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真题练习(教科专版)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真题练习(教科专版)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2-23六年级下河北石家庄期末)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化是(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生物变化
2.(22-23六年级下河北石家庄期末)硫酸铜是一种蓝色、透明的溶液,下面的容器中( )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
A.塑料容器 B.陶瓷容器 C.铁制容器
3.(22-23六年级下山东滨州期末)物质发生( )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如改变颜色、产生气体等现象。
A.物理 B.化学 C.表面
4.(22-23六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科学老师在课上给大家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先用白醋在白纸上画了个圈后自然晾干,然后向纸张上喷了一种特殊的液体,纸张上就出现红色的现象。这种特殊的液体可能是( )。
A.白糖水 B.小苏打溶液 C.紫甘蓝汁液
5.(22-23六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冬奥运期间,各国运动员使用的餐具是由玉米、薯类、农作物秸秆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发酵生产出来的,此过程属于( )。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中和反应
6.(22-23六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2022年初,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掀起了全民健身的运动热潮。下列冬奥会运动中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滑雪 B.冰壶 C.冬季两项(含射击)
7.(22-23六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下列关于化学变化的看法错误的是( )。
A.我们可以利用化学变化开发新能源
B.如果化学变化使用不合理、不科学也会带来环境污染
C.化学变化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8.(22-23六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9.(22-23六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推断出“煤可能是由古代植物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主要依据是( )。
A.煤大多数是黑色或褐色的,而木头烧焦后也是这种颜色
B.煤块里会发现植物枝叶或树干的痕迹
C.敲打煤块,很容易碎裂
10.(22-23六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如下图所示,小新在烧杯的底部放入一勺小苏打,将点燃的蜡烛置于烧杯内,用滴管向烧杯中滴加白醋(小心不让白醋溅到蜡烛上),她的发现不包括( )。
A.杯底产生了气泡 B.蜡烛烧得更旺了 C.蜡烛的火焰熄灭了
11.(22-23六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B. C.
12.(22-23六年级下四川宜宾期末)下列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益的是( )。
A.铁生锈 B.食物变质 C.烤制蛋糕
13.(22-23六年级下四川宜宾期末)下列不能有效防止铁生锈的措施是( )。
A.涂漆 B.涂油 C.置于潮湿空气中
14.(22-23六年级下黑龙江齐齐哈尔期末)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发生了剧烈的(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15.(22-23六年级下重庆铜梁期末)下列现象能说明咬过后放置的苹果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苹果的质量变轻了 B.苹果的形状改变了
C.苹果的颜色、软硬、味道等变了
二、填空题
16.(22-23六年级下山东滨州期末)世界是由 组成的,是变化的,它的变化是 的。
17.(22-23六年级下黑龙江齐齐哈尔期末)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是( )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是( )变化。
18.(22-23六年级下黑龙江齐齐哈尔期末)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了( )变化,产生的气体是( )。
19.(22-23六年级下重庆铜梁期末)人有各种情绪,有时开心,有时难过,甚至愤怒,情绪的产生与( )有关。(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0.(22-23六年级下四川凉山期末)将鸡蛋壳放入白醋中看到的现象是,鸡蛋壳表面有大量( )产生,蒋紫甘蓝叶片浸泡在白醋中则会观察到叶片逐渐变成( )。
21.(22-23六年级下浙江金华期末)小科看到妈妈正在清洗紫甘蓝,于是就制作了一些紫甘蓝的汁液,然后滴入少许白醋,发现紫色的汁液变成 。
22.(22-23六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从铁矿石里把铁炼出来,需要通过 变化。
23.(22-23六年级下黑龙江哈尔滨期末)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 )。
24.(22-23六年级下四川广元期末)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 变化,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的变化叫作 变化。
25.(22-23六年级下河北沧州期末)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 。
