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学霸知识笔记——知识点1 夏商周的更替知识要点:(1)夏、商、西周的更替朝代 建立时间 都城 灭亡时间 开国君主 亡国君主 重要事件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 阳城(今河南登封) 约公元前1600年 禹 桀 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殷(今河南安阳) 公元前1046年 汤 纣 盘庚迁殷、牧野之战西周 公元前1046年 镐(今陕西西安) 公元前771年 周武王 周幽王 分封制、国人暴动、烽火戏诸侯启示 明君兴国,暴君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2)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周王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内容及对象: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封给亲属、功臣等,建立封国,国君即诸侯。诸侯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知识解读:(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这是早期的国家机构。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部一带,发掘的都城遗址是“二里头遗址”。(2)商朝多次迁都,商王盘庚时迁到殷后保持了相对稳定,因此商朝也叫殷朝。(3)西周分封制等级中,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被统治等级有平民和奴隶。(4)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周幽王时,社会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学霸笔记:知识点2 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要点:(1)我国在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铜容器残片,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青铜器的典型代表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还有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2)甲骨文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它是由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的。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上周时代甲骨,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知识解读:(1)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2)内容 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学霸笔记:(1)当时人们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2)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知识点3 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要点:(1)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这是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2)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分封制逐步瓦解,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3)在争霸过程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出现了统一的趋势。知识解读:(1)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及漆器制作都有所发展。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2)一些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 任用管仲为相,首先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此后,晋文公 、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吴王阖闾)和 越国(越王勾践 )也先后北上争霸。(3)在强大的诸侯国不断扩大疆土的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学霸笔记:(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第一次大动荡、大分裂时期,时期有两大特点:“乱”和“变”。“乱”表现为战争;“变”表现为战国时期的变法,秦国的变法给秦国带来了根本性变化。(2)西周分封制的建立开启了古代地方政治管理制度的先河。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表明分封制难以维持下去,如何建立高度集权的中央、地方制度引发未来者深思。(3)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原因: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商鞅具有过人的谋略和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③变法中令出必行,取信于民,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秦孝公)的坚决支持。启示: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要付出沉重代价。③改革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④改革要从本国国情出发。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知识点4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要点:(1)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局面。(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实行变法改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3)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知识解读:(1)战国时兼并战争频繁,出现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等著名战役。(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①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②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③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3)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都江堰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学霸笔记:(1)怎样认识春秋战国时代 ①积极方面:各国为争霸兼并的需要,进行改革,发展经济,推动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同时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使国家趋于统一。②消极方面: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社会混乱。(2)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知识点5 百家争鸣知识要点:(1)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2)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3)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这种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史称“百家争鸣”。知识解读:(1)老子的主要观点:①人们应顺应自然;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成为道家的经典。(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他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3)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①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②儒家:儒家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礼制”。③道家: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④法家: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学霸笔记:(1)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为政以德”;墨家主张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法家主张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2)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学霸解题笔记——考点1 分封制的特点【经典例题】(2022·甘肃金昌·中考真题)《礼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这一“制度”指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答案】B解析:周王根据血缘关系、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功臣授于诸侯,由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并可以进行再分封,从而形成等级制度分封制。