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复习课件(28张ppt)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复习课件(28张ppt)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添加文档副标题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复习课
把握逻辑要义
“逻辑”的
多种含义
1.逻辑的多种含义
2.逻辑学
3.形式逻辑的相关知识
逻辑思维的
基本要求
1.同一律的公式、内容、要求及误区
2.矛盾律的公式、内容、要求及误区
3.排中律的公式、内容、要求及误区
导入
提问: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别(P6第一段和第二段)
1.8分钟高效通读第二课并背诵重点知识:
①逻辑的不同用法
②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③广义逻辑学与狭义逻辑学
④形式逻辑的相关知识
⑤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公式、内容、要求
2.7分钟认真独立完成导学案,并用红笔标记疑问。
导学
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规律。( )
2.狭义的逻辑学是指辩证逻辑。( )
3.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充分必要条件。( )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
5.有人问:“有没有飞碟 ”你既不肯定有,也不肯定没有,而是说:“我不清楚。”这种回答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
6.“小张去年还是团员,今年已经是党员了。”这句话符合同一律的要求。( )
7.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有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
8.“自相矛盾”与客观矛盾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9.同一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
辨析
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规律。( )
2.狭义的逻辑学是指辩证逻辑。( )
3.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充分必要条件。( )
“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狭义的逻辑学是指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广义的逻辑学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
×
×
展示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
5.有人问:“有没有飞碟 ”你既不肯定有,也不肯定没有,而是说:“我不清楚。”这种回答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
6.“小张去年还是团员,今年已经是党员了。”这句话符合同一律的要求。( )
自相矛盾不同于辩证矛盾,这一诗句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属于辩证矛盾。
这种回答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排中律在逻辑上要求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明确地肯定一个,并不要求必须马上肯定一个。
×
×

展示
7.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有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
8.“自相矛盾”与客观矛盾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9.同一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
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自相矛盾属于思维认识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错误反映。客观矛盾不是思维认识的范畴,不是一种反映,是一种客观存在。
×
×

展示
上述议论中的“逻辑”分别是什么意思
小明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一本有关逻辑的书,几位同学纷纷点赞。
学逻辑也要合乎学习的逻辑,先易后难,不能揠苗助长。
逻辑太重要了,逻辑混乱的文章别人看不懂,不讲逻辑的人别人懒得理。
毛主席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逻辑呢。
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指规律,即学习的规律
指逻辑规律与规则
探究与分享:
评讲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1.“逻辑”的多种含义
(1)作为规律的逻辑,是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P8-2
例如:“历史的逻辑决定了人类社会将一直向前发展。”
“适者生存,优胜劣汏,这是自然界的逻辑,也是市场竞争的逻辑。”
(2)作为逻辑规律与规则的逻辑,是思维领域内的客观规律。逻辑规则是根据思维的规律制定的。“逻辑规律与规则” 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P8-2
例如:“某篇文章逻辑性强” 、“某个说法不合逻辑”、“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人们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来”。
评讲
(3)作为思维方法的逻辑,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也指某种理论、观点。“思维方法” 意义上的逻辑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例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哪一家的逻辑!”
“‘强权即公理’,这就是霸权主义者所奉行的逻辑。”
(4)逻辑学是关于逻辑规律与规则的知识体系。
例如:“我们现在正在上逻辑课”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
“现代管理人员,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一点逻辑很有必要。”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评讲
1、“逻辑”的多种含义
一、“逻辑”的多种含义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主要含义 范围 举例
规律 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规律与规则(思维规律)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逻辑学或逻辑知识 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学
“要把握科学研究的逻辑”“这是生活的逻辑”
“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说的不合逻辑”“根据材料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要遵守逻辑规律与规则)
“霸权主义逻辑”“强盗逻辑”“诡辩家逻辑”
(有正确错误之分)
“学一点逻辑是有好处的”“逻辑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
评讲
2、逻辑学研究的对象
(1)“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2)“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一、“逻辑”的多种含义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3、逻辑学研究的目的
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
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评讲
1、逻辑学的含义
一、“逻辑”的多种含义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狭义的逻辑:
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
(2)广义的逻辑学:
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3)二者关系: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
: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
逻辑学
广义逻辑学
狭义逻辑学
形式逻辑
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
评讲
一、“逻辑”的多种含义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
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2、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评讲
(1)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2)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别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
(3)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3.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 P9-2
4.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
(1)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
(2)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评讲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2、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不能游移不定)
(2)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不能自相矛盾)
(3)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不能骑墙居中)
(1)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2)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它们不是逻辑学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哪个权威规定的。而是通过无数次社会实践,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3)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
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评讲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不能游移不定)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①公式表达:“A是A”。
②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2)同一律的公式
(1) 坚持同一律的理由
评讲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不能游移不定)
(3)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5)条件性: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评讲
小试牛刀:下列表述是否违反同一律?
1、顾客:你这里有好茶吗?
店员: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茶?
2、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 啤酒里有苍蝇!
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
3、“小张去年还是团员,现在已是党员了”
偷换论题
偷换概念
未违反,不同条件下
评讲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二)矛盾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不能自相矛盾)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
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①公式表达:“A不是非A”。
②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2)矛盾律的公式
(1) 坚持矛盾律的理由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存在逻辑矛盾。即同时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 “此矛不可戳穿此盾”
楚人的论断
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评讲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二)矛盾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不能自相矛盾)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3) 矛盾律要求人们:
“自相矛盾”
(5)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①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②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③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评讲
下列违反了矛盾律的有(  )
①不等速的等速运动 
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③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则不是学生 
④可以计算的无限序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评讲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三)排钟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骑墙居中)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①公式表达:“A或者非A”。
②基本内容: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2)排中律的公式
(1) 坚持排中律的理由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
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
违背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评讲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骑墙居中)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3) 排中律要求人们:
(4)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两不可”
点拨 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其一,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针对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而排中律只针对矛盾关系。
其二,内容不同,矛盾律指明“有假”,即指明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而排中律是指明“有真”,即指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其三,实际作用不同,矛盾律是由真推假,排中律是由假推真。
评讲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要求 逻辑错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基本规律
评讲
①基本要求
②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的思维
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③来源
在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④必要性
四、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与规律
评讲
某地一家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盗窃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如果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则以下哪项断定为真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丁
B.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C.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就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解析】选D。乙和丁的口供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的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的口供是真的。因为甲的口供是真的,所以作案者是丙,加上丙的口供,故丁也是作案者,因此可以推断出乙和丁中,丁讲的是假话。由以上分析可知,D应选。
反馈
某班在民主决策是否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两位同学的对话如下:
小明:“你投了赞成票吗?”小亮:“没有。”
小明:“你投了反对票吗?”小亮:“也没有。”
上述对话中的回答
A.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B.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C.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D.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
【解析】选D。材料中:小亮既没有投赞成票,也没有投反对票,表明小亮投的是弃权票,没有违反矛盾律的要求,A错误。 材料中两位同学的对话得知:小亮既没有投赞成票,也没有投反对票,表明小亮投的是弃权票,这符合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排中律,没有犯“两不可”的错误,也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
反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