚组的种子没有发芽,其原因是( )。
A.没有光照 B.温度太低 C.缺少水分
35.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有( )。
A.光照、适直的温度、空气 B.土壤、空气、适宜的温度 C.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
36.(22-23五年级下浙江绍兴期末)清明假期后,某学校开展了“雪白爱国棉,火红爱国情”的棉花种植活动。512班同学为此展开了探究活动,像棉花可以茁壮生长。下面是某同学探究“棉花种子发芽实验”的纪录表,请根据表中记录回答问题。
编号 种子所处环境 实验结果
① 不加水,置温暖处 不发芽
② 加少量水,置温暖处 发芽
③ 加过量水,置温暖处 不发芽
④ 加少量水,置寒冷处 不发芽
(1)研究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我们应该选择实验 和 (填编号),属于 实验。
(2)结合实验结果,512班同学在种植棉花种子的花盆覆盖了保鲜膜是为了( )。
A.不让雨水进来 B.不让小动物吃掉 C.创造合适的温度
(22-23五年级下浙江金华期末)小科准备了6个不漏水的盒子,分别标上1、2、3、4、5、6组,在每个盒子里垫上纸巾,在纸上各放上10粒选好的绿豆种子,在下列条件下进行培养:
组别 种子所处环境 实验结果 组别 种子所处环境 实验结果
1 不加水,置温暖处 不发芽 4 加少量水,置寒冷处 不发芽
2 加少量水,置温暖处 发芽 5 加少量水,用透明杯罩住 发芽
3 加过量水,置温暖处 不发芽 6 加少量水,用黑色杯罩住 ?
37.第4组不发芽的原因是( )。
38.比较第1组和第2组,是为了验证种子发芽和( )之间的关系。
39.要研究种子萌发与温度的关系,我们应该选择( )和( )两组来进行实验。(填序号)
40.在第2组中,还有2粒种子没有发芽,下列关于原因的说法,可能性不大的是( )。
A.种子中间被虫蛀了 B.有一些种子在有水的情况下是不会发芽的 C.胚已经死了
41.在这个实验中,这位同学各放10粒绿豆种子的目的是( ) 。
42.因为种子的萌发不需要阳光,所以第6组的实验结果很可能是( )(选填:“发芽”或“不发芽”)。
(22-23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小科小组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进行了实验,它们在每个杯子中都放入了7粒种子,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
43.探究“水对种子发芽是否有影响”的实验时,在实验设计上可选择 号和 号瓶子进行比较。
44.实验组②号用不透明杯子遮盖瓶子,想要研究的是种子发芽是否与______有关的实验,但上图中没有符合要求的对照组,请你根据实验要求在下框中画出它的对照组(图文结合)。
45.通过实验发现上图中种子能发芽的有: , (填序号),我们知道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水、 和 。
(22-23五年级下浙江湖州期末)蛞蝓俗称鼻涕虫,是一种软体动物。外表看起来像没壳的蜗牛,体表湿润,身上分泌的黏液可以帮助其保持体表湿润,在移动的时候减少身体与地面的摩擦。食性复杂且食量较大,最爱啃食蔬菜等农作物,常在菜园、田间活动,蛙类、鸡、鸭、鹅等是蛞蝓最主要的天敌。它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入夏气温升高,它的活动减弱;秋季凉爽后,蛞蝓会大量活动,成为灾害;冬天来临时,蛞蝓则以成虫体或幼体在植物根部湿土下越冬。回答问题
46.仔细阅读资料,我们了解到:
①蛞蝓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是因为 。
②蛞蝓身上分泌的黏液作用是 。
47.请根据阅读材料内容写出一条食物链: 。
48.入夏气温升高,蛞蝓的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大量活动;到了冬季,以成虫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蛞的这些行为主要受( )因素的影响。
A.温度 B.阳光 C.水分
49.实验小组对蛞蝓进行了以下的研究。
①提出问题:蛞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吗?