因此,题干描述的是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公平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排除A项;郡县制推行于秦朝,排除C项;行省制推行于元朝,排除D项。故选B项。解题关键:掌握分封制的内容。【中考对应训练】(2022·广西河池·中考真题)“武王克商、尤其周公东征以后:周王朝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封邦建围活动。荀子说,周公当政时曾封建71国,其中与周王同姓(姬)者就有53国。”材料中与“封邦建国”相适应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与“封邦建国”相适应的制度是分封制。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C项正确;通过民主推选的办法,将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历史上称为“禅让制”,排除A项;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排除B项;秦朝创立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2 分封制的作用【经典例题】(2022·北京·中考真题)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翼,东控徐准。(见下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答案】C解析:西周初年,周王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C项正确;“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指的是商朝,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的信息,排除AD项。故选C项。解题关键:理解分封制的作用。【中考对应训练】(2022·四川泸州·中考真题)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指出:“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制度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王朝,为了控制东部的广袤土地和众多民众,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C项正确;西周不再实行禅让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世袭制,排除B项;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3 民族意识的形成【经典例题】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答案】C解析:夏、商、周三族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说明三族都认同黄帝族,这反映出当时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C项正确;材料信息涉及夏、商、周三族,无法体现“各族”,排除A项;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体现了宗族观念逐渐强化,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世袭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解题关键:理解中华民族为什么自称是炎黄子孙。【中考对应训练】“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首《中国》激起了无数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认同感。在中国历史上,将国和家融为一体的制度是( )A.科举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分封制【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周天子为了巩固统治,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将国和家融为一体,D项正确;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对地方的管理制度,排除B项;行省制是元朝时期实行的对地方的管理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4 夏朝的建立【经典例题】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关于“禹”“世袭制”“二里头文化遗址”等系列资料,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朝代是( )A.夏朝 B.隋朝 C.北宋 D.元朝【答案】A解析:禹建立了我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标志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而二里头文化遗址现在已经被学界公认为是夏朝晚期的都城遗址,因此研A项正确;隋文帝杨坚创立隋朝,宋太祖赵匡胤创立北宋,元世祖忽必烈创立元朝,都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解题关键:识记夏朝的建立和统治的相关知识。【中考对应训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世纪后期 B.公元前21世纪后期C.公元前20世纪前期 D.公元前21世纪前期【答案】D解析:根据公元纪年法,每100年为一个”世纪”,公元前1年到公元前100年为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2070年应处于公元前21世纪,而公元前年份的数字越大,历史年代就越早,那么它距离我们的时间就越久远因此公元前2070年应属公元前21世纪前期。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考点5 史料的分类及价值【经典例题】(2022·江苏苏州·中考真题)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灭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A.《诗经》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B.《吕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C.清华简(出土的战国楚简) 记载了周幽王进攻申国,申侯联络戌族打败周王,西周灭亡,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D.历史学家的观点 举烽传警乃汉代备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A.A B.B C.C D.D【答案】C解析:清华简(出土的战国楚简)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C项正确;《诗经》、《吕氏春秋》、历史学家的观点带有主观色彩,可信度不是最高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解题关键:理解史料分类的标准和方法,知道不同史料的可信度。【中考对应训练】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提及“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也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发掘出二里头等遗址。这表明研究夏初历史的途径主要是( )A.依据先秦文献 B.借鉴出土的古文字材料C.通过考古发掘 D.采用文献与实物的互补【答案】D解析:依据“先秦文献”“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可知研究夏初历史采用了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即两种史料的互补,D项正确;AB项只是对应文献史料,C项只是对应实物史料,因此表述比较片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考点6 汉字演变的历程【经典例题】(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题)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汉字“中国”的字形有相似之处,其演变是一脉相承的,C项正确;从材料可知,汉字的传承没有发生异变,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繁到简,排除B项;汉字的造字方式有象形、指事、会意等,排除D项。故选C项。解题关键:正确理解汉字的演变规律和历程。【中考对应训练】下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全来源于象形字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答案】D解析: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鱼字形状有相似之处,由此可见“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说明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D项正确;题干中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通折射出汉字发展的脉络,并不是说明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表述也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式,排除B项;汉字的演变是由繁到简,而非由简到繁,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7分封制的瓦解【经典例题】(2022·贵州铜仁·七年级期末)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陈、蔡、虢、卫四国军队讨伐郑国,反而被郑国打得大败,周桓王的手臂也被射伤,从此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以上事件可以说明( )A.