26.(22-23六年级下浙江金华期末)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瓶碳酸饮料,会使人感到清凉。因为气体从口中和鼻中排出时会带走身体里的部分( )。
27.(22-23六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的变化是 ;产生了新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 。
28.(22-23六年级下浙江金华期末)给发高烧的小孩身上擦酒精是降低体温的一种有效方法,酒精蒸发是( )变化。
29.(22-23六年级下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 、颜色改变、 、产生沉淀等现象。
三、判断题
30.(22-23六年级下河北石家庄期末)生命体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 )
31.(22-23六年级下河北石家庄期末)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是物理变化。( )
32.(22-23六年级下河北石家庄期末)厨房里存放的食品发霉了,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
33.(22-23六年级下四川宜宾期末)紫甘蓝遇白醋会变为红色。( )
34.(22-23六年级下四川宜宾期末)煤炭、石油的形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
35.(22-23六年级下重庆铜梁期末)蜡烛燃烧、白糖加热、蛋糕烘制、紫甘蓝遇白醋的过程都有新物质生成。( )
36.(22-23六年级下重庆铜梁期末)小苏打和鸡蛋壳都能与白醋反应产生气体,这种气体可以用来灭火。( )
37.(22-23六年级下四川宜宾期末)人的身体可以通过产生一些化学物质来影响情绪。( )
38.(22-23六年级下四川宜宾期末)把铁矿石里的铁冶炼出来的过程,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
39.(22-23六年级下四川宜宾期末)蜡烛燃烧只有水产生。( )
40.(22-23六年级下四川宜宾期末)陶瓷的勺子不小心掉在地上摔碎了,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
41.(22-23六年级下四川宜宾期末)铁生锈会减少铁质物体的使用寿命。( )
42.(22-23六年级下山西晋城期末)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
43.(22-23六年级下山东滨州期末)复印机在工作时可以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氧气在放电情况下可以转化为臭氧,这个变化过程是物理变化。( )
44.(22-23六年级下山东滨州期末)动植物和生活用品都属于物质,但电和声音看不见,又摸不着,它们不是物质。( )
四、连线题
45.(22-23六年级下四川宜宾期末)将下列生活中的变化连线。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46.(22-23六年级下山东菏泽期末)连一连。
湿衣服晾干
苹果腐烂 化学变化
酒精挥发 物理变化
铁钉生锈
五、简答题
47.(22-23六年级下山东滨州期末)地球的很多资源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请你列举五例?
48.(22-23六年级下山西晋城期末)炒菜的铁锅生锈了,小可马上想出了两种减缓铁锅生锈的办法。请你帮小可写出两种简便实用的办法。
49.(22-23六年级下湖南湘西期末)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有什么特点?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六、实验题
50.(22-23六年级下重庆铜梁期末)铁生锈的研究
铁生锈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小明进行了一次实验,方法如下:
(1)我的分析:甲试管中的铁钉,只能和( )充分接触;丙试管中的铁钉,只能和( )充分接触。
(2)我的推测:一星期后,( )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会比较严重。
(3)分析原因:铁生锈是( )、( )共同作用的结果。
(4)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为了防止铁制品生锈,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至少写1条):( )。
51.(22-23六年级下四川宜宾期末)为了探究白糖加热后的变化,奇奇进行了白糖加热实验(如图),请你完成下面的问题。
图1 图2 图3
(1)在实验前,为方便加热,命命把较大的白硫块磨成了小颗粒( )改变。
(2)如图2所示,奇奇用酒精灯加热白糖后,白糖变成液态( )(填“形态”或“物质”)发生了变化,在加热的过程中,液态糖中还会“冒泡”( )(填“气体”或“沉淀物”)产生。
(3)奇奇不小心把白糖熬糊了,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熬糊后的白糖液体不再最白糖了,这说明在这个过程中( )(填“有”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
(4)下列物体的变化中,与白糖被熬糊发生的变化类似的是( )。(单选)
A.面团拉成面条 B.虾被煮后变红
52.(22-23六年级下湖南湘西期末)一节实验课上同学在做研究铁生锈的因素的实验。他们用三个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菜油,取三枚同样大小的铁钉,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里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还有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每天观察记录一次,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空盘子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有点生锈
装水的盘子 水变色 铁钉生锈 铁钉锈多了 铁钉的锈更多了
装菜油的盘子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1)通过观察发现,铁生锈速度最快的是 盘子,这是因为这个盘子中的铁钉能够和 、 充分接触。铁生锈速度最慢的是 盘子。
