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4月期中试卷一、选择题(2024七下·婺城期中)图1为“巴西地形图”,图2为南美洲亚马孙热带雨林风光,读图,回答下题。1.沿着亚马孙河航行,可能看到( )A.古老灿烂的印加文明 B.气势磅礴的动物迁徙C.专载游客的贡多拉木船 D.高大茂密的原始丛林2.下列有关巴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 B.地势南高北低C.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种类丰富 D.官方语言是英语【答案】1.D2.B【知识点】世界典型区域;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点评】巴西大多数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 亚马孙平原上地势较低 气候湿热 不适合人类居住 而巴西高原上气候温和 较适合人类居住。1.A、由所学知识可知,印加文明属于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近代印第安人遭受屠杀,印第安人文明也已逐渐消失,A错误;B、由所学知识可知,气势磅礴的动物迁徙主要出现在非洲草原,B错误;C、由所学知识可知,贡多拉木船是独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C错误;D、由所学知识可知,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密集,沿河两岸可以看见茂密的原始森林,D正确。故答案为:D。2.A、由所学知识可知,巴西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A错误;B、由所学知识可知,巴西地势南部位高原,北部为平原,B正确;C、由所学知识可知,巴西主要地处热带地区,C错误;D、由所学知识可知,巴西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D错误。故答案为:B。(2024七下·婺城期中)图3为世界某区域降水量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读图,回答下题。3.影响图中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纬度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气候4.读下图4的气温降水图,其中比较符合墨尔本气候特点的是( )A. B.C. D.【答案】3.D4.C【知识点】世界典型区域;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点评】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全年温和潮湿的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降水比较均匀。3.A、由所学知识可知,巴西大部分地区属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故维度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A错误;B、由所学知识可知,巴西南部高原地区人口密度比东北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故海陆位置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B错误;C、由所学知识可知,巴西亚马孙平原地区人口少,而南部高原反而人口多,说明地形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错误;D、由所学知识可知,巴西亚马孙平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常年湿热多雨不适合居住,而高原地区气候凉爽适合居住,故气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D正确。故答案为:D。4.A、由所学知识可知,墨尔本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图中气候全年高温,降雨少在150毫米以下,季节分布不均,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类型,A错误;B、由所学知识可知,墨尔本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图中气候全年高温,降雨少在200毫米以下,季节分布不均,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类型,B错误;C、由所学知识可知,墨尔本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图中气候全年在0度以上,且降水量均匀分布,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C正确;D、由所学知识可知,墨尔本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图中气候雨热同期,全年温差大,降雨量季节分布不均匀,属于季风性气候,D错误。故答案为:C。(2024七下·婺城期中)法国和西班牙都是欧洲地区重要的国家。读图,回答下题。5.根据图示,可知两国相似的自然环境特点有( )①南部为地中海气候②海运交通便利③都以白色人种为主④是东半球国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巴黎位于马德里的( )A.东北方 B.西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答案】5.B6.A【知识点】世界典型区域;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点评】白色人种,又称欧罗巴人种,分布于欧洲大部,美洲、大洋洲、北非、南亚、北亚、西亚、中亚部分地区及地中海沿岸。5.①南部为地中海气候②海运交通便利③都以白色人种为主④是东半球国家6.A、由图表信息可知,巴黎维度比马德里高在北边,经度比马德里大在其东面,故是东北方,A正确。B、同理可知,巴黎位于马德里的东北面,B错误;C、同理可知,巴黎位于马德里的东北面,C错误;D、同理可知,巴黎位于马德里的东北面,D错误;故答案为:A。7.(2024七下·婺城期中)“他是将分裂了两百八十余年的中华世界重新统一的功臣,他二十四年节俭勤政,推动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一手造就了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伟大王朝,为唐代盛世奠定基础。”以上材料是对哪--历史人物的评价( )A.隋炀帝 B.唐高祖 C.隋文帝 D.忽必烈【答案】C【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将分裂了两百八十余年的中华世界重新统一”“造就了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伟大王朝,为唐代盛世奠定基础”,结合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局面,开创了“开皇盛世”,为唐代盛世奠定基础,故选C项。隋炀帝暴政,导致隋朝二世而亡,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在隋朝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强大,排除B项。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了全国,为明朝统一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文帝,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8.(2024七下·婺城期中)“输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然而无论黄河、淮水,还是长江,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由此可知,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 )A.加强南北交通 B.巩固国家统治C.加强边疆治理 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隋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可知,材料表明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物质交流是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故选A项。材料主旨说明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没有涉及巩固国家统治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旨说明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没有涉及加强边疆治理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主旨说明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没有涉及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9.(2024七下·婺城期中)下图是中国古代时间轴,关于②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答案】A【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②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结合所学可知:A:根据题干年代尺,②对应581-907年,是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与开放时代,故选A项。B:公元前221年至220年,是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代,排除B项。C:220-581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C项。D;907-1279年,是辽宋夏金时期,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唐的开发与繁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轴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隋唐开发与繁荣的相关史实。10.(2024七下·婺城期中)有学者认为:“太宗富有天下,贵为天子,功业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听拂逆之辞于畴昔所恶之臣。呜呼!此其所以致贞观之....”.-上述材料表明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强化专制 B.整顿史治,裁减冗员.C.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D.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而能俯首抑意,听拂逆之辞于畴昔所恶之臣。呜呼!此其所以致贞观之....”可知,该学者认为唐太宗善于“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因此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故选D项。唐太宗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专制统治,但与材料“能俯首抑意,听拂逆之辞于畴昔所恶之臣”不符,排除A项。唐玄宗“整顿史治,裁减冗员”,形成开元盛世局面,排除B项。唐玄宗“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形成开元盛世局面,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太宗贞观之治,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1.