②实验猜想:蛞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
③实验过程:在研究蛞蝓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将盒盖的一端剪去一小块,两端都放入潮湿土壤
B.将盒盖的两端各剪去一小块,两端都放入潮湿土壤
C.盒盖不剪,盒子内一端放干燥的土壤,另一端放潮湿的土壤
50.选好实验材料后,将10只健康的蛞蝓放在盒子中间。放在台灯下光照5分钟后,打开盖子观察记录,并重复实验3次。以下是所得的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明亮的一端蛞蝓 黑暗的一端蛞蝓 盒子中间的蛞蝓
1 1 8 1
2 4 5 1
3 3 5 1
从实验记录中,得到的结论是: 。
六、综合题
(22-23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小科同学模拟湖泊的环境,制作了一个封闭的生态瓶(如图乙)。
51.我们评价生态瓶好坏的标准是( )。
A.生态瓶维持平衡的时间长短。 B.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多少。
C.整个生态瓶的美观程度。 D.生态瓶里的水的多少和水质颜色。
52.仔细观察小科制作的生态瓶,请写出生态瓶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22-23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甲图为某个湖泊,湖泊中生活着以水藻类植物为食的剑水蚤,有以剑水蚤为食的小虾,还有以小虾为食物的小鱼,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53.该湖泊中的剑水蚤、小虾,小鱼都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制造者
54.该湖泊中除了生活着的各种生物之外,还有空气、 、 等非生物。
55.池塘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B.同一种植物可能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
C.如果这里的小鱼都被捕杀,不会影响其他生物生存。
D.有些动物既吃别的生物,也会被别的动物捕食。
56.根据上图中生物的食物关系,在横线上写出一条食物链: 。
(22-23五年级下浙江杭州期末)为了更好地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学们制作了四个生态瓶,放在不同的环境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57.制作生态瓶的正确顺序是( )。
①在生态瓶中种上几棵水草,并在水面放一些浮萍
②放入小鱼、小虾等小动物
③找一个透明的矿泉水瓶,洗干净后剪去上半部分
④在瓶子的底部铺上一层干净的沙子、小石子,再装入大半瓶水
A.③④①② B.③②①④ C.③②④① D.①②③④
58.上图中,生态瓶乙和生态瓶丁的环境是不同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有无光照 B.有无植物 C.有无小鱼 D.没有不同
59.上图中,生态瓶乙比生态瓶甲多了几棵水草,水草的主要作用是( )。
A.美观 B.让鱼儿嬉戏 C.净化水质 D.提供氧气和食物
60.四个生态瓶中,生物生存时间最长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2-23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小董在家庭生物实验室里,在饲养箱中饲养了一条变色龙,并放在书房中持续观察,如下图。
61.饲养箱里各种生物和非生物互相联系和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 。
62.小董给饲养箱安装两盏灯的作用是 。
63.结合上表食谱关系,写出一条最长的食物链: 。
64.下列关于食物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物链总是从绿色植物开始
B.食物链中的任何一种生物灭绝都会影响整条食物链
C.食物链中的食肉动物和绿色植物无关
D.食物链中的生物之同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盒子内一端放干燥的土壤,另一端放潮湿的土壤,错误;由于是蚯蚓对光照选择的实验,唯一的变量是光照,所以土壤的潮湿程度应该一样;
B.将纸盒盖的两端都剪掉一块,错误;由于是蚯蚓对光照选择的实验,唯一的变量是光照,所以将纸盒盖上的一端剪掉一块;
C.将纸盒盖上的一端剪掉一块,正确;
D.把蚯蚓放在盒子的两端,数量一样多,错误;应该将蚯蚓都放到一处。
2.B
详解:A.冬季气候寒冷,青蛙会冬眠,正确;
B.春季丹顶鹤从南方迁往北方是为了躲避敌害,错误;春季丹顶鹤从南方迁往北方是为了繁殖后代;
C.狗在夏天常常吐舌头,是为了散发身体的热量,正确;
D.大闸蟹春季洄游为了寻找食物,冬初洄游为了繁殖,正确。
3.B
详解: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 2、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保持一样。 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 其他条件都相同。虞小科在每个培养皿中各放3粒绿豆种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验准确,减少误差。
4.B
详解: 蚯蚓生活有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在菜园土壤中里就很容易挖到蚯蚓。
5.B
详解: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即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大多数植物的生存需要适量的水分、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等。植物具有向光性,植物生长会朝向阳光,这是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的最有利证据。
6.B
详解:如果把已经发芽的棉花种子移植到花盆中,需要注意保护好根,植物的根具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无机盐的作用。
7.A
详解:植物的茎、叶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把长势良好的绿豆芽移植到盆中,用不透明罩子罩住,如图所示,罩子顶上的A端挖开口,说明A端会有光透进来。由于绿豆芽具有向光性,所以过几天后会发现,绿豆芽的头会朝有光的方向,即A端。
