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三子之志的“同”与“异”,理解孔子“哂由”的原因。2.分析四子之志的内在联系,理解孔子“与点”的动机和内涵。3.探究孔子“喟然”的原因,体会孔子等儒家人物的淑世情怀。教学重难点1.把握三子之志的“同”与“异”,理解孔子“哂由”的原因。2.分析四子之志的内在联系,理解孔子“与点”的动机和内涵。3.探究孔子“喟然”的原因,体会孔子等儒家人物的淑世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每个学期的班会课总是干货满满,给予我们太多能量。其实,“班会”早在春秋时就有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记录的是一次孔门师徒“谈人生”“谈理想”的班会。这次班会上,孔门弟子所谈的理想分别是什么 孔子又做何表态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进这篇经典课文。二、探究解疑把握“三子”才能的“同”与“异”。学生活动:三个小组负责相同之处,另外三个小组负责异。(一)曾皙在回答孔子问题时说“异乎三子者之撰”,三子用以实现各自理想所具有的才能的相同之处体现在哪里 提示:结合课文注释“撰”和“邦”来,找到孔子评价三子才能的语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冉有)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公西华)明确:三子才能相同之处,都是关于为政方面的。(板书:同:为政)(二)三子的才能和理想虽然都与治国安邦有关,但其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找出文中三子谈理想的言语进行分析。明确:三子所谈之异,体现在国之面积国家形势、自我期待、语气态度等方面。①.“国”的面积不一样。子路所说国之面积最大--“千乘之国”;冉有所说的就小多了一“方六七 十,如五六十”;而公西华根本没有提及。(板书:异1:面积不同)②.“国”面临的形势不同。子路所说的国家形势最严峻,既有外忧--“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又有内患--“因之以饥馑”。而冉有、公西华则没有提及所治之“国”的形势。(板书:异2:形势不同)③.自我期待不同。子路说自己“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既能使百姓勇敢善战,还能让他们懂得道义。冉有说自己“可使足民”,即可以使百姓生活富足。公西华认为自己可以在祭祀、会盟等场合担任司仪官。(板书:异3:自我期待不同)④.说话时的语气态度不同。子路“率尔而对”-很鲁莽,并且“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比较自大;冉有比较谦虚,说国家面积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还以“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来结束:公西华最谦逊,既不谈国之面积,也不渲染国家面临的困境,以“非曰能之,愿学焉”自谦,对自己的定位也只是“小相”。(板书:异4:语气态度不同)三、剖析原因理解孔子“哂由”的原因子路谈完自己的理想,孔子“哂之”,后来曾皙问“夫子何哂由也”。孔子“哂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根据文意,孔子“哂由”是因为治国要用礼,而子路的话和他说话的方式缺乏谦让不符合礼的准则。(板书:子路不让)教师追问:为什么说子路不够谦让就不符合礼的准则呢 PPT展示:侍于君子,不顾而对,非礼也。--《礼记·曲礼上篇》明确:子路和几位同门共侍孔子,在孔子提出问题后,按礼仪应该先看看有没有其他同门要讲话,而子路却“率尔而对”“噌”地站起来,夸夸其谈,这种行为不合侍于君子之礼。再追问:子路的“不让”还表现在什么方面?PPT展示: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学生联系两则材料回答)点拨:联系上面两则材料,在“孔门十哲”中子路位属“政事”科。这说明子路颇有治军之才而他 对自己才能的期许竟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在孔子看来,子路说“可使有勇”是可信的;而“且知方也”未免有些夸大其词。(板书:子路自夸)明确:孔子“哂由”是因子路说话方式不够谦让,所谈内容夸大其词。四、理解孔子志向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侍坐”的四位弟子都谈了自己的理想,为什么孔子只是“与点”呢 1.学生齐诵曾皙所言。(PPT)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2.关于曾皙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历来有两种理解,或理解为儒家所追求的大同世界之气象,或理解为道家所推崇的隐逸淡泊的画卷。阅读下面的材料,你认为孔子“与点”是哪一种理解 (PPT)材料1: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论语集注》引程子语材料2: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 ”--《论语·公冶长》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示例:①孔子赞叹曾哲所描绘的儒家大同气象。结合材料1:其他三人所言只是治国阶段:子路所言是取得和平,冉求所言是发展经济,公西华所言是在文明建设。曾皙所言是建筑在前三子之上的一种诗意生活,是一幅民生和乐的生活画面、近乎儒家的大同理想,乃儒家追求的终极理想正是心怀天下的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②孔子赞叹曾哲所描绘的道家隐逸画卷。结合材料2:曾哲所言是一种隐逸闲适、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近于道家所推崇的顺遂自然淡泊无为的生活理想。孔子对天下有忍不住的关怀,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毅精神;然而,在周游列国而理想不行于世后,有时也不禁会生出“乘桴浮于海”的念头,想拂衣而去。而曾皙所言恰好是这样的生活状态,这于此时的孔子而言可谓“心有戚戚焉”。(这是一个开放性答案,两种理解都可以能结合材料自圆其说即可。)小结:从前文来看,孔子“哂由”不仅因子路所说之内容,还因其神态举止。同样,孔子“与点”也不仅因曾皙所谈之内容,还因曾皙之神态举止。当孔子问“点,尔何如”时,曾皙正弹琴,他并没有立刻终止奏乐,而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然后才对答。举止从容,风度娴雅。礼乐在儒家地位甚高,曾哲举止之从容,既符合抚琴奏乐之礼,也符合师徒之礼。因此,孔子“与点”也可能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对曾皙这种风度的欣赏。五、研讨孔子为何“喟然”孔子既然很欣赏曾皙所描绘的生活画卷但他为什么“喟然叹曰” 请从曾皙所言是“儒家画面”和“道家画面中选择其中一方,站在各自立场谈谈你的看法。(组织学生研讨、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并参与讨论。)示例:①曾皙所言是“儒家画面”。首先,曾哲所言近于儒家大同世界,而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前者是理想,后者是现实;理想太“丰满”,而现实太“骨感”。孔子慨叹理想与现实距离太远。其次,孔子一心想恢复周礼,使天下大治。然而,“天下无道久矣”礼崩乐坏;“莫我知也夫”,无人能赏识我。这一喟叹是孔子理想落空的一声浩叹。再次,开篇提到,孔门弟子“居则曰,莫我知也”,孔子的“喟然”还可能含有对弟子们有才而不获用的伤感。②曾哲所言是“道家画面’。首先,曾哲所言的春风沂水之生活,何等淡泊、酒脱。此时孔子年事已高,在出处、行藏之间,已渐进“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故虽一生“知其不可而为之”,又何妨一时流露独善其身的逸世情怀。这一声喟叹是孔子晚年生命中偶尔的一次超尘之想。其次,曾哲“鼓瑟”之从容,“舍瑟而作”之潇洒,给夫子怅然神往的想象空间。因此,孔子这一刻情不自禁地“喟然”了。六、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感知了孔子作为儒家先贤的济世情怀和偶然流露的超尘之想,深入理解了孔子及其弟子昂扬进取而又复杂、矛盾的精神世界。《论语》一书从字句到内容,历来有各种解说莫衷一是。今天的学习不囿于一见一解,希望同学们能吸收众家之长,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且分析问题讲证据、表达见解有立场。七、作业运用本课所学方法,课下阅读《论语·微子篇》,比较该篇中的几位著名隐士(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与孔子的不同追求并分析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