(2024七下·婺城期中)某同学准备在学校公众号中推送一篇关于“游历大唐”的文章,下列内容可以出现在这篇文章中的有( )①玄奘携带佛经回到长安②妇女参加骑马、打球等活动③百姓使用纸币进行交易④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游历大唐”,结合所学可知:玄奘西行,到达天竺,携带佛经回到长安,故①可以出现在“游历大唐”中;唐朝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妇女纷纷参加骑马、打球等活动,故②可以出现在“游历大唐”中;纸币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四川地区,故③不可能出现在“游历大唐”中;唐太宗统治时期,善于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出现了贞观盛世局面,故④可以出现在“游历大唐”中。综上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历史,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唐朝的相关史实。12.(2024七下·婺城期中)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的因素,材料反映了( )A.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B.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完成统一C.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的趋势D.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的因素”可知,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形成多个政权的更替并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所以五代十国分裂动荡中蕴含着统--的趋势,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不属于原因,排除A项。五代十国时期国家陷于分裂,完成统一完全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分裂中蕴含着统一趋势,并未涉及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代十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五代十国的相关史实。13.(2024七下·婺城期中)北宋初年,宋太祖屡幸国子监祭拜孔子,重视名儒的社会影响,奖励书院,大倡读书风气。宋太宗更是“锐意文史”“以文化成天下”。由此可见,宋初统治者( )A.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D.开创尊崇儒术局面【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宋太祖奖励书院,大倡读书风气”“宋太宗锐意文史、以文化成天下”可知,宋朝建立后,统治者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社会上形成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故选A项。北宋统治者实施重文抑武策略,但材料的描述的是对文教的重视,没有体现抑武信息,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北宋统治注重发展文教事业,不能印证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宋重文政策。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14.(2024七下·婺城期中)现有一画作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于北宋时创作,体现了北宋都城繁华的商业景象。该画卷最有可能是( )A.李嵩《货郎图》 B.徐扬《盛世滋生图》C.杨威《耕获图》 D.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北宋创作”“体现了北宋都城繁华的商业景象”,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城汴河两岸工商业的繁华景象,故选D项。李嵩《货郎图》,是描写农村生活的"风俗画", 排除A项。徐扬《盛世滋生图》,描绘苏州市井风情,盛赞乾隆盛世,排除B项。杨威《耕获图》,北宋时期描绘农村耕获的风俗小品山水画,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史实。15.(2024七下·婺城期中)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A.冶铁技术的进步 B.民族交融的加强C.抑商政策的演变 D.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B【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钱币图片信息表明,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的货币样式和汉族政权的样式相同,反映了少数民族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故选B项。古钱币材质为铜,不能体现冶铁技术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展现了古钱币的形制与文字,得不出抑商政策的演变,排除C项。材料信息反映了民族的交融,没有体现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货币的演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古代货币的相关史实。16.(2024七下·婺城期中)品诗词之美,忆家国故事。以下诗词反映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②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③④①②【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以下诗词反映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结合所学可知,①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描绘的是隋朝大运河;②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讽刺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进取;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天祥高风亮节、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绘了唐玄宗开元盛世繁华。综上可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④②③,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诗词与历史事件。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17.(2024七下·婺城期中)《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装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A.外国使节增多 B.造船技术发达C.文化生活丰富 D.海外贸易繁荣【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材料“(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装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可知,元朝时期的泉州,对外贸易交往繁荣,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对外贸易,并未提及外国使节增多,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对外贸易,并未提及造船技术发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对外贸易,并未提及文化生活丰富,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元朝对外贸易,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8.(2024七下·婺城期中)我国是统-的多民族国家。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杰出人物及其主要事迹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人物是( )人物 主要事迹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统一女真各部,颁行女真文字把国号改为元,完成全国统一结束元朝统治,建立明朝A.阿骨打、阿保机、成吉思汗、明成祖B.阿保机、阿骨打、忽必烈、朱元璋C.阿骨打、元昊、成吉思汗、明太祖D.阿保机、阿骨打、忽必烈、明成祖【答案】B【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颁行女真文字;忽必烈把国号改为元,完成全国统一;明太祖朱元璋结束元朝统治,建立明朝。综上可知,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人物是阿保机、阿骨打、忽必烈、朱元璋,故选B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明成祖迁都北京,排除A项。元昊是党项族首领,统一党项各部,对立西夏政权,排除C项。明成祖是明朝第三任皇帝,营建并迁都北京,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中国杰出历史人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古代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19.(2024七下·婺城期中)我国古代文学、史学科技等著作众多,下列作者与著作对应正确的是(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②施耐庵——《三国演义》③徐光启——《农政全书》④宋应星——《天工开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 答题关键信息“作者与著作对应正确的”,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①对应正确;明朝小说家罗贯中撰写了著名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②对应错误;明朝科学家编著了农业科技著作《农政全书》,③对应正确;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编著了手工业技术专著《天工开物》,④对应正确。综上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文学、史学、科技著作。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文学、史学、科技著作的相关史实。20.(2024七下·婺城期中)我们获取的历史信息,会有“事实陈述”和“评论意见”。下列属于“事实陈述”的是( )A.宋代在主要港口建立了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B.李白诗歌充满想象,飘逸酒脱,被誉为“诗仙”C.《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D.