8.A
详解:生态瓶就是把一些小动物、植物(提供氧气)放入一个玻璃瓶中,自给自足,短时间内不加任何食物,生物皆能生存,这就是生态瓶。制作生态瓶时,植物的存活需要水,所以先放水和土壤,植物是生产者,它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所以再放植物,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鱼、小虾、田螺等小动物。
9.B
详解: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种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要落在适宜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掉在教室里桌面上的绿豆种子过好几天都没有发芽,主要是缺少水分。
10.A
详解:种子由种皮和胚构成,胚包括胚根、胚芽、子叶。种子的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根,对种子起保护作用的是种皮,为种子发芽提供营养的是子叶。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较快。
11. 棉花植物→棉铃虫→七星瓢虫 棉花植物
详解: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食物链的源头在绿色植物,终点是凶猛的肉食动物。棉铃虫以棉花植物为食,自己又是七星瓢虫的捕食对象,这句话中的食物链是棉花植物→棉铃虫→七星瓢虫,其中生产者是棉花植物。
12. 水 养料 氧气
详解: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分,在叶绿体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在光照条件下,绿豆芽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叶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料。
13. 水 空气
详解:生物圈中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所以如果你是空间站的设计者,需要为宇航员提供水、空气、适宜的温度、食物等生存所必需的适宜条件。
14. 群落 生态系统
详解: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绿豆苗和它周围的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群落。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15.先增加后减少
详解: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草→羊→狼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的狼,羊会因天敌的消失而大量繁殖,导致数量增多。随着羊数量的增多,草的数量减少,导致羊的食物缺乏,造成羊的数量下降。因此,羊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
16.二氧化碳
详解:绿色植物的叶和根吸收外界的二氧化碳和水,并通过吸收阳光,在绿叶中制造其生存所需要的养分,同时放出氧气,这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7.对比
详解: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2、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法是“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光”时,所采用的对比实验方法。
18.生态系统
详解: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和周围的非生物一起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被称为生态系统。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草坪里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19.×
详解: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种子播种后适量浇水,种子就能发芽,说明种子发芽需要水分,但也要有适宜的温度,与温度无关的说法是错误的。
20.×
详解: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种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要落在适宜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虽然很多种子是在土壤中发芽的,但是种子没有土壤也可以发芽,所以土壤不是种子发芽的必备条件之一。
21.√
详解:一般实验我们都会进行两到三次,这样是为了让实验结果更加科学,避免偶然性。同理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用至少3粒种子做实验,是为了避免种子自身不能发芽的可能性,减少实验偶然性的发生,可以让实验更严谨。
22.×
详解: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动物的生存,为了生存,动物也有应对环境变化的行为,比如下雨天后,土壤里的空气减少,所以蚯蚓往往会爬出地表。
23.√
详解: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
24.√
详解: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即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大多数植物的生存需要适量的水分、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等。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5.×
详解: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种子发芽实验是对比实验,所以必须设置对照组,这样可以形成对比。
26.×