(2)该实验证明,铁钉的生锈与 和 这两个因素都有关系。
(3)通过上述对铁钉生锈原因的探究,发现 的方法可以防生锈。
53.(22-23六年级下四川凉山期末)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燃烧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探究实验,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1中,在燃烧着的蜡烛上倒扣上一个小烧杯(紧贴桌面不留间隙),蜡烛燃烧一段时间
后会( ),这是由于蜡烛燃烧消耗完了烧杯中的( )。实验3中,在蜡烛火焰上横放一根火柴,大约20秒后拿开,发现与蜡烛火焰的( )接触的部分最先变成黑色。
(2)实验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白瓷板变成( )(填颜色)实验4则可看到烧杯内壁出现( )。通过这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蜡烛燃烧不但会( )(填现象)还会产生( )和( )(填实验中验证出的物质)等新物质。
七、综合题
54.(22-23六年级下全国期末)小明和姐姐在家里用水果制作饮料,他们制作饮料的方案如下。请阅读他们的方案后回答以下问题。
小明的方案 橙汁饮料 把一个去皮的橙子榨成汁,加入少量的水,配成一杯橙汁饮料。味道还不错,就是有点酸,如果加勺糖,会比商店里买来的橙汁还好喝呢! 姐姐的方案 柠檬汽水 在一杯水中,加入两勺糖、少量的柠檬酸,再加入一小勺小苏打,做成的饮料会冒气泡,这就是柠檬汽水了。
(1)小明的方案中,在橙子汁中加糖使其变甜,这个过程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理由是:( )。
(2)姐姐的方案中,在柠檬酸中加入小苏打,这个过程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理由是:( )。
55.(22-23六年级下全国期末)厨房里的科学
小明在学习完“物质的变化”单元之后,对厨房里的物质很感兴趣,开始-系列研究。
(1)厨房里有:①馒头②鸡蛋③玉米④土豆⑤洋葱⑥红薯,小明各取它们的一小部分,分别滴上一滴稀释的碘酒,发现( )会变成蓝色。(填序号)
(2)小明妈妈在制作冰糖葫芦,将冰糖放人锅中,开中小火慢慢加热,小明观察到冰糖从固体变成液体,属于( )变化;由于温度过高,锅里的冰糖的颜色由白色变成黑色,这个过程属于( )变化。
(3)厨房里有ABCD四个碗,分别装有小苏打、面粉、水和白醋,请你帮小明想办法来鉴别它们。
步骤一: A和B都是无色透明液体,小明扇闻后发现A有刺鼻的气味,B没有气味,他推断A是( ),B是( )。
步骤二:将A液体分别加入C和D物质中,发现C没有明显现象产生,D产生大量气泡,他推断C是( ),D是( )。
(4)小明妈妈想让铁锅、菜刀不生锈,可以每次用完后刷一层油,因为铁生锈是( )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属于( )变化,它与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
56.(22-23六年级下全国期末)物质的变化研究
(1)烧红烧肉时,先放几勺白糖在锅里加热,白糖由固体变成液体(属于( )变化),然后用锅铲搅拌,液体的颜色逐渐变成棕黄色(属于( )变化),这时把备好的肉放入锅里翻炒,适时加入调料,色、香、味俱全的红烧肉就完成了。如果不及时盛出,时间久了会烧焦(属于( )变化)。
(2)铁锅洗后平放在灶台上,第二天锅里出现一层红褐色物质,如果铁锅倒扣在灶台上就不会出现红褐色物质,由此判断该红褐色物质是( ),说明该物质的产生和( )有关。要防止铁制品发生此类现象,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①( )。
②( )。
(3)拓展课上,老师拿来六种材料:粉末1和粉末2为白色,液体1和液体2为无色透明,液体3和液体4为黄色,让同学们进行混合实验,记录如下:
液体1 液体2 液体3 液体4
粉末1 出现气泡 无变化 混合部分黄色 混合部分黄色
粉末2 无变化 无变化 混合部分黄色 混合部分蓝色
实验后,老师告诉大家这六种物质是小苏打、面粉、清水、碘酒、酱油、白醋。请你将它们对号入座:液体1是( ),液体2是( ),液体3是( ),液体4是( ),粉末1是( ),粉末2是( )。
57.(22-23六年级下陕西延安期末)小科同学在课堂上知道了身边的物质会发生变化。回家后,他迫不及待地在厨房开始了家庭实验的探究。
(1)小科用长柄金属汤匙取了一小勺白糖,小心地移到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发现白糖会慢慢的 (选填“熔化”或“溶解”)
(2)小科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白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发现 ,玻璃杯变凉等现象。如图,把一根燃烧着的细木条伸进反应后的玻璃杯中,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说明这种气体 (选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烧杯中有一高一矮燃烧着的两支蜡烛,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入烧杯中,发现矮的蜡烛先熄灭,说明这种气体和空气比 (选填“比空气重”、“比空气轻”或“一样重”)
(3)小科找来了一些食物:米饭,馒头、土豆,玉米等,各取它们的一小部分,分别滴上一滴稀释的碘酒,发现这些食物上出现 现象。
(4)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小科判断上述实验引起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填字母)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 把碘酒滴在一些食物上产生了 ,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产生了 。
A.一种淀粉和碘的化合物 B.黑色的炭 C.二氧化碳气体
参考答案
1.B
详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淀粉遇到碘酒有变蓝的特性,马铃薯中含有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色,有新物质产生,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2.C
详解: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硫酸铜溶液和铁制品会发生反应,把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所以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硫酸铜溶液。