《西游记》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历史“事实陈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论意见”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价值评判,据此分析:A:“宋代在主要港口建立了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是对“宋朝市舶司”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陈述”,故选A项。B:“李白诗歌充满想象,飘逸酒脱,被誉为诗仙’”是对“李白及其诗歌”的价值评判,属于历史“评论意见”,排除B项。C:“《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是对“《本草纲目》”的价值评判,属于历史“评论意见”,排除C项。D:“《西游记》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是对“《西游记》”的价值评判,属于“评论意见”,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事实陈述”和“评论意见”,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学理论的相关知识。二、非选择题21.(2024七下·婺城期中)中国与非洲建设者共同建造的铁路已经超过1万公里,这是--条由钢铁铸就的道路,更是一条用心灵连接、用梦想照亮的道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非洲之傲”列车运行线路之一的起点是南非的开普敦,终点是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列车运行的最东段是我国1970年援建的坦赞铁路,共有320座桥梁,22条隧道。2017年1月中国宣布将再次参与该铁路的改造升级,实现铁路与港口的有效衔接,打造铁路沿线产业经济带。材料二:如图所示。(1)根据材料一,写出“非洲之傲”列车运行线路的大致走向。(2)根据材料二,分析开普敦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坦赞铁路施工的自然原因;并简述该铁路改造升级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答案】(1)东北-西南走向(2)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夏季高温少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3)穿越裂谷带,地质条件复杂;河流众多;气候湿热、病毒肆虐;地势起伏大。有利于改善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促进沿线国家资源开发;完善产业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等。【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分析】(1)由图7可知,“非洲之傲”列车运行线路大致是东北——西南走向。(2)由题意可知,开普敦地处低纬度地区,属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农作物糖分的积累。(3)由题意可知,影响施工的自然原因:要穿越东非大裂谷,地势复杂多样,施工不稳定因素多;同时,经过地区,气候湿热,病毒肆虐,影响施工进度。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 利于改善沿线的交通基础设施;促进沿线国家资源开发;完善产业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增加就业,增加当地人民收入等。【点评】南非素以出产黄金和钻石而闻名于世,但主要矿业出产地是集中于靠北方的内陆地区如北开普省等,同时开普敦的农业、渔业以及石油化工业也非常发达。22.(2024七下·婺城期中)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材料二:材料三:《历朝的科举制度》朝代 主要措施隋朝 隋炀帝时①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唐朝 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__②__,亲自面试考生,不拘--格选拔人才。宋朝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明朝 考试题目必须来自__③,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问题格式采用④(1)请指出图12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并根据三张图片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阅读图13,请写出以上两种生产工具的名称,并说明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的井同作用。(3)请将材料三中①②③④补充完整。并结合所学简述明朝科举制变化的影响。【答案】(1)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的强化(皇权的强化)(2)曲辕犁和秧马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3)①进士科 ②殿试制度 ③“四书”“五经” ④八股文影响:八股取士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不利于选贤举能。【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1)制度:据材料一“图11:皇帝下设立三省,尚书省下设立六部”,结合所学可知,图11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制。趋势:据材料一可知,由图10至图12,结合所学知识,图10是三公九卿制,图11是三公九卿制,图12废丞相,权分六部。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这三张图片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皇权的强化)。(2)据材料二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13的生产工具分别是曲辕犁、秧马,反映了唐宋时期生产工具的革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3)内容:据材料三“《历朝的科举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故①为进士科。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故②为殿试制度。明朝时期,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问题格式采用八股文。故③为“四书”“五经”;④为八股文。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科举制推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导致科举制度僵化,八股取士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不利于选贤举能。【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结构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相关史实。(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宋农业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在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唐宋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3)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科举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23.(2024七下·婺城期中)“和合”思想是中国对外交往中始终奉行的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对外交通路线图(如图14)材料二:15世纪初,他七次远洋航海,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千古佳...之所以名垂青史,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改编自央视新闻材料三:太祖洪武二年夏四月,时倭寇出没海岛中,数侵掠苏州、崇明,杀略居民,劫夺货财,沿海之地皆患之。——《明史纪事本末》材料四: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1)根据材料一,从①②③中任选两个国家,列举唐朝与其友好交往的史实。(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其远洋航行最远到达哪里 (3)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正反论证)【答案】(1)①唐与天竺:玄奘西行,从天竺带回了大量佛经,也促进了唐与天竺的友好往来。②唐与新罗: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促进了唐与新罗经济文化往来③唐与日本:鉴真东渡,不仅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郑和下西洋;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3)观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既有和平交往形式,也有暴力冲突的形式,主流是和平外交。唐朝时,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唐朝与新罗之间的往来,均是通过友好交往,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明朝时,中国对外交往既有和也有战,郑和下西洋通过和平交往的方式“示中国之富强”,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明朝中期以来,沿海各地“倭患”严重,戚继光抗倭,打败了外来侵略者,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综上所述,中国一直是一个坚持和平外交的国家,同时我们也要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以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依据题意,从材料一“唐代对外交通路线图”①②③中任选两个国家,列举唐朝与其友好交往的史实,注意史实正确即可。如:唐与天竺:玄奘西行,从天竺带回了大量佛经,也促进了唐与天竺的友好往来。唐与新罗: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促进了唐与新罗经济文化往来。唐与日本:鉴真东渡,不仅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据材料二“15世纪初,他七次远洋航海,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千古佳...”并结合所学可知,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亚非许多国家,最远航行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3)本题为观点论证试题。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材料一二反映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主要以和平方式开展,而材料三体现了中外之间爆发战争,出现暴力冲突,由此可提炼观点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既有和平交往形式,也有暴力冲突的形式,主流是和平外交”。