详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松柏在冬天依然青翠挺拔,这是它对冬天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而银杏树到秋天会落叶,这也是它对冬天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
27.草→蝼蛄→鸟
详解: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一段时间后,实验的草坪出现了虫害,主要是蝼蛄(一种害虫)吃掉了草坪的根和茎,同学们查阅资料后决定用鸟类来对付蝼蛄,其中的食物链为:草→蝼蛄→鸟。
28.不赞同,喷洒杀虫剂容易破坏生态平衡。杀虫剂也容易杀死一些有益的昆虫。
详解:不赞同,因为杀虫剂弊大于利,杀虫剂容易杀死一些有益的昆虫,绿豆长大之后残留一些农药。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如果生物群落中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喷洒杀虫剂,容易破坏生态平衡。
29.不合理;蚜虫全部消灭会影响食物链,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详解:蚜虫是害虫,专门吸食嫩叶的汁液,但是建议农场伯伯持续打农药,把它们全部消灭掉的做法是不合理,因为蚜虫在自然界中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果全部被消灭,以它为食的生物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30.小鱼会出现浮头现象;因为水少了,水中氧气不足,小鱼因缺氧而浮头。
详解:生态瓶就是把一些小动物、植物(提供氧气)放入一个玻璃瓶中,自给自足,短时间内不加任何食物,生物皆能生存。如图所示,如果把水倒掉一半,生态瓶中的小鱼会出现浮头现象;因为水少了,水中氧气不足,小鱼因缺氧而浮头。
31.B 32.B 33.A 34.C 35.C
分析: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1.如果要研究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控制的变量是阳光,应该选择己组和辛组做对比实验。
32.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阳光下和黑暗中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说明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33.在实验过程中,还能发现:绿豆种子发芽时,首先钻出种皮的是胚根,然后是胚芽。
34.实验发现,庚组的种子没有发芽,其原因是没有水,缺乏种子发芽的条件。
35.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有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阳光、土壤不是种子发芽的条件。
36.(1) ② ④ 对比
(2)C
分析: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种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要落在适宜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详解:(1)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分析“棉花种子发芽实验”的记录表,研究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我们应该选择实验②和④,只改变温度一个条件,属于对比实验。
(2)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结合实验结果,502班同学在种植棉花种子的花盆覆盖了保鲜膜是为了创造合适的温度。
37.温度低
38.水 39. 3 4 40.B 41.减少偶然性 42.发芽
分析:种子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内部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37.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第4组温度低,所以种子不发芽;
38.根据题干可知,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第1组和第2组唯一的变量是水,所以研究的是种子发芽和水之间的关系;
39.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种子萌发与温度的关系,唯一的变量是温度,所以应该选择3、4两组进行研究;
40.种子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内部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在第2组中,还有2粒种子没有发芽,可能是种子中间被虫蛀了或胚已经死了;不可能因为有水不发芽;
41.一般实验我们都会进行两到三次,这样是为了让实验结果更加科学,避免偶然性。同理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用至少10粒种子做实验,是为了避免种子自身不能发芽的可能性,减少实验偶然性的发生,可以让实验更严谨。
42.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因为种子的萌发不需要阳光,所以第6组的实验结果很可能是发芽。
43. ① ③ 44.光照; 45. ② ③ 空气 温度
分析:种子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内部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43.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水对种子发芽是否有影响,唯一的变量是水,所以应该选择①号和③号瓶子进行研究;
44.根据题干可知,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实验组②号用不透明杯子遮盖瓶子,唯一的变量是光照,所以研究的是种子发芽是否与光照有关;所以只需要在外边套上一个透明杯子即可;
45.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②、③都可以发芽;①号瓶子的种子缺水,④号瓶子的种子缺空气,⑤号瓶子的种子缺温度,所以都不能发芽。
