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全民守法课件(共17张PPT+内嵌1个视频)-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4全民守法课件(共17张PPT+内嵌1个视频)-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含义、意义
特征(表现)
公正司法
内涵
如何推进
公正司法
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
司法的结果要公正
司法的程序要公正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温故知新
公正司法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九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科学立法
法治社会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第三单元知识体系
全民守法
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做
前提
人大
关键
政府
防线
法院、检察院
基础
公民
(目标)
(主体)
(基础)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四课时 全民守法
发现与探究
议题一:网络暴力是什么行为?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网络暴力的危害?公民上网时应该怎么做才是文明守法上网?当自己上网时遭遇网暴应该怎么办?
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1、内涵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
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全民守法的意义(或原因)
(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
(3)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3、全民守法的要求:
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不可分离
①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享有的权益,义务则是公民或法人按法律规定应尽的责任。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②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启示:
【知识拓展】
权利可以放弃,但义务必须履行。
包括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等。当事人之间发生纠纷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仲裁。(保密性)
当事人发生纠纷时再行协商,在尊重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就争议的事项达成一致,解决纠纷。(双方)
和解
调解
通过第三方的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诉讼
诉讼俗称“打官司”,在纠纷主体参与下,由法院解决纠纷的活动。诉讼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三种类型。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仲裁
拓展
1、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观念上)
二)、推进全民守法
2、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行动上)
3、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道德上)
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
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处需的一般道德。
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名词点击:公序良俗
重点归纳:
如何推动全民守法?
公民角度:(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
(3)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国家角度:
1、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2、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行动上)
3、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道德上)
全民守法
全民守法的内涵
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内涵
要求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投身依法治国实践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意义
依法行使权利
依法履行义务
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知识小结
比较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主体 立法机关 主要是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 公民
内涵 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就是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 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地位 前提 关键 防线 基础
要求 做到依法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要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国家: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四者联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必须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这四个方面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总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宪法角度: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3)中国共产党角度: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4)立法机关角度: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行政机关角度: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6)司法机关角度: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7)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8)公民角度: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推动全民守法,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9)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10)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归纳总结
模块总结: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
人民当家做主
根本保证
本质要求
根本方略
相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