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万用人物作文素材苏轼三起: 少年天才名动京师、东山再起居三品、回朝再任三落: 乌台诗案贬黄州、旧党诬陷请辞外放、一贬再贬苏轼三首经典诗词, 道尽人生三种境界一, 青年洒脱“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善于自嘲的人最为洒脱, 他们往往有着强大的自信与宽广的胸怀, 也总能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一笑而过的态度应对苦难, 最终将困窘的生活过成了诗。二, 中年通透“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中年之际, 得失与悲喜已不再是那么重要, 保持一颗通透的心, 去回味自我才可以活得通透。三, 老年超然“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人在老年, 已是“满目青山夕照明”, 唯有超然物外, 方可领略这晚霞的美。在老年, 学会放下执念, 不伤春悲秋, 才能优雅地老去。来世不可待, 往世不可追。苏轼的事迹+各个主题苏轼一生被贬谪过17次,但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能一心为民, 跟当地人打成一片。在徐州, 他不舍昼夜与洪水斗争, 拯救一城百姓; 在杭州, 他疏浚西湖, 筑造苏堤, 绝了杭州千年水患; 在黄州时他跟当地农民一起修渠、挖井、插秧, 同他们一起听书、喝酒; 在海南时他于草屋中教学、抄书, 使得这块蛮荒之地,“书声琅琅,弦声四起。【主题】为国为民、有作为、为人民服务、获得尊重、人生价值、永远怀念、爱戴百姓、大公无私、舍“小我”顾“大我”、临危不惧、以身作则、榜样力量、责任担当苏轼的盖世功业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贬至黄州时期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如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因为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 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所以说, 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主题】得与失、福与祸、逆境中成长、因势而为、劣势变优势、助力成功曾经,苏轼和王安石是政治上的死敌, 苏轼看不惯王安石的做派,王安石视苏轼为眼中钉。乌台诗案使苏轼招来杀身之祸。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 且一些政见不和的变法派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就连与他恩怨纠葛很深的王安石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 苏轼得到保住性命,从轻发落。分别之时, 王安石久望苏轼远去的背影充满着不舍, 苏轼曾在诗中表意, 希望以后能与王安石比邻而居。这场君子之交,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 很大程度上源于两人的格局。“君子和而不同”,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 眼里并无是非之争。苏轼和王安石懂得站在彼此的立场, 以更大的视野和宽广的心胸包容万物。【主题】格局、宽容、君子之交、多看他人长处、放下恩怨、沟通拉近人的距离、理解、换位思考、视野、心胸、包容、体谅、格局、处世智慧苏轼这一生, 起起落落, 遭遇过政敌的非难, 也经历过刻骨的背叛。但在他心里, 从未对任何人有过怨怼, 无论何种境遇, 于他都是一种经历。既过之事不问, 过往恩怨释然。苏轼的好友章惇当了宰相, 个人权力达到顶峰, 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苏轼贬谪到了海南儋州。在宋代, 被流放海南是仅次于死刑的惩罚。曾经亲密无间的好友, 转眼就成以死相逼的仇敌, 换做常人, 早已对其恨入骨髓了吧, 但苏轼没有。他终于得令回朝, 而章惇却被贬。他给章惇写信,字里行间, 毫无怨怼, 只记得朋友的好处。【主题】宽容大度、珍惜友情、多记他人好处、放下恩怨、豁达、人生智慧、珍惜人才、人格魅力、放下成见、为了同一目标而努力、格局、求同存异、大局意识苏轼家庭富有文学传统, 祖父好读书, 善作诗。父亲是古文名家, 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苏轼的父亲苏洵居家时, 常闭户读书, 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和苏辙。苏轼深受其父的影响。母亲有知识且深明大义, 曾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苏轼砥砺名节。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 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苏轼考试写的文章, 深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 此人可谓善读书, 善用书, 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主题】教育启示、家庭影响、言传身教、父母是最好老师、思想教育、成长环境影响、善读书、善用书、读书是走向成功的基础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一职位相当低微。公务之余, 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 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贬到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而苏轼却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 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 追至儋州从苏轼学。【主题】直面人生坎坷、不像命运低头、做生活的强者、誓中作乐、调剂生活、生活的态度、战胜困难、在困境中找到生机、生活的强者、做有意义的事、人生魅力、乐观向上多次被贬的苏轼被召还朝后,对执政的旧党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 由此, 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不得已, 苏轼再度自求外调。苏轼始终把批判现实中不合理的现象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 也未局限于眼前, 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 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主题】初心不改、坚持、执着、不像恶势力低头、廉洁奉公、坚贞不屈、正直、不被局限、挖掘根源、批判意识、敢于担当、社会责任、敢作敢为苏轼的一个朋友, 喜欢吃羊肉, 每月俸禄只够吃上几顿, 他便时常拿苏轼的信去换肉吃。苏轼得知后也不气恼,只是笑笑, 只待到朋友再来书信时, 幽默回道:“今日寒食,断屠。”【主题】宽容、处世智慧、留有余地海南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 对他怀有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桥、东坡帽等等, 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主题】人民不会忘记、英雄永驻人间、精神永存、人生价值、文化传承、感恩苏轼学博才高, 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 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 纵意所如, 触手成春。苏轼一生宦海浮沉, 奔走四方, 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 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他把自然现象上升为哲理, 人生的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所以才有了哲理深刻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论创作成就, 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最可贵的是, 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 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 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主题】博才多学、掌握技巧、技术纯熟、推陈出新、文化融合、不拘一格、传承与创新、借鉴与融合、 成就自己、总结经验、从客观事物中找规律、哲理、思考人生、善于反思、苏轼提出提出: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 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主题】才能与人品、德行如一、行为表现人品、做真性性的人、人生感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