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庖丁解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庖丁解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字本课的重点实词、特殊句式,理解文段的基本含义。
2、能力素养目标:
(1)合作探究庖丁在解牛方面达到的高境界的原因,培养合作精神。
(2)挖掘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蕴含的哲理,学习庖丁的优秀品质。
(3)通过对"庄子之道"及儒家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的理解并激发其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言文重要的实词和特殊句式
2、对于"庄子之道"的理解和运用
3、培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结合注释和资料书疏通文意。
2、思考庖丁解牛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假设我们把人分为三类:庸人、俗人、高人,你觉得自己是哪一类呢?你们想成为哪一种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话题)我们今天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来探究学习如何成为一个高人吧!
二、基础知识积累
多媒体展示课本内容并将重点字、词、句用红色标记表示,学生反复诵读、识记。
三、文本探究:探究庖丁解牛带给我们的哲理。
(一)思考:文中如何描写庖丁解牛的过程?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
1、运用一组动作描写,突出了解牛动作流畅、潇洒、协调。
2、运用听觉描写,把牛肉与骨头分离的声音,描写的优美,富有节奏感。
3、用比喻手法,从整体上描写解牛的过程像一场精妙的音乐舞会,令人愉悦。
总之,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庖丁解牛技艺高超。
(二)合作探究:庖丁是怎样达到如此高超的境界呢?
1、庖丁成为解牛高人,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实现的,经过了几个阶段?
明确:庖丁解牛经历了三个阶段:
始臣之解牛时 目有全牛 解牛之技
三年之后 目无全牛 技中有道
方今之时 以神遇牛 解牛之道
2、庖丁解牛能达到最高境界,源于他对"道"的追求。那么什么是"道"呢?(找出原文)
明确:"顺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是顺应自然,找寻规律,按照牛本身的规律去解,自然会达到精妙入神的境界。
3、具体来看,牛本身有怎样的“道"?(用原话回答)
明确:“间""郤"“窾"
4、庖丁如何才能准确的掌握牛本身的自然规律呢?
明确:从原文"始"“三年"“方今"“十九年““数千牛"等看,需长时间实践、探索、总结、坚持才可能达到。
小拓展:在文学作品中,数字和时长往往蕴藏着深奥的秘密,比如《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之"万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又如:孟子40多岁才出国游说,司马迁花了14年写成了《史记》,司马光用19年写出了《资治通鉴》,班固花了20多年写好《汉书》,王允用了30多年写成《论衡》,曹雪芹用了10多年专注于写《红楼梦》,马克思用40多年写出了《资本论》,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化的近百年,宗庆后积淀了40多年有了娃哈哈......
总之,伟大的成就背后往往要"厚积",才能"薄发"。
5、庖丁成为金牛高人之后,是否就高枕无忧、躺平了呢?(找原话分析)
明确:没有,他依然小心谨慎,认真严谨,这种精神就是种工匠精神。
(板书庖丁成为铁牛高手的原因)
四、升华主题
思考:作为普通人,我们从庖丁解牛身上学到了在某方面成为高人的方法,那么作为身份高、地位高的一国之君文惠君,他和我们悟到的道理并不是一样的,他悟到了"养生之道”,如何理解这里的"养生之道”?
〈提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里一定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意义,或者说,不同行业、不同层面的人看同件事物悟到的东西往往不同,比如:
农民看水,看到的可能是生存,可以用于灌溉;
哲学家看水,看到的是水既有柔情,也是猛兽;
历史学家看到水,悟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文学家看水,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么对于庖丁解牛的故事,作为君王看到的收获是什么呢?
明确:“养生之道”是治国之道!我们可以结合背景来看庖丁解牛的故事给一国之君有怎样的启示?结合背景,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一次沧桑巨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所以,作为君王来讲,庄子想借此劝之从国家的角度讲,应顺其自然,不硬碰硬,虽然社会复杂,矛盾错综,斗争激烈,但只有顺其自然,回避矛盾,才能保全国家,保全性命。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儒、道文化的相关评论,探究儒、道文化的现实意义。
1、“(中国哲学)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冯友兰)
2、“道家精神和孔子精神是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中国的文人很幸福,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一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3、“老庄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情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李泽厚《美的历程》)
4、“自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佛家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以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但是社会需要它。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南怀瑾《论语别裁》)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
1、儒、道两家的政治主张和处事理念虽有不同,但实际上是相互统一的。
2、儒家是入世的智慧,道家是出世的哲学,儒家有社会责任感,要做到“仁义礼智信”。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清净无为",凡事顺其自然。
总结:儒道两家虽有不同,却又是相互统一的,他们都在关注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各有其美,美美与共,共同构成了中国人进退自如、和谐理想的人生境界,共筑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坚定了文化自信。
六、作业
请阅读《庄子》其他寓言故事,并悟出其中的道理,看一看这些道理能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庖丁解牛
之如何成为高人
一、不断实践
二、寻探寻规律,顺其自然
三、善于总结
四、坚持不懈
五、认真严谨
六、低调做人
七、学习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反思
这一堂课的教学既有优点,也有不足,现将反思总结如下:
一、优点
1、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题突出,结构清晰,教学目标明确。紧紧围绕“如何成为一个高人”这个主题,共设计了导语、基础知识积累、文本探究、升华主题、拓展延伸、作业布置等六个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既让学生了解了庖丁解牛的基本内容,深挖了庖丁解牛蕴含的哲理。其中,通过升华主题、拓展延伸等环节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增强了文化自信。
2、教学容量大,教学内容符合大单元教学的目标。教学逻辑性强,教学语言干净利落。
3、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用提示等方法在老师的引导和提示下,由学生生成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不足
1、教学模式有待创新,在“三新"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应该大胆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情景式教学,多设计学生活动,在情景和活动中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收获最大化。
2、在教学内容上,关于“庄子之道"还可以深挖其内涵,可通过补充拓展《庄子》里相关的句段,你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庄子思想。
总之,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是一个难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尝试,才能有所突破,而且我相信一定能突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