论证:围绕所提炼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史上和平友好交往的史实,如唐朝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等等,论证和平外交是主流。以古代中国的反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如打击倭患、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两次雅克萨之战等等,论证中外暴力冲突。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正反论证、逻辑严谨、表述成文。最后综合史实论述,作出总结升华,强调中国一直是一个坚持和平外交的国家,同时我们也要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以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对外交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 郑和下西洋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 郑和下西洋 的相关历史知识。(3)本题为观点论证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4.(2024七下·婺城期中)两宋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一一摘自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表1宋代980年、1102年人口统计表年份 980 1102总人口 约3700万 约1.1亿南北方人口比例 南方占56.9%,北方占43.1% 南方占64.1%,北方占35.9%资料:北宋推广到东南地区的占城稻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当时宋代南方种植的水稻分为“早禾”和“晚禾”..当时流行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整理改编自《宋史》材料三:(1)材料一中的“藩镇之弊”源于哪一历史事件 请写出材料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做法。(2)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3)请仿照示例,在展品②③中任选--例,为其写解说词示例:展品①:我是北宋泥活字板,从中国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答案】(1))安史之乱兵也收了: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控制军队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定期换防,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财也收了: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2)经济重心南移;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②新品种的培育、复种技术的推广等大大促进了南方农业生产发展。(3)例:展品②:我是南宋持罗盘,我的出现说明了南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展品③:我是宋代突火枪,我的出现说明宋代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在 13 世纪火药传入了阿拉伯地区,14 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从此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1)事件:据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力衰落,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做法:据材料一“...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切收了”,结合所学可知,北宋鉴于“藩镇之弊”,为加强专制集权,宋太祖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控制军队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定期换防,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2)现象:据材料二“宋代980年、1102年人口统计表”可知,从980年至1102年,宋朝南方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远远超过北方,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新品种的培育、复种技术的推广等大大促进了南方农业生产发展。(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依据题意在展品②③中任选一例解说即可,要求史实正确,表述清晰。如:展品②:我是南宋持罗盘,我的出现说明了南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展品③:我是宋代突火枪,我的出现说明宋代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在 13 世纪火药传入了阿拉伯地区,14 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从此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经济重心南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表格数据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撰写解说词,言之成理即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5.(2024七下·婺城期中)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碰撞、交流,汇聚成多元--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据统计:辽与宋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宋与夏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夏与金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材料三: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诺元,并西城,辖琉球...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改编自《元史》材料四:我们不能只认为宋、明这样的王朝可以代表中国,而忽略边疆民族建立的辽、金、西夏区域政权,...没有边疆何以中国 ——魏坚《不理解草原文明,就无法理解中国历史》(1)读图16,写出建立政权①的民族和政权②的名称(2)根据材料二,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并简述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对“中国”国家发展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元朝如何“并西域,辖琉球”。(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们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1)契丹族;金(2)有战有和,和为主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并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辖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辖琉球: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 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4)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 仰;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等。【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更替”信息可知,①对应时间是916-1125年,并结合所学,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了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②对应时间是1115-1234年,结合所学可知,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 。(2)特点:据材料二“辽与宋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宋与夏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作用:根据所学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和为主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据材料三“...诺元,并西城,辖琉球...”,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统一全国后,为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 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辖,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辖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4)启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阐述对今天中国发展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如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 仰;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等。【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辽宋夏金元政权更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年代尺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辽宋夏金元政权更替的相关史实。(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历史知识。(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元朝的边疆治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元朝边疆治理的相关史实。(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1 / 1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4月期中试卷一、选择题(2024七下·婺城期中)图1为“巴西地形图”,图2为南美洲亚马孙热带雨林风光,读图,回答下题。1.沿着亚马孙河航行,可能看到( )A.古老灿烂的印加文明 B.气势磅礴的动物迁徙C.专载游客的贡多拉木船 D.高大茂密的原始丛林2.