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第一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一、思维的含义
二、思维的特征
逻辑与思维总体框架
科学思维观念
逻辑思维规则
辩证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能力
方法
运用
第一单元:总论
二三单元:分论
第四单元:运用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的思维观念
走进思维世界
把握逻辑要义
领会科学思维
思维的含义
思维的特征
思维的形态
逻辑的含义
逻辑基本要求
科学思维含义
科学思维特征
科学思维意义
广义上思维
狭义上思维
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广义上逻辑学
狭义上逻辑学
同一律 确定性
矛盾律 一致性
排中律 明确性
肯定性规定
否定性规定
客观性预见性可测性
素养意义
政治意义
逻辑与思维关系
逻辑与科学思维关系
什么样的思维是科学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1.黄河之神河伯由欣然自喜到望洋兴叹这种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除了亲历感知之外,我们还有哪些办法突破井底之蛙夏天之虫的思维局限?
(1)黄河之种河伯开始时之所以欣然自喜,是因为他错误地认为,他所在的黄河是最为广大的。后来,之所以望洋兴叹,是因为他又看到了比他所在的黄河更为广大的大海,发现自己之前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这种态度变化是由于他对所看到的现象作了比较,认识到此前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其态度变化的思维原因。
(2)人的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方式。以亲历感知方式获得的感性认识,受个体生命时间、精力和经历等方面的限制,总是有限的。因此,除了亲历的感知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思维的间接性,通过学习人类思想的成果,弥补个体感性认识中思维的局限,获得超越个体感知能力之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理性认识。
有这样一道推理能力测试题。一位想招聘助手的商人,将前来应聘的A、B两人带进办公室,向他们展示了两顶红色、三顶黑色的帽子。然后,他关掉灯,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要求A和B各摸一顶帽子戴上,他自己也戴了一顶,并将其余两顶藏了起来。开灯后,商人要A、B尽快说出各自头上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A、B看到商人戴的是红色帽子。过了一会儿,A喊道:“我戴的是黑色帽子。”商人询问了A的推理后,决定录用A。
思考:A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在相同的条件下,A为什么表现得比B好?
1.A成功推理,他的推理过程是:
①A、B都看到对方戴的帽子是红色的,如果他们之中有任何一个人戴的是红帽子,则另一个人就可以很快说出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题中说“过了一会儿”(注意:这是一个推理的条件),说明双方都看到对方所戴的帽子不是红色的。
②A的推论是:如果我头上戴的是红帽子,那么B能立即说出他自己帽子的颜色,而B没有能够立即说出,所以,我头.上戴的肯定不是红帽子。由此,A就能够准确说出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
2.由于只有两顶红帽子,而A、B双方不仅能看到商人也能看到对方所戴的帽子,两人面对的条件完全相同,因此,谁能更快说出正确答案,说明谁的思维速度更快,推理能力更强,谁的表现也就更好。
整个推理过程就运用了逻辑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
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既包括感性认识也包括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内容
形式
阶段
特点
联系
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直接性和形象性
间接性和抽象性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人类思维方式主要类型
把握各种思维的意义:
思维方式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人们不可能回到过去直接观察生物的进化过程,但是科学家却可以通过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关资料,便能推知生物进化的规律。
内科医生不能直接看到病人体内各种脏器的病变,却能通过听诊、化验、切脉、量体温、量血压以及利用各种医疗器械,经过思维加工间接地判断。
二、思维的特征
1.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不同于感觉)
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
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树,或高或矮,或直或曲,或粗或细,或阔叶或针叶,或乔木或灌木,或落叶或常绿……具有不同的个体特征。“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木本植物。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2.思维具有概括性(舍去现象,把握本质)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具体体现在:
(1)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比如,台灯、吊灯、壁灯、支架灯、吸顶灯等,其本质都是为了照明,我们将其统称为“灯”.
(2)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比如,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柱子的基石“潮湿”就要“下雨”,能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
曹操率兵打仗,天气热得出奇,士兵们口渴难耐。于是曹操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多汁,我们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想一想:这反映出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3.思维具有能动性(双重性)
(1)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
(2)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3)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思维能动的加工
认识对象
理性认识
(正确和错误之分)
感性认识材料
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能动性
关键词 见…而知…; 通过…推断出…;计划;预测;揭示出;推断出 共同之处是…; 整体上看…; 共性在于…;总结出 抽象;创新;
有选择的;
主动、自觉;
联系 ①思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前提;
②间接性和概括性中都体现有能动性。
诗词欣赏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上述材料体现了思维的什么特征?
提示:
(1)材料体现了思维具有间接性的特征。它是指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毛泽东通过飞雪和傲霜红梅,预料到了春天的到来,表明思维具有间接性的特征。
(2)材料体现了思维具有概括性的特征。它是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毛泽东通过红梅的“俏”和“报”把共产党人积极进取、永不屈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
4.思维与实践的关系:
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实践
产生
认识
正确的认识
促进
实践
错误的认识
实践
阻碍
反作用于
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
思维的含义
人类思维方式的主要类型
把握这些思维方式的意义
思维的特征
思维具有差异性
思维具有共同性
思维具有能动性
思维具有概括性
思维具有间接性
思维与实践的关系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里的“思维”是指
A.社会意识
B.理性认识
C.意识
D.哲学思想
练一练:
C
2.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神农在教会人们播种五谷之后,为了解决大家生病的问题,尝了各种草药记录功效。这被视为中医药学的发端。尽管这是神话传说,但是至少可以说明
①实践推动了思维的发展
②源于实践的思维都是科学的
③思维具有间接性特征
④思维具有概括性特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感谢观看
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