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分层练习】教科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下册课时练习第7课 美丽的化学变化探索回顾1.探索:基础巩固2.填空。(1)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 )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 )。(2)我们的生活世界是由( )构成的,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在不断地( )变化着。这种变化可以划分为( )和( )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 )。(3)生成新物质时一般伴有( )、发热或改变颜色等现象。3.选择。(1)把一块蛋壳和一块紫甘蓝分别浸泡在白醋中,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下列对现象的描述不符合实际的是( )。A.蛋壳的表面产生了气泡B.蛋壳由厚变薄了C.紫甘蓝表面产生气泡(2)紫甘蓝汁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将紫甘蓝汁滴入( )中不会出现红色。A.白醋B.稀盐酸C.小苏打水(3)烟花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 ),产生了缤纷的色彩。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化学变化(4)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下列古代的发明和创造主要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制作石器B.粮食酿酒C.使用火药4.判断。(对的画“√”,错的画“×”)(1)与传统的不可降解或难降解塑料相比,可降解塑料更符合环保的要求。( )(2)购物时,我们应尽量选择包装豪华的,这样的物品质量比较好。( )(3)钻石这种物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4)气候变化和海水酸化是自然现象,不用过多注意。( )素养提升5.材料阅读: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这是古书上对扎染的生动描写。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扎和染,巧妙地结合,织物染色前必先打结,使其结处不着色。扎染图案取材广泛,常以当地的山川生物作为创作素材。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花鸟鱼虫,妙趣天成,千姿百态,犹如艺术大师的泼墨意境……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青碧缬衣裙"是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明清至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四川的自贡扎染技艺先后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古人常常从茜草、红花、苏木中提取红色染料,从马蓝、菘蓝中提取蓝色染料,从栀子、姜黄中提取黄色染料,从五倍子中提取黑色染料……将栀子果实在冷水中浸泡之后,再加以煎煮,即可制成黄色染料。黄色素的深浅可以利用酸性液体来控制,如果想要更加明艳的黄色,在水中加入一些( )即可。A.小苏打 B.醋 C.酒精(2)生叶染:将新鲜植物中用来染色的部位在常温下( ),而后提取汁液进行染色。A.捣碎 B.煎煮 C.晾晒(3)有些染料中的色素不能直接在纤维上着色,但是某些物质能够帮助它们附着在织物上,这些物质被称作“媒染剂”。我国古代常用的媒染剂有明矾、草木灰、石灰、食醋、梅汁和豆浆等。使用媒染剂染色的方法叫“媒染”,这个过程是一个( )变化。(填“物理”或者“化学”)参考答案1. (1)化学 (2)煤 天然气 (3)新的清洁能源 供电更持久的充电电池2.(1)生产生活 物质的变化 (2)物质 运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是否生成了新物质(3)发光3. (1)C (2)C (3)B (4)A4. (1)√ (2)× (3)× (4)×5.(1)B(2)A(3)化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