下列有关巴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 B.地势南高北低C.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种类丰富 D.官方语言是英语(2024七下·婺城期中)图3为世界某区域降水量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读图,回答下题。3.影响图中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纬度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气候4.读下图4的气温降水图,其中比较符合墨尔本气候特点的是( )A. B.C. D.(2024七下·婺城期中)法国和西班牙都是欧洲地区重要的国家。读图,回答下题。5.根据图示,可知两国相似的自然环境特点有( )①南部为地中海气候②海运交通便利③都以白色人种为主④是东半球国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巴黎位于马德里的( )A.东北方 B.西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7.(2024七下·婺城期中)“他是将分裂了两百八十余年的中华世界重新统一的功臣,他二十四年节俭勤政,推动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一手造就了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伟大王朝,为唐代盛世奠定基础。”以上材料是对哪--历史人物的评价( )A.隋炀帝 B.唐高祖 C.隋文帝 D.忽必烈8.(2024七下·婺城期中)“输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然而无论黄河、淮水,还是长江,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由此可知,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 )A.加强南北交通 B.巩固国家统治C.加强边疆治理 D.加强中央集权9.(2024七下·婺城期中)下图是中国古代时间轴,关于②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0.(2024七下·婺城期中)有学者认为:“太宗富有天下,贵为天子,功业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听拂逆之辞于畴昔所恶之臣。呜呼!此其所以致贞观之....”.-上述材料表明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强化专制 B.整顿史治,裁减冗员.C.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D.虚心纳谏,从善如流11.(2024七下·婺城期中)某同学准备在学校公众号中推送一篇关于“游历大唐”的文章,下列内容可以出现在这篇文章中的有( )①玄奘携带佛经回到长安②妇女参加骑马、打球等活动③百姓使用纸币进行交易④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2024七下·婺城期中)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的因素,材料反映了( )A.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B.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完成统一C.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的趋势D.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13.(2024七下·婺城期中)北宋初年,宋太祖屡幸国子监祭拜孔子,重视名儒的社会影响,奖励书院,大倡读书风气。宋太宗更是“锐意文史”“以文化成天下”。由此可见,宋初统治者( )A.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D.开创尊崇儒术局面14.(2024七下·婺城期中)现有一画作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于北宋时创作,体现了北宋都城繁华的商业景象。该画卷最有可能是( )A.李嵩《货郎图》 B.徐扬《盛世滋生图》C.杨威《耕获图》 D.张择端《清明上河图》15.(2024七下·婺城期中)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A.冶铁技术的进步 B.民族交融的加强C.抑商政策的演变 D.中外文化的交流16.(2024七下·婺城期中)品诗词之美,忆家国故事。以下诗词反映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②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③④①②17.(2024七下·婺城期中)《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装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A.外国使节增多 B.造船技术发达C.文化生活丰富 D.海外贸易繁荣18.(2024七下·婺城期中)我国是统-的多民族国家。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杰出人物及其主要事迹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人物是( )人物 主要事迹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统一女真各部,颁行女真文字把国号改为元,完成全国统一结束元朝统治,建立明朝A.阿骨打、阿保机、成吉思汗、明成祖B.阿保机、阿骨打、忽必烈、朱元璋C.阿骨打、元昊、成吉思汗、明太祖D.阿保机、阿骨打、忽必烈、明成祖19.(2024七下·婺城期中)我国古代文学、史学科技等著作众多,下列作者与著作对应正确的是(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②施耐庵——《三国演义》③徐光启——《农政全书》④宋应星——《天工开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2024七下·婺城期中)我们获取的历史信息,会有“事实陈述”和“评论意见”。下列属于“事实陈述”的是( )A.宋代在主要港口建立了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B.李白诗歌充满想象,飘逸酒脱,被誉为“诗仙”C.《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D.《西游记》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二、非选择题21.(2024七下·婺城期中)中国与非洲建设者共同建造的铁路已经超过1万公里,这是--条由钢铁铸就的道路,更是一条用心灵连接、用梦想照亮的道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非洲之傲”列车运行线路之一的起点是南非的开普敦,终点是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列车运行的最东段是我国1970年援建的坦赞铁路,共有320座桥梁,22条隧道。2017年1月中国宣布将再次参与该铁路的改造升级,实现铁路与港口的有效衔接,打造铁路沿线产业经济带。材料二:如图所示。(1)根据材料一,写出“非洲之傲”列车运行线路的大致走向。(2)根据材料二,分析开普敦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坦赞铁路施工的自然原因;并简述该铁路改造升级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22.(2024七下·婺城期中)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材料二:材料三:《历朝的科举制度》朝代 主要措施隋朝 隋炀帝时①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唐朝 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__②__,亲自面试考生,不拘--格选拔人才。宋朝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明朝 考试题目必须来自__③,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问题格式采用④(1)请指出图12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并根据三张图片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阅读图13,请写出以上两种生产工具的名称,并说明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的井同作用。(3)请将材料三中①②③④补充完整。并结合所学简述明朝科举制变化的影响。23.(2024七下·婺城期中)“和合”思想是中国对外交往中始终奉行的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对外交通路线图(如图14)材料二:15世纪初,他七次远洋航海,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千古佳...之所以名垂青史,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改编自央视新闻材料三:太祖洪武二年夏四月,时倭寇出没海岛中,数侵掠苏州、崇明,杀略居民,劫夺货财,沿海之地皆患之。——《明史纪事本末》材料四: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1)根据材料一,从①②③中任选两个国家,列举唐朝与其友好交往的史实。(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其远洋航行最远到达哪里 (3)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正反论证)24.(2024七下·婺城期中)两宋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一一摘自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表1宋代980年、1102年人口统计表年份 980 1102总人口 约3700万 约1.1亿南北方人口比例 南方占56.9%,北方占43.1% 南方占64.1%,北方占35.9%资料:北宋推广到东南地区的占城稻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当时宋代南方种植的水稻分为“早禾”和“晚禾”..当时流行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整理改编自《宋史》材料三:(1)材料一中的“藩镇之弊”源于哪一历史事件 请写出材料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做法。(2)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3)请仿照示例,在展品②③中任选--例,为其写解说词示例:展品①:我是北宋泥活字板,从中国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25.(2024七下·婺城期中)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碰撞、交流,汇聚成多元--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据统计:辽与宋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宋与夏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夏与金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材料三: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诺元,并西城,辖琉球...