46. 蛞蝓的耐饥力强 帮助其保持体表湿润,移动时减少身体与地面摩擦 47.蔬菜→蛞蝓→鸡 48.A 49.A 50.蛞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
解析:46.根据题意,蛞蝓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是因为它耐饥力强。蛞蝓身上分泌的黏液作用是帮助其保持体表湿润,在移动的时候减少身体与地面的摩擦。
47.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到肉食动物终止,题中的食物链是蔬菜→蛞蝓→鸡。
48.入夏气温升高,蛞蝓的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大量活动;到了冬季,以成虫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这里变化的因素是温度,所以蛞的这些行为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49.在研究蛞蝓是否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时,改变的条件是光,因此应该将盒盖的一端剪去一小块,两端都放入潮湿土壤。
50.根据表格,黑暗的一端蛞蝓数量最多,所以蛞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
51.A 52.缺少植物、阳光、小鱼太多;添加植物,减少小鱼数量,放入小虾,增加光照
分析:生态瓶就是把一些小动物、植物(提供氧气)放入一个玻璃瓶中,自给自足,短时间内不加任何食物,生物皆能生存。
51.评价生态瓶的设计制作的主要标准是看生态平衡维持稳定的时间长短,生态平衡维持稳定的时间长,说明生态瓶的设计制作就成功。
52.生态瓶的制作步骤:首先思考设计要求,然后找一个大的透明塑料桶,洗干净后剪去上半部分;在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再装入大半桶自然水域中的水;在桶里种上几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水草,静置等待植物存活;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少量的小鱼、小虾、田螺等小动物;将瓶子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周围环境通风,防止阳光直射;长期观察并做好记录。所以小科制作的生态瓶只有动物,没有植物;不能放到黑暗的环境中。
53.B 54. 水 阳光 55.C 56.藻类植物→剑水蚤→小虾→小鱼
分析: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的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
53.该湖泊中的剑水蚤、小虾,小鱼,它们都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都属于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的消费者。
54.该湖泊中除了生活着的各种生物之外,还有空气、水、土壤等非生物,生物和非生物构成生态系统。
55.A.生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说法正确;
B.同一种植物可能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食物关系,说法正确;
C.如果这里的小鱼都被捕杀,小虾因为失去天敌而迅速增长,增多的小虾对食物需求增加,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故C错误;
D.有些动物既吃别的生物,也会被别的动物捕食,比如小虾吃剑水蚤,而小鱼吃小虾,说法正确。
56.根据图中生物的食物关系,以水藻类植物为食的剑水蚤,有以剑水蚤为食的小虾,还有以小虾为食物的小鱼,则得出的食物链为:藻类植物→剑水蚤→小虾→小鱼。
57.A 58.A 59.D 60.B
解析:57.制作生态瓶时,要注意先制作容器,再放入植物,植物成活后再放入动物。制作生态瓶的正确顺序:找一个大油桶,清洗干净后剪掉上面一部分。在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再装入大半桶自然水域的水。在桶里种上几棵水草,在上面放一些浮萍。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少量的小鱼、小虾、田螺等小动物。
58.观察不同环境下的生态瓶,生态瓶乙和生态瓶丁的环境是不同的,主要区别就是乙生态瓶有阳光照射,丁生态瓶没有阳光照射。
59.生态瓶乙比生态瓶甲多了几棵水草,可知水草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小鱼提供氧气,因此,小金鱼存活时间较长。
60.小鱼的存活需要食物和氧气,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四个生态瓶中,只有乙生态瓶里面有水草,并且在阳光下,可以为小鱼提供氧气和食物,所以乙生态瓶中的生物生存时间最长。
61.生态系统 62.模拟光照让植物光合作用 63.绿色植物→蟋蟀→蜘蛛→变色龙 64.C
分析: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食物链的源头在绿色植物,终点是凶猛的肉食动物。
61.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一个湖泊、一个池塘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饲养箱里各种生物和非生物互相联系和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也是一个生态系统。
62.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放出氧气,人们把叶的这种作用称作光合作用。小董给饲养箱安装两盏灯的作用是模拟光照,让植物光合作用
63.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最长的食物链是绿色植物→蟋蟀→蜘蛛→变色龙。
64.A.食物链总是从绿色植物开始,正确;
B.食物链中的任何一种生物灭绝都会影响整条食物链,正确;
C.食物链中的食肉动物和绿色植物无关,错误;食物链中的食肉动物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D.食物链中的生物之同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