西周的礼仪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B.春秋时期分封制度渐趋瓦解C.战国时期大国之间频繁兼并混战D.战国时期有些卿大夫自立为诸侯【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一些诸侯甚至挑战周天子的权威,分封制度已经逐步走向瓦解,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西周的礼仪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反而说明分封制度在走向瓦解,排除A项;公元前707年属于春秋时期,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卿大夫自立为诸侯,而且这一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解题关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逐步瓦解、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的历史时期。【中考对应训练】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朝政腐败百姓反抗 D.周王地位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诸侯国自立为王说明周王的地位下降或者受到挑战,D项正确;楚国是东周的诸侯国,不存在民族矛盾尖锐一说,排除A项;自立为王是要摆脱周王统治,与王位世袭制度消亡无关,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朝政腐败和百姓反抗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8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典例题】(2022·江苏泰州·中考真题)《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型,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答案】A解析: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成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其余三项都是春秋之后的朝代,排除BCD项。故选A项。解题关键: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根本的动力。【中考对应训练】绱葛之战是公元前707年郑国在绡葛大败周王室联军的一次战争。此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B.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C.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 D.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绱葛之战郑国战胜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和使用,B正确;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是社会转型的表现,并非是当时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A错误;春秋时期周天子尚未失去共主地位,C错误;诸侯势力逐渐增强是表现,不是原因,D错误。考点9 传统节日【经典例题】(2022·湖南郴州·中考真题)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悬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在诗词作品中广为出现。苏轼词中“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描绘的传统节日是(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轼词中的“屈子”指的是战国时楚国的屈原,相传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解题关键:知道端午节的来源。【中考对应训练】(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题)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A.屈原 B.贾谊 C.李白 D.胡宏【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这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于是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A项正确;贾谊、 李白和胡宏与材料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考点10商鞅变法的作用【经典例题】《史记》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材料描述了____的影响( )A.商鞅变法 B.秦朝统治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开元盛世【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后,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A项正确;秦朝由于实行暴政引发农民大起义,秦朝短命而亡,排除B项;北魏孝帝改革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元盛世发生在唐朝唐玄宗前期,这都是汉代以后的历史,《史记》不可能记载,排除CD项。故选A项。解题关键:理解商鞅变法的作用。【中考对应训练】通过《分户令》,商鞅把大家庭细分到最小限度,形成了大批的个体小农,不但运作力强,且家庭成员都能“人尽所能”地发挥自己最大的才干。这表明商鞅变法(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秦国国富兵强C.推动秦完成统一 D.重塑了社会结构【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商鞅变法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结构,使得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成为全国社会的组成单位,D项正确;商鞅变法通过设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富兵强或完成统一,而是反映商鞅变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排除BC项。故选D项。考点11 儒家思想【经典例题】(2022·北京·中考真题)春秋后期,某学派首倡“仁爱”,以“爱”释“仁”,开创“仁爱”思想教化的先河。这一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派首倡“仁爱”,以“爱”释“仁”,开创“仁爱”思想教化的先河,B项正确;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主张法治,排除D项。故选B项。解题关键:了解儒家主要的思想主张。【中考对应训练】(2022·福建·中考真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思想主张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知,这种思想主张的学派是儒家,B项正确;道家是思想主张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家的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的思想主张是法治,建立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12 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经典例题】(2022·江西·中考真题)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作用是(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答案】C解析:根据中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C项正确;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推崇西周制度,排除A项;墨家并不是支持兼并战争的,排除B项;“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并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排除D项。故选C项。解题关键:理解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中考对应训练】(2022·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气象,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初奉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唐太宗则依儒家思想践行“民贵君轻”。以上史实说明( )A.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奠定思想基础B.各家学派的思想全都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C.儒家学说成为后世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D.有些学派的政治主张为后世统治者所采用【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的起源莫定思想基础,A项正确;各家学派的思想并没有全都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排除B项;儒家学说成为后世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说法过于绝对,如秦朝焚书坑儒,尊崇的是法家学说,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浅显,不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学霸错题笔记——易错点1:不同朝代或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成果混淆【易错题】(2022·河南·中考真题)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 )A. B.C. D.