3.B
详解: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化学变化在进行着。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尽管现象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等。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这些现象,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B。
4.C
详解:利用紫甘蓝和温水制成紫色的紫甘蓝试剂,它是一种能够辨别物质酸碱性的试剂,也叫做酸碱指示剂。紫甘蓝试剂里有一种独特的物质:花色素,它遇到碱会变成绿色,遇到酸会变成红色。白醋遇到这种特殊的液体变成红色,所以这种特殊的液体可能是紫甘蓝汁液。
5.A
详解: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玉米、薯类、农作物秸秆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发酵生产出来的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6.C
详解: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滑雪、冰壶运动过程中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冬季两项(含射击)中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7.C
详解:A.我们可以利用化学变化开发新能源,正确;
B.如果化学变化使用不合理、不科学也会带来环境污染,正确;
C.化学变化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错误;化学变化使用不合理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但是化学变化如果使用合理的话,是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的。
8.B
详解: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只是形态上发生了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都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9.B
详解:煤是由古代植物变成的。古代植物死后,经过沉积作用,被泥沙覆盖,与空气隔绝,又经过地壳的变动,被埋到很深的地下,长期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慢慢变成了煤。煤在地下成层状分布,煤层中含有大量植物化石,有的煤具有完整的树干形状都能推断出煤是古代植物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这是推断出“煤可能是由古代植物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主要依据。
10.B
详解:醋和小苏打混合后发生的反应是化学反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它的重量比空气重且不支持燃烧,燃烧的蜡烛会熄灭。所以她的发现不包括蜡烛烧得更旺了。
11.B
详解: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电灯通电发光、泥水静置产生沉淀都属于物理变化;光合作用属于化学变化。
12.C
详解: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铁生锈、食物变质都是对我们的生活有害的物质;烤制蛋糕是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益,C是正确的选项。
13.C
详解:根据对铁生锈条件的认识,防止铁与空气、水的接触能够有效防止生锈,常用的防锈方法有涂油、刷漆、制成合金、覆盖搪瓷等,把铁制品置于潮湿空气中,铁生锈的条件充分,不能有效防止铁生锈。
14.B
详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变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变化。
15.C
详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苹果的质量变轻了、苹果的形状改变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苹果的颜色、软硬、味道等变了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16. 物质 不断
详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它的变化是不断的。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17. 化学 物理
详解: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 状态、形状和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18. 化学变化 二氧化碳
详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有气泡冒出,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19.化学变化
详解: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当我们开心或难过时,我们的情绪与化学变化有关,体内发生着化学变化,生成了控制情绪的新物质。
20. 气泡 红色
详解: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放入白醋中的鸡蛋壳,表面产生的大量气泡,这是白醋与鸡蛋壳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酸性物质遇到紫甘蓝汁会变红,碱性物质遇到紫甘蓝汁会变蓝。把紫甘蓝叶片浸泡在白醋中,一段时间后,我们会看到的现象是溶液变成红色。
21.红色
详解:紫甘蓝试剂里有一种独特的物质:花色素 ,它遇到碱会变成蓝色或绿色,遇到酸会变成红色。白醋是酸性物质,因此,紫甘蓝会变成红色。
22.化学