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改编自《元史》材料四:我们不能只认为宋、明这样的王朝可以代表中国,而忽略边疆民族建立的辽、金、西夏区域政权,...没有边疆何以中国 ——魏坚《不理解草原文明,就无法理解中国历史》(1)读图16,写出建立政权①的民族和政权②的名称(2)根据材料二,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并简述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对“中国”国家发展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元朝如何“并西域,辖琉球”。(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们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B【知识点】世界典型区域;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点评】巴西大多数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 亚马孙平原上地势较低 气候湿热 不适合人类居住 而巴西高原上气候温和 较适合人类居住。1.A、由所学知识可知,印加文明属于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近代印第安人遭受屠杀,印第安人文明也已逐渐消失,A错误;B、由所学知识可知,气势磅礴的动物迁徙主要出现在非洲草原,B错误;C、由所学知识可知,贡多拉木船是独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C错误;D、由所学知识可知,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密集,沿河两岸可以看见茂密的原始森林,D正确。故答案为:D。2.A、由所学知识可知,巴西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A错误;B、由所学知识可知,巴西地势南部位高原,北部为平原,B正确;C、由所学知识可知,巴西主要地处热带地区,C错误;D、由所学知识可知,巴西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D错误。故答案为:B。【答案】3.D4.C【知识点】世界典型区域;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点评】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全年温和潮湿的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降水比较均匀。3.A、由所学知识可知,巴西大部分地区属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故维度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A错误;B、由所学知识可知,巴西南部高原地区人口密度比东北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故海陆位置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B错误;C、由所学知识可知,巴西亚马孙平原地区人口少,而南部高原反而人口多,说明地形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错误;D、由所学知识可知,巴西亚马孙平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常年湿热多雨不适合居住,而高原地区气候凉爽适合居住,故气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D正确。故答案为:D。4.A、由所学知识可知,墨尔本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图中气候全年高温,降雨少在150毫米以下,季节分布不均,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类型,A错误;B、由所学知识可知,墨尔本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图中气候全年高温,降雨少在200毫米以下,季节分布不均,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类型,B错误;C、由所学知识可知,墨尔本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图中气候全年在0度以上,且降水量均匀分布,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C正确;D、由所学知识可知,墨尔本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图中气候雨热同期,全年温差大,降雨量季节分布不均匀,属于季风性气候,D错误。故答案为:C。【答案】5.B6.A【知识点】世界典型区域;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点评】白色人种,又称欧罗巴人种,分布于欧洲大部,美洲、大洋洲、北非、南亚、北亚、西亚、中亚部分地区及地中海沿岸。5.①南部为地中海气候②海运交通便利③都以白色人种为主④是东半球国家6.A、由图表信息可知,巴黎维度比马德里高在北边,经度比马德里大在其东面,故是东北方,A正确。B、同理可知,巴黎位于马德里的东北面,B错误;C、同理可知,巴黎位于马德里的东北面,C错误;D、同理可知,巴黎位于马德里的东北面,D错误;故答案为:A。7.【答案】C【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将分裂了两百八十余年的中华世界重新统一”“造就了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伟大王朝,为唐代盛世奠定基础”,结合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局面,开创了“开皇盛世”,为唐代盛世奠定基础,故选C项。隋炀帝暴政,导致隋朝二世而亡,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在隋朝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强大,排除B项。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了全国,为明朝统一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文帝,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8.【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隋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可知,材料表明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物质交流是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故选A项。材料主旨说明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没有涉及巩固国家统治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旨说明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没有涉及加强边疆治理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主旨说明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没有涉及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9.【答案】A【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②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结合所学可知:A:根据题干年代尺,②对应581-907年,是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与开放时代,故选A项。B:公元前221年至220年,是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代,排除B项。C:220-581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C项。D;907-1279年,是辽宋夏金时期,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唐的开发与繁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轴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隋唐开发与繁荣的相关史实。10.【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而能俯首抑意,听拂逆之辞于畴昔所恶之臣。呜呼!此其所以致贞观之....”可知,该学者认为唐太宗善于“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因此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故选D项。唐太宗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专制统治,但与材料“能俯首抑意,听拂逆之辞于畴昔所恶之臣”不符,排除A项。唐玄宗“整顿史治,裁减冗员”,形成开元盛世局面,排除B项。唐玄宗“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形成开元盛世局面,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太宗贞观之治,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1.【答案】B【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游历大唐”,结合所学可知:玄奘西行,到达天竺,携带佛经回到长安,故①可以出现在“游历大唐”中;唐朝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妇女纷纷参加骑马、打球等活动,故②可以出现在“游历大唐”中;纸币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四川地区,故③不可能出现在“游历大唐”中;唐太宗统治时期,善于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出现了贞观盛世局面,故④可以出现在“游历大唐”中。综上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历史,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唐朝的相关史实。12.【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的因素”可知,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形成多个政权的更替并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所以五代十国分裂动荡中蕴含着统--的趋势,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不属于原因,排除A项。五代十国时期国家陷于分裂,完成统一完全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分裂中蕴含着统一趋势,并未涉及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代十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五代十国的相关史实。13.【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宋太祖奖励书院,大倡读书风气”“宋太宗锐意文史、以文化成天下”可知,宋朝建立后,统治者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社会上形成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故选A项。