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学案(知识笔记+解题笔记+错题笔记)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学霸笔记·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学案(知识笔记+解题笔记+错题笔记)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学霸知识笔记——
知识点1 三国鼎立
知识要点: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 袁绍 与 曹操 曹操 与 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作用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号 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魏 220年称帝 洛阳 曹丕
蜀 221年称帝 成都 刘备
吴 222年称王 建业 孙权
知识解读:
(1)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统一北方的原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军事上:战术正确,善于用人。
(2)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①曹军远道而来,兵士疲惫;②来自北方,,水土不服;③疾病流行;④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3)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曾派卫温到达夷洲(台湾)。
学霸笔记:
(1)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但是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2)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①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②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③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④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知识点2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识要点:
(1)266年,灭掉魏国,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晋惠帝昏庸无能,在位时发生“八王之乱”。
(3)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王猛改革,前秦逐渐强大起来。
知识解读:
(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263年,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八王之乱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原因:①西晋实行分封制;②宗室诸王,势力强大;③西晋统治者奢侈腐朽;④晋惠帝昏庸无能。
影响:西晋从此衰落,北方战乱不休,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各族内迁的路线:①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②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③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4)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学霸笔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趋向及意义
(1)流动趋向:北方一些少数民族迁往中原地区,中原的部分汉族人民迁往江南地区。
(2)意义: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点3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要点:
(1)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420年,东晋灭亡。
(3)420—589年的170年里,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4)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知识解读:
(1)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2)东晋初期多次北伐,但未能成功。后来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社会安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3)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时,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梁武帝萧衍夺取帝位后,政治日益败坏。
(4)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农业: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广种水稻小麦;③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手工业:手工艺快速进步。缫丝、织布 、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
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学霸笔记: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东晋南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今经济发展的启示:
①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生产经验。②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③需要人民的辛勤劳动等。④注意因地制宜。
知识点4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要点:
(1)383年,前秦苻坚不顾反对,与东晋进行了淝水之战。
(2)439年,北魏统一北方。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改革。
(3)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知识解读:
(1)淝水之战前秦战败,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2)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是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习汉礼,用汉制)。
(3)民族交融的表现:
①各民族错居杂处,相互学习(学习生产技术、生活方式、统治制度) 。
②各民族经济交往密切,文化交流频繁。
③民族心理,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淡薄,民族偏见减少。
学霸笔记:
(1)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为后来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2)孝文帝改革的启示:①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应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②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顺应历史潮流、适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树立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3)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为统一奠定基础)
知识点5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知识要点:
(1)北朝的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2)南朝的祖冲之运用刘徽的“割圆术”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3)东晋王羲之被誉“书圣”,其代表作《兰亭集序》。
(4)东晋的顾恺之,擅长人物画,其代表作品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5))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开凿了很多石窟。
知识解读:
(1)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2)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制定出《大明历》。还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
(3)东汉以后,书法成为艺术。书法名家:曹魏时钟繇(独创楷书)
和胡昭。钟、胡书法成为标准书体。
(4)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南北朝石窟艺术的代表。
学霸笔记:
(1)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画占主要地位,山水画开始形成。
(2)石窟中的佛像,继承秦汉以来的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体现了中外艺术的结合。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在政治上政权分立、交替频繁,局面动荡,但是在动荡中却也不时的出现局部统一或全国的暂时统一,并且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开发,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科技文化也继续发展,这一切都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 学霸解题笔记——
考点1 赤壁之战
【经典例题】(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题)《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发生于公元2世纪初 B.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统一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公元208年是3世纪初,排除A项;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的是淝水之战,排除B项;赤壁之战并没有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解题关键:准确理解赤壁之战的影响。
