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朱、德”等14个生字,会写“扁、担”等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大家越发敬爱朱德的原因,体悟朱德同志的精神品质。3.积累并运用“戴着斗笠”等动宾短语的搭配。教学重难点1.会认“朱、德”等14个生字,会写“扁、担”等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大家越发敬爱朱德的原因,体悟朱德同志的精神品质。3.积累并运用“戴着斗笠”等动宾短语的搭配。【教学过程】板块一 读好词句,夯实基础1.背景导入:介绍井冈山会师背景,点明“会师”含义,介绍朱德任最高军事长官。2.读题识字:(1)读音:正音“扁担”,“担”读轻声。(2)识“扁”字:观察图片,说出扁担特点,理解“扁”的含义,再组词拓展,学写“扁”字。3.整体感知: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呢?请你大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4.检查字词:(1)看拼音读词语(2)去拼音开火车读(3)重点识字“志”:字理识字,拓展理解,学生练写。(4)补写儿歌:联系内容,巧借词语,填空补充,拍手趣读。板块二 抓住“敬爱”,品悟形象(一)研读品形象1.过渡引导,出示任务: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1)替换词语:“越发”可以换成什么词?(“更加”,这就是说明原来战士们就敬爱朱德。)(2)出示任务:从哪儿能看出战士们敬爱朱德?请你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战士们敬爱朱德爷爷原因的语句,并画上横线。2.体悟“不辞辛苦”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1)自由品读,说发现(2)比较对读,说感受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3)过渡:那他白天是怎样去挑梁的?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4)带动作读(5)读练写法:①发现写法:出示课后第二题,分组读词语,点明写法(动作+物品),完成练习,并接读巩固写法。②看图说话:看图背诵文章原句。再观察图片,用“动作+物品”的形式说一说朱德的其他装扮。(6)读出形象:点明朱德不辞辛苦的精神。3.体悟“不畏困难”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1)发现特点:路程之远,路程之高,路程之陡。(2)回顾旧知:链接《黄山奇石》“陡”。点明“陡”字,左边包耳旁就像一座悬崖,直直的,右边是一个人在走。在陡崖上走,是越走越陡。(3)情境接读:这来回五六十里,要走上一上午的路程/这山高路陡,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在这挑梁小道上,无论刮风下雨他都是——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4)关注形象:你眼前仿佛浮现了一个怎样的朱德。(点明:不畏困难、钢铁般的意志)4.体悟“以身作则”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1)出示地图:红军在山上,茅坪在山下,敌人也在山下不远处,所以红军下山会存在危险。(2)补充资料:链接开课提到朱德是军中首领,感知挑粮之危险;补充此时朱德已身负重伤,仍然坚持挑粮,从而体会他以身作则。板块三 抓住“更加”,深化形象1.深化形象:(1)提出质疑:可为什么结尾处却说,战士们“越发”敬爱他呢?(藏、找)(2)练习说话:如果此时你是朱德你会想些什么?如果此时你是战士,你又会如何劝说朱德?请同桌两人分别选择其中一个角色,演一演,说一说。(3)体会“同甘共苦”:①情境接读:发现两处“一块儿”无论山高路陡,朱德同志也——跟着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无论过程多么辛苦,他都是——跟大家一块爬山。②补充资料:1958年,已是72岁高龄的朱德同志还亲自到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③回扣“志” :之前我们说“志”这个字时说,志同道合的人,我们称“同志”。在红军队伍中人们互称“同志”,正是因为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始终在一起的。这就是同甘共苦。(4)练习说话:此时,你就是朱德身边的小战士,你还想和朱德同志说些什么?(5)总结全课2.推荐阅读:《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