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 www. 原创作品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 www. 原创作品预习:1.我国的民族格局是什么样的?2.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是什么?4.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什么要实施这个制度?5.我国的宗教政策是什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01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 www. 原创作品一、我国民族格局的重要特点民族格局的特点:多元一体1.表现: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p59-1p59-22.各民族的贡献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p59-3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合计34个省级行政区。3.我国的行政区域类型(特色:既民主又集中)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民主: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特别行政区行使高度自治权国家主权地方性的自治权≠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02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 www. 原创作品1.成因: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平等的旗帜,致力于铲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2.内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新型民族关系p60-3方针 侧重点 关键词 注意问题民族平等 在各方面 地位平等 “无高低优劣之分”“依法平等” 平等≠相同; 民族平等≠消除民族差别≠发展程度相同;特殊的扶持和照顾是实现平等的必然要求。民族团结 民族关系融洽 “和谐”“合作”“共同奋斗”等 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各民族共 同繁荣 发展过程 中补弱 “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 共同繁荣≠同步繁荣、同等繁荣、同时繁荣≠消灭民族差别。不仅指各民族经济方面的繁荣,也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繁荣。※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p61 ,结合《金牌学案》p69”归纳总结”知识拓展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繁荣的政治保证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前提和基础范围人大和政府核心p61-2表现:①前提和基础 :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②特点: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③自治地方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乡不是自治地方)④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是监委、法院、检察院)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双重性)⑤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5 .原因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61-2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p62-1特点国情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p63-1作用A.既保证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B.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p63-1①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推动民族自治地方发展。②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处理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坚决反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群众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怎么样(措施)p63-2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03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 www. 原创作品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1.重视宗教工作的原因P63下1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2.我国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p64-1(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p64-1(≠宗教自由)①信与不信: 信不信的自由②种类:信哪种教的自由③派别:信哪个教派的自由④时间:什么时候信的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注意:1、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并不代表国家鼓励信教。2.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允许信教。(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所武装的,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员只能是无神论者,不得信教。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共青团员,同共产党员一样不允许信仰宗教)p233、宗教在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只要宗教存在,其本质就不会变,其消极作用就不会消失。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①权责统一: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②遵守法律: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③依法管理: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干涉宗教信仰)④取缔邪教组织(≠管理宗教事务);邪教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①我国宗教事务属于内政,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②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我国宗教界不能对外交往)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①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不断推动我国宗教的中国化;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实现“两个要求”、“两个支持”③不能说宗教已经不存在消极作用,宗教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要通过对宗教进行引导,限制其消极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注意:①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不可能与社会主义相适应。②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特点,我们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但引导信教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中国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我国行政区域类型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体内容课堂小结随堂测试1.某社区因辖区火车站特殊地理位置,成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主要汇集地。近年来,该社区致力打造建设多民族“互嵌式社区”,通过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和方式,积极营造社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不断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走出了一条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有效模式。构建互嵌式社区,有利于( )①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消除了民族差异,实现各少数民族高度自治③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发展④增进民族平等,是实现共同繁荣的政治保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区域自治坚持党的领导B随堂测试2.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藏聚焦痛点、难点和关键环节,把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动力,以钉钉子精神把中央和区党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林芝市墨脱县开展“党旗进农家”活动,组织党员致富带头人为贫困户送政策、送技术、送办法、送温暖。同时,选派致富带头人和无致富技能的农牧民参加茶叶种植、民族手工艺等培训,帮助实现就业创业1957人。重视西藏脱贫有利于( )①贯彻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②促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③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④确立新型民族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18年确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自治权AD3.2022年5月19日,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和中共南京市鼓楼区委统战部(民宗局)联合举行2022年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全市宗教界代表现场宣读《关于号召全市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的联合倡议书》。举办这项活动有利于( )①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引导少数民族群众信仰宗教②用中华传统文化全面浸润宗教发展,营造民族交融氛围③宗教界理解好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④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治理法治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