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人对宇宙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场太空之旅第一站: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一、实践与认识(一)认识的含义及类型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认识的含义及类型感性认识内涵形式阶段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昼夜交替)......宇宙的颜色、形状、成分、构成......(一)认识的含义及类型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表象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一)认识的含义及类型理性认识内涵形式阶段科学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宇宙的起源以及发展规律展开了大胆合理的推理。(一)认识的含义及类型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的反映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苹果是水果的一种,是蔷薇科苹果亚科苹果属植物,其树为落叶乔木。苹果中营养成分可溶性大,易被人体吸收,有利于溶解硫元素,可以推理出苹果是美容佳品,既能减肥,又能使皮肤光滑。(二)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主体: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直接现实性活动区别于主观精神活动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列宁(二)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判断下列情况哪些属于实践活动?1.猫捉老鼠、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新思想3.修筑青藏铁路、农民耕地4.大国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航天专家发射天问一号×动物的活动×主观思维活动或精神活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天公作美!神舟十二号发射遇上“好得不能再好”的好天气】9点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即将出征太空,成为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首批“入住人员”。发射中心今日温度21.2摄氏度,风速2.7m/s,专家介绍,这是“好的不能再好”的天气,能见度很高,风轻云淡,非常适合发射。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实践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思考:1.材料中体现了哪些实践基本要素?2.实践的过程是否是客观的?国际空间站由16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共同建造。在这份长长的名单里,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却没有中国。一些国家处心积虑对我国实行严密封锁禁运,企图把中国排除在世界空间站俱乐部之外。种种现实让中国的航天人清楚地明白一个道理:核心关键技术是换不来也买不到的,中国人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必须要坚定走好独立发展、自主创新之路。事实证明,在国外的长期技术封锁下,我国载人航天事业逆风起飞,在一代代航天人的刻苦努力下,逐渐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航天强国之路。如果说,载人航天是塔尖上的事业,那自主创新就是支撑中国航天人勇敢攀登的天梯。思考:材料中我国航天事业逆风起飞的原因是什么?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毛泽东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思考:马克思为什么这么说?思考:1.《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为什么能在孤岛上生存?2.离开人与社会的纯粹的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神舟十二号上的计算机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芯片,大幅提升了计算能力。有了强大国产芯片作为后盾,神舟十二号可以自主导航,并且能够自动计算出最佳的飞行路径,只需6.5小时就能实现与中国空间站的自动对接。相比之下,此前的神舟九号、十号、十一号与天宫实验舱的对接需要两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还是依靠航天员的手动操控。现在过去现在过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思考:神舟十二号计算机的进步说明什么?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思考:1.毛主席这句话给我们什么启示?2.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获得认识的来源和途径认识的来源:实践认识的具体途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VS你知道人类为什么探索月球吗?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月球拥有极为丰富的宝贵资源和稀有元素。月球的低重力、大温差等特殊的环境条件可以进行地球上难以完成的空间实验。月球是向太空探索的中转站。人类未来长远的生存和发展。古代由于科技落后,古人只能凭肉眼观察和想象,对宇宙的认识非常肤浅,还导致很多错误的认识。今天,借助哈勃望远镜、中国“天眼”、宇宙飞船火箭等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我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向着星辰大海不断前进。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广寒宫、嫦娥、玉兔、“吴刚捧出桂花酒”、...,千百年来,关于月球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数不胜数。月球上存在嫦娥、吴刚、玉兔、广寒宫等神仙事物吗?怎样才能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其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才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人类关于月球的一切科学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探索月球,满足人类的需要;毛泽东: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上观点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表现 侧重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知识小结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4.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5.学以致用6.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7.真金不怕火炼8.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9.教然后知困【判断】以下观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哪一个观点:目的标准标准目的来源来源来源标准动力易错易混【解析】:直接经验不一定比间接经验更可靠、更具有实践价值。4、获得正确认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解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2、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更具有实践价值。【解析】: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并不唯一。【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