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授课教师:课程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品背景与苏轼其人;学会鉴赏诗词,写作短评。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词中周瑜形象特点,通过探究理解作品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形象的矛盾。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开阔意境;体会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情怀;把握文中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积极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但是古诗词往往具有思维的跳跃性、抒情的含蓄性,学生难于理解文意和背后蕴含的情感,最终造成对古诗词学习缺乏兴趣而局限于死记硬背的层面。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文中意境及周瑜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教学难点:通过了解作者际遇,以及作者与周瑜的对比,体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情景教学法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光阴荏苒,时光回溯,我们一起回到1082年的宋朝,来到湖北黄州。此时,苏轼新得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他打算开一场直播发布会,苦于没有经验,特地聘请在座的各位担任直播助理。作为直播助理,我们需要完成以下任务:立人设:苏轼其人开场互动:介绍背景吟咏新词:学会朗诵撰写推荐语:学会鉴赏立人设——苏轼其人1、一生坎坷的苏东坡① 1037-1069,变法前,初入仕途。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② 1069-1085,变法中,忤王安石。调离中央,先后知杭、密、徐、湖州。“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③ 1085-1093,元佑更化期,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旧党入朝任要职。召还,遭两党攻击,出知杭、颍、扬、定州。④ 1093-1101,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打击旧党被惩处,后被贬惠州、儋州。2、才华绝伦的苏东坡(1)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诗人(2)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词人(3)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家(4)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书法家3、乐观旷达的苏东坡“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猪肉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明·陆树声《清暑笔淡·东坡海南食蚝》“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开场互动——了解背景1079年,“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苏轼在政治上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还写了一些诗文予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派官员的不满。于是污蔑苏轼以诗文诽谤朝廷。元丰二年苏轼被抓入乌台,随后被捕入狱,受尽折磨,后因宋徽宗怜悯,免其死罪,年底结案出狱,以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苏轼被贬黄州两年多之后,游黄州城外赤鼻矶时,感触良多,作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吟咏新词——学会朗诵1、播放朗读视频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情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fā)。羽扇纶 (ɡuān)巾,谈笑间,樯 (qiánɡ)橹 (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fà)。人间如梦,一尊/还 (huán)酹 (lèi) / 江月。请学生试读全班齐读撰写推荐语——学会鉴赏(一)问题探究怀古咏史诗,往往是观眼前之景、怀古人之事、抒一己之怀。那么本词写了什么景,景物有什么特点?怀了什么人,人物形象为何?抒己怀,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并填写导学案。写景(1)何处之景:赤壁(2)文中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景之特点:奇险雄伟、雄奇壮丽(4)具体分析乱:写出了岩石之险怪。惊:写出了江水之澎湃。卷:写出了浪涛翻滚力量之浩大。拍:写出了浪涛搏江岸拍击的力度,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赤壁之“声”。穿:写出了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赤壁之“形”。雪:写出了浪花之汹涌,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赤壁之“色”。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勾勒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江景图,把我们带回到惊心动魄的三国古战场。为下片写英雄人物渲染气氛,做好铺垫。2、怀人(1)何人:周瑜(2)文中词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3)人物形象:少年得意,风流儒雅,从容破敌,建功立业。思考1:赤壁之战距离小乔初嫁有十年之久,为什么这里作者要写“初嫁”而非“出嫁”,是作者写错了吗?明确:用衬托的手法,以美人衬英雄,表现周瑜少年得意,风流倜傥。思考2:为什么作者要选取周瑜作为咏怀对象呢?填写下表进行分析周瑜 苏轼年龄 34 47生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外表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职位 东吴大都督 团练副使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明确:对比衬托,以周瑜的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反衬自己的功业未就、早生华发。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缅怀和仰慕,并引发末尾的抒情感慨。3、抒情(1)抒情主人公:苏轼(2)文中词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思考1:“多情”即多愁善感,作者愁什么呢?为何又要“笑”?明确:与周瑜的年轻有为相比,苏轼壮志难酬却早生华发,所以自嘲。思考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善于自我安慰,比较达观,有人认为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你认为呢?明确:“梦”具有虚幻、短暂的特点,人生既苏轼的人生,也指“千古风流人物”比如周瑜的人生,不管是得意的人生,还是失意的人生,最终都是如梦一般短暂,都被历史的大浪淘尽,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毫不起眼的一瞬。紧接着苏轼有一个“酹”的动作,以酒洒地,其中有壮志难酬的悲伤和无奈,更多的却是平静的释怀。(二)撰写推荐语要求:符合本词特点,字数200字以内。示例:风流人物浪淘尽,华发早生笑多情。公瑾谈笑樯橹烬,吾自谪居志不竟。举酒对饮怀古今,清风明月自为声。课堂小结穿越千年时光,我们与苏轼相遇,感叹于他的人生坎坷,惊叹于他的才华横溢,即便一生都在漂泊,他却写下“此心安处是吾乡”。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希望同学们在遇到困境之时,能有苏轼万分之一的乐观,千分之一的释然,然后付诸踏踏实实的行动,定能克服万难,实现理想。课后作业背诵全文2、学有余力的同学,以“穿越时空的来信”为题,给苏轼写一封信,字数不限,文体不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