详解: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物理变化。从铁矿石里把铁冶炼出来,有新物质产生,需要经过化学变化。
23.化学变化
详解:物质的变化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4. 化学 物理
详解: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不再是原来的物质,我们把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
25.新的物质
详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根本特征就是会产生新物质。
26.热量
详解:人喝过汽水后感到比较凉快,是因为汽水中含有溶解于水的二氧化碳,它在排出体外的过程中能带走人体多余的热量。所以炎热的夏天喝汽水能使人感到清凉。
27.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详解:有些物质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体积、状态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8.物理
详解:医学上常用的“物理降温法”就是利用酒精蒸发吸热降温来使病人的体温下降。酒精具有很强的挥发性,给发高烧的小孩身上擦酒精是降低体温的一种有效方法,酒精蒸发是物理变化。
29. 发光发热 产生气体
详解: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30.√
详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的变化。在动植物包括我们人类的生命体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身体的变化主要与人体摄入食物有关,因为食物能为人体提供营养和能量,从而使身体发生变化。故题目说法正确。
31.×
详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主要区别是,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过程中也有新物质产生,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光的作用下,把二氧化碳、水转化成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也是化学变化。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32.√
详解: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厨房里存放的食品发霉了,食品发霉后有新物质生成,已经不是原来的物质,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故题目说法正确。
33.√
详解:紫甘蓝水就是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可以随着细胞液的酸碱改变颜色。细胞液呈酸性则偏红,细胞液呈碱性则偏蓝。紫甘蓝水能使酸性物质变红色,使碱性物质变蓝色,是酸碱指示剂。因此紫甘蓝遇白醋会变为红色。
34.×
详解:煤炭、石油是几亿年前的生物被埋入地下,与空气隔绝,在地底高压、高温的共同作用下,慢慢形成的,这一形成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题目观点错误。
35.√
详解: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蜡烛燃烧、白糖加热、蛋糕烘制、紫甘蓝遇白醋的过程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
36.√
详解:白醋和含有钙的物质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比如白醋和小苏打、贝壳、鸡蛋壳混合,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可以用来灭火。题目的说法是正确。
37.√
详解:没有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情绪可以分为喜、怒、哀、惧四大类,情绪的强烈变化过程中会产生新物质,这些新物质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因此说人的身体通过产生一些化学物质来影响情绪。
38.×
详解: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物理变化。从铁矿石里把铁冶炼出来,有新物质产生,需要经过化学变化。
39.×
详解:蜡烛燃烧产生新物质,将一个透明玻璃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会发现玻璃杯内壁有水珠产生。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片与蜡烛火焰短暂接触,玻璃片上会留下黑色的炭黑,说明蜡烛燃烧不只产生水,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40.×
详解: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陶瓷的勺子不小心掉在地上摔碎了,只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41.√
详解: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锈有空隙,松脆,强度和韧性都降低,所以说铁生锈会减少铁质物体的使用寿命,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42.×
详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例如水分蒸发是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题干错误。
43.×
详解: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复印机工作时,可氧气在放电情况下可以转化为臭氧,臭氧和氧气是两种不同的物质,说明这个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故题目说法错误。
44.×
详解: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所以我们身边的书、桌子、动物、植物等能看得见的东西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电和声音看不见,又摸不着,它们也是物质。
45.