【易错解答】C【正确解答】B【错因分析】二里头是夏朝遗址,司母戊鼎是商朝的青铜器,二者容易混淆。【解题总结】熟悉不同历史阶段各自的文明成果,特别是要具备认识历史图片的能力。【强化训练】(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题)下列文物与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同属一个朝代的是A. B.C. D.【答案】B解析: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蛋壳黑陶杯是新石器时代时期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放马滩纸是西汉初期文帝、景帝时期的纸;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唐朝时期的文物。与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同属一个朝代文物的是司母戊鼎。故B项正确。易错点2:不能正确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特征【易错题】(2022·辽宁沈阳·二模)2022年央视春晚舞台,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亮相。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迄今为止已出土2000多件完整器物。其中铜尊、铜壘、玉璋、玉琮等众多文物显示蜀地与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紧密联系。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 )A.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B.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D.大面具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易错解答】A【正确解答】C【错因分析】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地区,三星堆地区与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联系不属于中外交流。【解题总结】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只有准确理解了这一点,才会对相关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解答。【强化训练】(2022·湖南衡阳·中考真题)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据此可知,该时期( )A.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精湛 B.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C.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 D.两地农业文明较为发达【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材料反映出三星堆和二里头两个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故C符合题意;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精湛不是从题干材料中得出的结论,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排除B;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成就,排除D。故选C。易错点3:不能正确识读历史地图【易错题】历史地图是历史事件在空间分布上的具体反映,是学生学习历史事件、培养时空观念的重要工具。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西周分封 B.七雄兼并 C.春秋争霸 D.秦灭六国【易错解答】B【正确解答】C【错因分析】把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的特征混淆了。【解题总结】正确认识和理解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阶段不同的时代特征。【强化训练】下列选项,与下边形势图反映的时代相吻合的是(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后母戊鼎C.春秋争霸 D.“推恩令”【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主要国家“秦国、晋国、吴国、楚国及周边的少数民族”可以判断出这是春秋时期的形势图,当时的战争主要是争霸战争,C正确;此时已经进入铁器时代,因此A排除;后母戊鼎出土于商朝,与材料无关,B排除;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D排除。故选C。易错点4:不能正确记忆铁制农具出现的时间【易错题】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制度之上,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的的。我国古代实现农业生产方面开始由粗放向精耕细作这一特点转变始于( )A.刀耕火种时期 B.原始农耕时期C.夏朝建立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易错解答】B【正确解答】D【错因分析】没有准确记忆铁制农具出现的时间。【解题总结】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力提高最主要的标志是铁制农具的出现。【强化训练】(2022·陕西·中考真题)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A.铁农具 B.耧车 C.翻车 D.筒车【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耧车是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排除B项;翻车是三国时发明的灌溉工具,排除C项;筒车是隋唐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易错点5:不能正确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易错题】(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题)2021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早在春秋时期,有位大思想家就主张“有教无类”,追求教育公平,他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易错解答】D【正确解答】B【错因分析】把孔子和孟子二人的思想混淆了。【解题总结】要准确掌握诸子百家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并加以区分。【强化训练】(2022·浙江绍兴·中考真题)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崇尚“自然” C.克己复礼 D.民贵君轻【答案】A解析: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A项正确;崇尚“自然”是道家的观点,排除B项;克己复礼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易错点6:不能正确理解道家思想【易错题】(2022·河南·中考真题)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飘荡,花开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这一思想认识属于(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易错解答】A【正确解答】D【错因分析】把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混淆了。【解题总结】了解道家的主要主张,正确理解道家思想。【强化训练】(2022·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高,我无欲而民自朴”。主张“无为而治”思想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答案】A解析: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A项正确;孔子提倡“仁”“礼”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等,排除C项;韩非主张依法治国等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易错点7:不能正确把握法家思想【易错题】(2022·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下图所示一书中说:“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慈母有败子。”这些观点属于(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易错解答】A或C【正确解答】D【错因分析】把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或墨家思想混淆了。【解题总结】正确区分百家争鸣中各加的主要思想。【强化训练】战国时期,有人提出:“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该思想属于(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答案】B解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大意是:我因此知道威严的气势可以防范暴虐的产生,而宽厚仁德却不可以制止动乱。可知,该思想主张威严、法治,属于法家思想,B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儒家主张仁德,排除ACD项。故选B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