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抓住主要意象理清诗歌的层次结构;2、体会诗歌画面美、情感美、哲理美的融合;3、品味诗歌中对人生、宇宙的联想与感慨。教学重难点1、抓住主要意象理清诗歌的层次结构;2、体会诗歌画面美、情感美、哲理美的融合;3、品味诗歌中对人生、宇宙的联想与感慨。教学过程导入有这么一首诗,享誉盛赞,哪怕是在诗歌繁茂发展的唐代也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更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就是《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也因为这首诗被称为“大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此诗。作者简介张若虚(约670年—约730年),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唐朝诗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为其代表作,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享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诗作大多散佚,《全唐诗》仅存两首,另一首是《代答闺梦还》。任务一:依题入诗,诵读感知1、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题中有5种意象,其中“月”是该诗的核心意象,是全诗的纽带,“春”“夜”为时间,“江”为地点,“花”是特定时节美好的景物。2、听读正音播放康辉朗诵的视频,要求学生边听边给生字注音。3、集体朗诵(检测字音是否读准)4、自由诵读,找到诗中展现月亮状态的句子,梳理诗歌层次。【明确】月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悬: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月斜: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月落: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5、随着月亮状态的变化,诗歌所写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请找一找诗歌中一共有几幅图景,并尝试给这些图景命名。【明确】春江花月图(1-8)月下沉思图(9-16)思妇怀远图(21-28)游子思乡图(29-36)Q那17-20四句在写什么呢?(用了互文手法,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是从月下沉思的说理,到后文思妇怀远、游子思乡的过渡)任务二:合作研讨,共探诗歌三美分小组鉴赏四幅图景,参考思路:描绘了哪些景物(人物)?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引发了怎样的思考和情感?使用了哪些技法?【鉴赏重点】春江花月图写了以下景物:江面平阔潮水满溢的春江、沿江生长枝叶繁茂的原野、月光下如小冰粒般的花林、水边高地上白色的沙子。营造意境:空阔纯净、恬静幽美月下沉思图悟出的哲理:时间不断流逝,宇宙永恒,作为个体的人生命短暂,但是作为整体的人类是可以做到绵延长久的。思妇怀远图情感:因思念游子,想见不得见,通信断绝而产生的无法排遣的惆怅。“裴回”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特点,月亮似乎也怜悯思妇,担心思妇,不忍离去。“卷不去”“拂还来”:表现了思念之苦。“鸿雁”“鱼龙”:用典,难通音讯。游子思乡图情感:思念家乡,看着时间流逝却思归不得的无奈与痛苦。虚实结合:“梦落花”“不还家”,一边是时间流逝,又到暮春时节,一边是继续漂流,思归不得。夸张:“无限路”,夸大归家的难度,来凸显思归的痛苦。以景结情:最后两句,无一字写情,却在写景中处处充满思归不得的哀伤。小结:此诗写了月光笼罩下,美丽的春江夜景,令人心驰神往。阐发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感悟,抒发了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的惆怅和想见不得见的无奈之情。景、理、情融为一体,哀而不伤,给人独特的审美享受。任务三:思维导图总结全诗景 春江花月图春江 理 月下沉思图花月夜 情 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