北宋统治者实施重文抑武策略,但材料的描述的是对文教的重视,没有体现抑武信息,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北宋统治注重发展文教事业,不能印证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宋重文政策。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14.【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北宋创作”“体现了北宋都城繁华的商业景象”,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城汴河两岸工商业的繁华景象,故选D项。李嵩《货郎图》,是描写农村生活的"风俗画", 排除A项。徐扬《盛世滋生图》,描绘苏州市井风情,盛赞乾隆盛世,排除B项。杨威《耕获图》,北宋时期描绘农村耕获的风俗小品山水画,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史实。15.【答案】B【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钱币图片信息表明,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的货币样式和汉族政权的样式相同,反映了少数民族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故选B项。古钱币材质为铜,不能体现冶铁技术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展现了古钱币的形制与文字,得不出抑商政策的演变,排除C项。材料信息反映了民族的交融,没有体现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货币的演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古代货币的相关史实。16.【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以下诗词反映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结合所学可知,①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描绘的是隋朝大运河;②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讽刺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进取;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天祥高风亮节、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绘了唐玄宗开元盛世繁华。综上可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④②③,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诗词与历史事件。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17.【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材料“(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装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可知,元朝时期的泉州,对外贸易交往繁荣,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对外贸易,并未提及外国使节增多,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对外贸易,并未提及造船技术发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对外贸易,并未提及文化生活丰富,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元朝对外贸易,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8.【答案】B【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颁行女真文字;忽必烈把国号改为元,完成全国统一;明太祖朱元璋结束元朝统治,建立明朝。综上可知,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人物是阿保机、阿骨打、忽必烈、朱元璋,故选B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明成祖迁都北京,排除A项。元昊是党项族首领,统一党项各部,对立西夏政权,排除C项。明成祖是明朝第三任皇帝,营建并迁都北京,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中国杰出历史人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古代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19.【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 答题关键信息“作者与著作对应正确的”,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①对应正确;明朝小说家罗贯中撰写了著名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②对应错误;明朝科学家编著了农业科技著作《农政全书》,③对应正确;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编著了手工业技术专著《天工开物》,④对应正确。综上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文学、史学、科技著作。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文学、史学、科技著作的相关史实。20.【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历史“事实陈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论意见”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价值评判,据此分析:A:“宋代在主要港口建立了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是对“宋朝市舶司”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陈述”,故选A项。B:“李白诗歌充满想象,飘逸酒脱,被誉为诗仙’”是对“李白及其诗歌”的价值评判,属于历史“评论意见”,排除B项。C:“《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是对“《本草纲目》”的价值评判,属于历史“评论意见”,排除C项。D:“《西游记》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是对“《西游记》”的价值评判,属于“评论意见”,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事实陈述”和“评论意见”,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学理论的相关知识。21.【答案】(1)东北-西南走向(2)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夏季高温少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3)穿越裂谷带,地质条件复杂;河流众多;气候湿热、病毒肆虐;地势起伏大。有利于改善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促进沿线国家资源开发;完善产业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等。【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分析】(1)由图7可知,“非洲之傲”列车运行线路大致是东北——西南走向。(2)由题意可知,开普敦地处低纬度地区,属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农作物糖分的积累。(3)由题意可知,影响施工的自然原因:要穿越东非大裂谷,地势复杂多样,施工不稳定因素多;同时,经过地区,气候湿热,病毒肆虐,影响施工进度。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 利于改善沿线的交通基础设施;促进沿线国家资源开发;完善产业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增加就业,增加当地人民收入等。【点评】南非素以出产黄金和钻石而闻名于世,但主要矿业出产地是集中于靠北方的内陆地区如北开普省等,同时开普敦的农业、渔业以及石油化工业也非常发达。22.【答案】(1)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的强化(皇权的强化)(2)曲辕犁和秧马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3)①进士科 ②殿试制度 ③“四书”“五经” ④八股文影响:八股取士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不利于选贤举能。【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1)制度:据材料一“图11:皇帝下设立三省,尚书省下设立六部”,结合所学可知,图11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制。趋势:据材料一可知,由图10至图12,结合所学知识,图10是三公九卿制,图11是三公九卿制,图12废丞相,权分六部。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这三张图片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皇权的强化)。(2)据材料二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13的生产工具分别是曲辕犁、秧马,反映了唐宋时期生产工具的革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3)内容:据材料三“《历朝的科举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故①为进士科。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故②为殿试制度。明朝时期,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问题格式采用八股文。故③为“四书”“五经”;④为八股文。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科举制推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导致科举制度僵化,八股取士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不利于选贤举能。【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结构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相关史实。(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宋农业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在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唐宋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3)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科举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23.