【中考对应训练】(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C项正确;巨鹿之战是秦末战役,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的交战,处于两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考点2 西晋的统治
【经典例题】西晋(266—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之后的王朝,历四帝,国祚五十年。下列哪项不是西晋的主要特点( )
A.短暂统一的朝代 B.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C.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 D.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
【答案】B
解析: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是汉族人,B项符合题意;西晋266年建立;316年灭亡,是一个短暂的王朝,排除A项;西晋统治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排除C项;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排除D项。故选B项。
解题关键:了解西晋王朝的主要的历史特点。
【中考对应训练】西晋卖官现象流行,如果前来买官的人穿着华丽,就会被热情引见,而穿着一般的人连达官贵人的门都进不了。这反映西晋( )
A.盛行享乐 B.地方割据 C.物价飞涨 D.统治腐朽
【答案】D
解析:西晋沿用曹魏时建立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法,司马炎建国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形成了典型的门阀统治,从而形成了买官现象的流行,侧面反映了西晋的统治腐朽。D正确;ABC与题干现象不符,排除;故选D。
考点3 人口南迁
【经典例题】(2022·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 B.大量人口南迁
C.民族交融加深 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B
解析: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与发,B项正确;A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在原因,排除A项;C项是北民南迁的表现,排除C项;当时海外贸易并没有拓展,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解题关键:理解人口南迁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中考对应训练】(2022·江苏扬州·中考真题)《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民南迁 B.南方条件优越
C.对外交往发达 D.民族交融加强
【答案】A
解析:南方经济发展,主要是北民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及大量劳动力,南方得到开发并不断发展,A项正确;B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D项;南方发展与对交往无关,排除C项。太选A项。
考点4 少数民族内迁
【经典例题】东汉、魏、晋时期,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哪两个民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
A.氐族和羌族 B.鲜卑族和匈奴族
C.羌族和鲜卑族 D.匈奴族和羯族
【答案】D
解析:东汉、魏、晋时期,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D项符合题意;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A项不合题意;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B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解题关键:可以借助历史地图,准确记忆魏晋时期内迁各少数民族的来源与分布。
【中考对应训练】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史称“五胡内迁”,下列哪个民族不属于此类?( )
A.匈奴 B.鲜卑 C.羯 D.山越
【答案】D
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在历史上合称五胡。他们与汉族逐渐汇聚,所以不属于五胡内迁的是山越,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属于“五胡内迁”,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考点5 民族交融
【经典例题1】(2022·广东·中考真题)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为而治”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说明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前秦政权也吸收汉族儒生参政。这中措施显然有利于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中举措不是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是有为而治,排除B项;重用汉族人,不是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解题关键: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政权分立时期,又是一个民族大交融的时期,很多少数民族的统治者采取了民族交融的措施,要准确理解这一历史现象。
【中考对应训练1】两晋时期,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材料反映了两晋时期( )
A.对外交往频繁 B.民族交融现象
C.社会生活丰富 D.政治局势动荡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两晋时期民族交融现象,B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两晋时期的民族关系,而非对外交往,A排除;题干的重点不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丰富或政治局势动荡,而是反映民族交融,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借鉴吸收,取长补短,CD排除。故选B。
【经典例题2】(2022·江苏镇江·中考真题)下列两幅图片再现了北魏人民的经济生活状况。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科举取士 D.重文轻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幅图片反映了汉族与北方民族相互学习,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江南开发,排除A项;材料与科举取士无关 ,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北魏重文轻武,排除D项。故选B项。
解题关键:正确理解历史图片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正确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中考对应训练2】(2022·湖南益阳·中考真题)如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少数民族的汉化
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D.民族交融的加强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图片反映的主题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民族交融,D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少数民族的汉化、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表述不全面,排除BC项。故选D项。
考点6 江南地区的开发
【经典例题】史料中对江南地区描述的变化,反映了( )
西汉时期史料记载 南朝时期史料记载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稳(丰收)则数郡忘饥。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地区的战乱
C.北民南迁的背景 D.江南商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江南地区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方地区的战乱、北民南迁的背景、 江南商业的发展的信息,排除BCD项。故选A项。
解题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史书中的不同描述,反映的实际上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而发生的变化。
【中考对应训练】(2017·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读图说史:读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 D.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
【答案】D
解析:北方人民的南迁,不仅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同时也改变了南方人的社会生活。因此解读正确的是D;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考点7 北魏孝文帝改革
【经典例题1】(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改革措施中。孝文帝把都城迁到( )
A.洛阳 B.长安 C.北京 D.建康
【答案】A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为了能够更好地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该措施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和汉化进程,A项正确;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而不是长安、北京、建康,排除B、C、D项。故选A项。
