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2《师说》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单选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一定)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余嘉其能行古道(劝勉) 士大夫之族(类、辈)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师襄(xiāng) 嗟乎(jiē) 或不焉(bù)B.郯子(tán) 句读(dòu) 阿谀(yú)C.老聃(dān) 谄媚(xiàn) 经传(chuán)D.李蟠(fán) 苌弘(chánɡ) 贻误(yí)3.下面对加线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D.择师而教之吾从而师之5.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⑥蚓无爪牙之利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二、填空题6.《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 , 。7.韩愈的《师说》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三、默写8.《师说》中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 , 。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四、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材料一: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选自韩愈《师说》,有删改)材料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者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注],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侍刘夫子,而过情推奖,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选自黄宗羲《续师说》,有删改)[注]兔园蒙师:知识浅薄的人。9.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10.下列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文中指《论语》《诗》《书》《乐》《易》《春秋》六种经书。B.贻,文中指赠送,与“贻我彤管”(《静女》)中的“贻”词义相同。C.句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D.“遂以为古之师弟子者皆然”与“吾从而师之”(《师说》)两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文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实,阐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B.黄宗羲《续师说》开篇表明观点,认为“师道之不传”不仅仅是学生的过错,也有为师者的过错。C.黄宗羲《续师说》批判当时把无所忌惮视作高明的风气:现在世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前人并自认为与前人相当。D.何北山不肯接受来求学的人的拜师之礼,他认为自己不是有学识的人,做他们的老师败坏了为师之道。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②明复坐则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13.两则材料都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缘由,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文言文阅读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B.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同“耻”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一般人1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何陋之有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很有积极意义。B.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D.第四段作者借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补充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1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阅读《师说》,完成小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 师:老师B.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C.于其身也 身:自己D.不拘于时 时:时俗1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B.小学而大遗小时学习的知识长大后却遗忘了C.官盛则近谀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彼 童 子 之 师 授 之 书 而 习 其 句 读 者 非 吾 所 谓 传 其 道 解 其 惑 者 也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21.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相师”的现状,呼吁人们求师从师。文章第一段先以下定义的方法阐述“师”的职责,“ , ”;接着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最终总结出择师应遵循的标准,“ , ”,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B.道之所存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师之所存也 犹且从师而问焉D.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23.下列对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翻译: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翻译:怎么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小呢?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翻译: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来他的明智之处。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翻译: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24.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A.人非生而知之者 B.惑而不从师C.择师而教之 D.则群聚而笑之2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6.用原文填空。韩愈在第二段中运用对比论证,批判了社会上“① ”的不良风气。首先,把“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作对比,得出“② ”的结论;其次,以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作对比,得出“③ ”的结论;最后,以“④ ”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揭示尊卑贵贱与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答案解析1.【答案】B2.【答案】B3.【答案】B4.【答案】D5.【答案】A6.【答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7.【答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8.【答案】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答案】9.BDG10.A11.D12.①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②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就站着,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13.①韩愈写《师说》是因为李蟠不被当时的风气束缚并能行古道,因此写这篇文章送给他。②黄宗羲则是因为诸君子徒盛情推选他作为他们的老师,写下这篇《续师说》来推辞他们。【答案】14.C15.A16.C17.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答案】18.A19.B20.C2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答案】22.C23.B24.B25.①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②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26.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小学而大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