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下《挑山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梳理信息,能说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理解“挑山工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走到游人前面”的原因。(重点)2.联系上下文,结合情境,比对表格,理解明晰挑山工语言的隐含的深刻哲理。(难点)3.借助画作内容想象、情境说话、诗句题名等,体悟挑山工向着目标,步步踩实向上攀登的精神的激励力量,并从中受到感染启迪。【教学重点】理解挑山工话语中蕴含的意味深长的意思。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难点】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从而领悟文本传递的含义。激趣导入:认识一位作家【教学过程】导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作家,他叫冯骥才,关于这位作家,你们都知道哪些信息。请把这张名片补充完整。一、正确读音:积累一串词语1.课文我们都预习过了,那这些字词你们会读了吗?(1)(出示第一组词语)师:谁来读读这一组词语,注意读准标红的字的读音。(指名读,齐读)师:你们见过褂子吗?(出示图片)看,这就是褂子,虽然它看起来不时髦,但是上身轻便,而且吸汗,深受挑山工的喜爱。(2)(出示第二组词语)师:这一组词语长得很有特点,他们都是ABB形式的。谁来读。师:嗯,这种ABB的叠词要读得紧凑,才好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二、梳理感知:认识一种职业1.师:生字词都掌握了。那么挑山工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职业呢?课前,老师让同学们结合文章,让大家完成了一张挑山工的名片,我们现在一起来交流一下(填完后,汇报职业名称、工作任务、劳动器材)2.行为路线(1)师:挑山工怎么样行进的呢?(折尺形)(2)师:什么是折尺行?请一个同学来用手给我们比划比划。(生悬空比划)师:看,这就是挑山工的行走路线——折尺形。(3)师:那老师就要问了,折尺形明明比直线的路程长,挑山工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路线呢?(4)师:现在老师明白了,这折尺形中隐藏着这么多智慧啊。3.动作行为(1)师:那么挑山工的动作又是怎么样的呢?这个问题好像有点难度,那我给大家一点小提示,我们先去找描写挑山工登山动作的句子。(生展示)那么既然是挑山动作,我们应该找这个句子里的什么呢?(动词)。现在请同学圈出这些能够展现挑山工挑山动作的动词。(2)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通过朗读,向我们展现挑山工的挑山的场景。(指名读、齐读)(3)师: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短短三句话,作者用了7个动词,太复杂了。我给他改一改,同学们来看。(出示修改后的句子)这样改行不行?[预设1]不行,这样写太简单了。师:太简单,让我们不能够明白挑山工具体是怎么工作的。[预设2]这样写,感受不到挑山工的辛苦。师:是啊,这辛苦就在这一个个动作中体现到。师:既然大家说动作很有必要,那就不换了,那我改一改这些动词可以吧。我把这个“登上”改成“走过”,你们觉得怎么样?[预设]不行,“登上”可以感觉出挑山工很辛苦,而“走过”就没有这样的感受。师:大家同意吗?(同意)师:大师就是大师,每一个动词都是经过反复斟酌的。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用上这些动词,根据这张图片,为我们介绍一下,挑山工是如何工作的。(小组讲,再推荐。)师:讲的真好,孩子们,泰山的挑山工就如大家所讲的那样,365天,不论刮风下雨都在这样行走着,可见他们有着怎么样的品质?(吃苦耐劳)(4)师结:孩子们,刚才咱们就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分析出挑山工具备了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也是我们品析人物品质的一种方法。三、聚焦体悟:对话一个人物1.师:对于挑山工的特别表现,我们很自然会产生一个与作者同样的困惑,那就是挑山工走得真的比游人快吗?为什么这样?2.师:你们谁能用文中的话解答这个疑惑?(聚焦第五自然段)图片3.那下面请同学扮演一下挑山工,读一读挑山工的话。(指名读)4.师: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文中对挑山工的语言描写只有这一处。难道作者和挑山工的整个交流中,他就说了这么一句话?那为什么作者就单单把这一处用语言描写来介绍出来,而其他的对话都是用作者的叙述一笔带过呢?(因为这是中心句,有哲理。)5.师:原来在描写人物时,并不是所有的对话都需要用语言描写来展现的,次要的一笔带过,重要的对话用语言描写。6.师:那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挑山工怎么样的品质?(评析,读。)7.师:我们从挑山工的语言中读到了挑山工的品质,但作者却说:那这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你读到了什么道理?结合生活实际,来说一说。8.师:原来,挑山工的语言中,包蕴着如此意味深长的道理啊。我们一起来带着这一份理解,来读一读这句话。四、升华精神:欣赏一幅画作1.师:孩子们,刚才咱们填写的名片中,其实还少了一张工作照。要想设计一张合适的照片,我们就要去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挑山工的外貌的。请大家找出相关的语句。(生找)2.师:我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每位同学来读一处,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笔下的挑山工有怎么样的特点。(朴素)3.咦,这样一来,不就是咱们插图中所显示的这个形象吗?那咱们可不可以把这幅图当做是挑山工的工作照呢?(讨论)4.师:这幅插图其实就是作者泰山回来后才画的。作者是如何描绘这幅图片的呢?(齐读)透过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5.师:为什么画的是上山路,而不是下山路?为什么要画的是背影,而不画正面形象?6.师:朗读描写画作的语句,该用什么语气读?(画作包含着作者的几多感动,几多钦佩,要读出来,试着读一读。)7.师:有人给泰山的挑山工写了一首诗,齐读:“稳挑日月历沧桑,万古登山涵意长。沧海横流天欲堕,东天一柱看脊梁。”我想这是对挑山工最好的赞美。8.师:冯骥才先生最后写到: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里的“它”是单单指画吗?指什么?(脚跳实地、坚持不懈、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9.师:其实你、我、我们大家都需要挑山工这种顽强的毅力和向着目标不断攀登的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奋勇向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