【答案】(1)①唐与天竺:玄奘西行,从天竺带回了大量佛经,也促进了唐与天竺的友好往来。②唐与新罗: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促进了唐与新罗经济文化往来③唐与日本:鉴真东渡,不仅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郑和下西洋;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3)观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既有和平交往形式,也有暴力冲突的形式,主流是和平外交。唐朝时,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唐朝与新罗之间的往来,均是通过友好交往,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明朝时,中国对外交往既有和也有战,郑和下西洋通过和平交往的方式“示中国之富强”,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明朝中期以来,沿海各地“倭患”严重,戚继光抗倭,打败了外来侵略者,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综上所述,中国一直是一个坚持和平外交的国家,同时我们也要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以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依据题意,从材料一“唐代对外交通路线图”①②③中任选两个国家,列举唐朝与其友好交往的史实,注意史实正确即可。如:唐与天竺:玄奘西行,从天竺带回了大量佛经,也促进了唐与天竺的友好往来。唐与新罗: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促进了唐与新罗经济文化往来。唐与日本:鉴真东渡,不仅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据材料二“15世纪初,他七次远洋航海,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千古佳...”并结合所学可知,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亚非许多国家,最远航行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3)本题为观点论证试题。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材料一二反映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主要以和平方式开展,而材料三体现了中外之间爆发战争,出现暴力冲突,由此可提炼观点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既有和平交往形式,也有暴力冲突的形式,主流是和平外交”。论证:围绕所提炼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史上和平友好交往的史实,如唐朝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等等,论证和平外交是主流。以古代中国的反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如打击倭患、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两次雅克萨之战等等,论证中外暴力冲突。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正反论证、逻辑严谨、表述成文。最后综合史实论述,作出总结升华,强调中国一直是一个坚持和平外交的国家,同时我们也要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以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对外交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 郑和下西洋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 郑和下西洋 的相关历史知识。(3)本题为观点论证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4.【答案】(1))安史之乱兵也收了: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控制军队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定期换防,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财也收了: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2)经济重心南移;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②新品种的培育、复种技术的推广等大大促进了南方农业生产发展。(3)例:展品②:我是南宋持罗盘,我的出现说明了南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展品③:我是宋代突火枪,我的出现说明宋代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在 13 世纪火药传入了阿拉伯地区,14 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从此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1)事件:据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力衰落,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做法:据材料一“...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切收了”,结合所学可知,北宋鉴于“藩镇之弊”,为加强专制集权,宋太祖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控制军队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定期换防,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2)现象:据材料二“宋代980年、1102年人口统计表”可知,从980年至1102年,宋朝南方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远远超过北方,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新品种的培育、复种技术的推广等大大促进了南方农业生产发展。(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依据题意在展品②③中任选一例解说即可,要求史实正确,表述清晰。如:展品②:我是南宋持罗盘,我的出现说明了南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展品③:我是宋代突火枪,我的出现说明宋代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在 13 世纪火药传入了阿拉伯地区,14 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从此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经济重心南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表格数据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撰写解说词,言之成理即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5.【答案】(1)契丹族;金(2)有战有和,和为主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并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辖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辖琉球: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 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4)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 仰;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等。【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更替”信息可知,①对应时间是916-1125年,并结合所学,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了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②对应时间是1115-1234年,结合所学可知,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 。(2)特点:据材料二“辽与宋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宋与夏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作用:根据所学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和为主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据材料三“...诺元,并西城,辖琉球...”,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统一全国后,为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 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辖,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辖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4)启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阐述对今天中国发展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如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 仰;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等。【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辽宋夏金元政权更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年代尺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辽宋夏金元政权更替的相关史实。(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历史知识。(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元朝的边疆治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元朝边疆治理的相关史实。(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4月期中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4月期中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