详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蜡烛燃烧、产生沉淀、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由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泥水静置、混合红墨水和清水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46.
详解: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湿衣服晾干、酒精挥发只是形态上发生了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苹果腐烂、铁钉生锈都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47.岩石、矿物、煤、石油、天然气。
详解: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地球上的资源有很多,如岩石、矿物、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
48.擦干,放在干燥处;涂食用油。
详解: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隔绝空气、水和铁制品的接触,能够有效防止生锈。炒菜的铁锅使用完后,擦干,放在干燥处;或者涂一层食用油,都可以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49.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是人体呼出气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详解: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以灭火。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是人体呼出气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50. 水 空气 乙 空气 水 刷漆
详解: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隔绝空气、水和铁制品的接触,能够有效防止生锈。生产生活中防锈方法的原理就是破坏铁生锈的条件,比如涂油、刷漆、镀锌等,都是隔绝空气、水与铁制品的接触,破坏生锈的条件,从而达到防锈的目的。
读图可知:
(1)读图可以看出,甲试管中的铁钉只能和空气接触;乙试管中的铁钉能和水、空气充分接触;丙试管中的铁钉只能和水接触。
(2)一星期后观察发现,乙试管中的铁钉生锈比较严重,而甲和丙两个试管中的铁钉基本上没有生锈的现象。
(3)这个实验证明,铁钉的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4)通过对铁钉生锈的探究,将铁制品与空气、水隔绝就能有效防止生锈,常见的防锈方法:刷漆、涂油、保持干燥。
51.(1)没有
(2) 形态 气体
(3)有
(4)B
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详解:(1)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把较大的白糖块磨成了小颗粒,只是形状大小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构成白糖的物质没有改变。
(2)图2中,奇奇用酒精灯加热白糖后,白糖变成液体,白糖由固态变成了液态,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白糖这种物质并没有变化。在加热的过程中,液态糖中还会“冒泡”,这说明有气体产生。
(3)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奇奇把白糖熬糊了,熬糊后的白糖液体不再是白糖了,而是变成了焦糖。这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有新的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4)A、面团拉成面条属于物理变化,只是形状发生变化,选项观点错误;
B、木虾被煮后变红,有新物质生成,与白糖被熬糊发生的变化一样,选项观点正确。
52. 装水的 空气 水 装油的 空气 水 涂油
详解: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1)通过观察发现,铁生锈速度最快的是装水的盘子,这是因为这个盘子中的铁钉,能够和空气、水充分接触。铁生锈速度最慢的是装菜油的盘子,这是因为菜油隔绝了空气和水。
(2)该实验证明,铁钉的生锈与空气和水这两个因素都有关系。
(3)通过上述对铁钉生锈原因的探究,发现涂油的方法可以防生锈。
53. 熄灭 氧气 外焰 黑色 水雾 发光、发热 水 炭黑
详解: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的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我们称这种变化为物理变化;而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蜡烛燃烧不但会发出光和热,还会产生水、炭黑等新物质,所以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1)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分别是可燃物、一定的温度和氧气,缺一不可。实验1中,在燃烧着的蜡烛上倒扣上一个小烧杯(紧贴桌面不留间隙),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慢慢熄灭,这是由于蜡烛燃烧消耗完了烧杯中的氧气。实验3中,在蜡烛火焰上横放一根火柴,大约20秒后拿开,发现与蜡烛火焰的外焰接触的部分最先变成黑色,说明外焰部分的温度最高。
(2)实验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白瓷板变成黑色,实验4则可看到烧杯内壁出现水珠。通过这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蜡烛燃烧不但会发光发热,还会产生炭黑和水等新物质,说明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