解题关键:理解孝文帝迁都洛阳,实际上是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考对应训练1】(2022·重庆·中考真题)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描述洛阳的“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排除A项;虽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但是不能消除民族隔阂,排除C项;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是隋朝时期,排除D项。故応B项。
【经典例题2】(2022·四川广元·中考真题)广元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探究时,制作了图示卡片。下列选项与该卡片内容最契合的是( )
A.商鞅变法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解析:孝文帝即位后,推行了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商鞅变法是秦国为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排除A项;文景之治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治世,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治世,排除C项。故选D项。
解题关键: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中考对应训练2】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下列历史事件与此评价相契合的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淝水之战 D.张骞通西域
【答案】B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把鲜卑文化与中原文化项结合,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正确;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排除A项;淝水之战使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排除C项;张骞通西域加强了西汉同西域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考点8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
【经典例题】(2022·海南·中考真题)《齐民要术》一书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
A.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 B.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C.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 D.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表明范围广泛,各方面的内容都有,D项正确;其余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解题关键: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科技成就。
【中考对应训练】(2022·广西·中考真题)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项成果所属领域是( )
A.数学 B.历法 C.医学 D.文学
【答案】A
解析: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圆周率是数学领域的,A项正确;其他三项不对,排除BCD项。故选A项。
——学霸错题笔记——
易错点1:不能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易错题】(2022·江苏无锡·九年级期中)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面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发展 B.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易错解答】C
【正确解答】D
【错因分析】没有正确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解题总结】示意图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的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发展是史前时期的原始社会的特征。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征。
【强化训练】某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赤壁之战”“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的更迭”“江南地区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则该单元主题应为(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单元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所学可知,该单元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排除B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易错点2: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理解不准确
【易错题】历史推论离不开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B.王与马共天下——反应了东周初期的政治格局
C.八王之乱——标志着西晋由盛转衰
D.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易错解答】A或C
【正确解答】B
【错因分析】不能正确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解题总结】一方面要准确记忆历史实施,另一方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规律。
【强化训练】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 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B 280年,西晋灭吴 西晋统一了全国
C 291年,八王之乱爆发 直接导致西晋的灭亡
D 383年,淝水之战 使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B项正确;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但加速西南地区开发的是蜀国,排除A项;八王之乱爆发使得西晋由盛而衰,但是直接导致西晋灭亡的是匈奴人攻入西晋都城长安,排除C项;淝水之战中东晋大败前秦,北方黄河流域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状态,排除D项。故选B项。
易错点3:不能正确理解分裂之中所蕴含的统一的趋势
【易错题】按顺序观察下列三幅图,反应了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
图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 图2三国鼎立形势 图3西晋形势
A.分裂割据 B.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C.走向统一 D.战争不断
【易错解答】B
【正确解答】C
【错因分析】三幅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反映出的是逐步走向统一,而不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解题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统一始终是主流,分裂往往意味着民族交融的加强和更大的统一。
【强化训练】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利用示意图的方式可以清晰反映历史的发展变化,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答案】C
解析:依示意图反映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统一趋势不断加强,C项正确;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及魏晋时期政权并立都只是题干示意图中的部分意思,排除ABD项。故选C项。
易错点4:对西晋灭亡的原因理解不准确
【易错题】导致西晋王朝迅速衰落下去的直接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的萧条 B.社会上层的腐败
C.西晋皇族的混战 D.少数民族的反抗
【易错解答】B或D
【正确解答】C
【错因分析】题干问的是直接原因,而社会上层的腐败是根本原因,少数民族的反抗统治腐败引起的。
【解题总结】要分清楚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重要原因的区别。
【强化训练】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定都洛阳 C.“七王之乱” D.五族内迁
【答案】A
解析:西晋亡于最高权力的争夺,八王酣战未休,五胡又揭竿而起,遂演成著名的永嘉之乱,西晋王朝从此覆亡。由此可见,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八王之乱”,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A
易错点5:历史上著名书法家的书法成就混淆
【易错题】(2022·云南昆明·中考真题)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下列书法作品中,最能体现王羲之行书风格的是( )
A B C D
A.《兰亭集序》 B.《张猛龙碑》
C.《颜氏家庙碑》 D.《九成宫醴泉碑铭》
【易错解答】D
【正确解答】A
【错因分析】没有正确记忆不同书法家的生活时代及其主要的成就、主要的书法风格。
【解题总结】要系统归纳总结历史上主要的书法家及其成就,使之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知识小体系,更好地理清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强化训练】(2022·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下图所示的书法,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也称“真书”“正书”。该字体的创始人是( )
A.锺繇 B.胡昭 C.王羲之 D.颜真卿
【答案】A
解析: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A项正确;胡昭擅长隶书,排除B项;王羲之擅长行书,排除C项;颜真卿擅长行书和楷书,排除D项。故选A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