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题 八册上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课时 2 课型 复习上课时间 周次 第一周 主备人课标要求 了解社会规则,明确自由与规则的关系;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恪守诚信,理性维护社会公德,做文明的社会成员;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学习目标 1.道德修养——个人品德、社会公德 2.责任意识——有序参与 3.法治观念——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学习重难点 理性维护社会公德,做文明的社会成员;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及评价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环节一: 构建思维导图 环节二: 通览教材、 背诵核心考点 环节三: 典例探究 环节四: 课堂检测 拓展提升 老师指导、点拨 1.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3.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4.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5.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7.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8.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9.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10.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1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1.(2022海南)为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某校初二(1)班召开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题班会。班会上,小明认为:“一个人不违法就不会犯罪,不犯罪就不用承担法律责任;未成年人即使犯罪,也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请你对小明的观点进行辨析。 1.(2022衡阳)“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一警示语告诉我们( ) A.人民法院应严格依法行使监察权 B.违法行为都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C.必须树立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 D.犯罪不一定违法,违法一定犯罪 2.(2022遂宁)2022年5月5日,因侵害长津湖战役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网络大V罗某某被海南省三亚市城郊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承担在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的民事责任。5月23日,罗某某就其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的错误言论在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可见,罗某某的行为( ) ①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应受到行政处罚 ③具有轻微的社会危害性 ④应承担民事责任 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③ 1.学生动笔构建思维导图 2.学生展示 3.生生互评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合作探究:这个观点是片面的。①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②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③公民只要违反了法律,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④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一个人不违法就不会犯罪,但是只要违法就必须要承担法律责任。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C】 【C】 完成基础知识构建,接纳大单元教学理念 深化、细化中考考点 培养理解、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认知、理解能力板书设计 见单元思维导图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