54. 物理 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只是糖溶解在橙汁中 化学 看到冒出了很多气泡,说明产生了气体
详解:(1)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往橙汁中加糖使其变甜,是糖溶解在水中,糖还是糖没有变成或产生其它新的物质,所以小明的方案中,在橙子汁中加糖使其变甜,这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理由是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只是糖溶解在橙汁中。
(2)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往柠檬酸中加入小苏打,小苏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能看到冒出了很多气泡。所以姐姐的方案中,在柠檬酸中加入小苏打,这个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理由是:看到冒出了很多气泡,说明产生了气体。
55. ①③④⑥ 物理 化学 白醋 水 面粉 小苏打 空气 水 化学 产生新物质
解析:小题1:淀粉遇到碘酒就会变蓝,所以我们常常用碘酒来测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有淀粉的食物馒头、玉米、土豆、红薯;所以厨房里有:①馒头②鸡蛋③玉米④土豆⑤洋葱⑥红薯,小明各取它们的一小部分,分别滴上一滴稀释的碘酒,发现①③④⑥会变成蓝色。
小题2: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冰糖从固体变成液体,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由于温度过高,锅里的冰糖的颜色由白色变成黑色,黑色物质属于新产生的物质,这个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小题3:水和白醋都是无色透明液体,但是白醋有刺鼻的气味,水是无色无味的。所以判断A是白醋,B是水。白醋和小苏打会产生大量气泡,而水和面粉不会产生化学变化。所以C是面粉,D是小苏打。
小题4:铁生锈是铁的氧化过程,会产生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铁生锈有两个重要条件水和空气。刷油是为了隔绝空气和水。所以小明妈妈想让铁锅、菜刀不生锈,可以每次用完后刷一层油,因为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属于化学变化,它与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产生新物质。
56. 物理 化学 化学 铁锈 水 保持铁制品表面清洁与干燥 在铁制品表面涂油或者刷漆 白醋 清水 酱油 碘酒 小苏打 面粉
分析: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常常伴随的现象有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发热、 改变颜色、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
详解:(1)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烧红烧肉时,先放几勺白糖在锅里加热,白糖由固体变成液体,这里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而液体的颜色逐渐变成棕黄色属于化学变化;而且红烧肉不及时盛出,时间久了会烧焦,这里也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因此隔绝水和氧气可以防止铁制品生锈,比如保持铁制品表面清洁与干燥、在铁制品表面涂油或者刷漆
(3)根据小苏打与白醋混合有气泡产生,所以液体1是白醋,粉末1是小苏打;根据面粉中滴入碘酒会变蓝来判断,液体4是碘酒,粉末2是面粉;根据液体2和粉末1、2混合都没变化,可知液体2是清水,液体3是酱油。
57. 熔化 有大量气泡产生 不支持 比空气重 变蓝 C A B
分析: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详解:(1)小科用长柄金属汤匙取了一小勺白糖,小心地移到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发现白糖会慢慢的熔化,由固体白糖变为液态白糖。
(2)小科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白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玻璃杯变凉等现象。如图所示,紧接着把一根燃烧着的细木条伸进反应后的玻璃杯中,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烧杯中有一高一矮燃烧着的两支蜡烛,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会发现矮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说明白醋和小苏打反应产生的这种气体和空气比比空气重。
(3)淀粉具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人们可以根据淀粉的这一特性来判断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小科找来了一些食物:米饭、馒头、土豆、玉米等,各取它们的一小部分,分别滴上一滴稀释的碘酒,会发现碘酒滴在米饭、馒头、土豆、玉米等食物上变蓝了。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科在实验中引起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二氧化碳,把碘酒滴在一些食物上产生了一种淀粉和碘的化合物,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产生了黑色的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