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音视频素材+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音视频素材+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6课 国行公祭,为佑
世界和平
课前导读
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重点)
2.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难点)
3.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素养)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7年12月13日,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本文是作者就此事件写的新闻评论。
二、写作背景
学习目标
新闻评论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作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
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
新闻基本常识
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也就是:
①因时而评,新闻性强;
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
③内容贴近,题材广泛;
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的特点
一、字·词
预习检查
zhōng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初衷( ) 杀戮( ) 篡改( )
抵lài( ) wàng( )图 辱( )没
呓( )语 dùn( )形 míng( )记
zhāng( )显 惨绝人寰( ) 振聋发聩( )
公祭( ) 国殇( ) 颠( )倒
警tì( ) miǎn( )怀 磅bó( )











cuàn






zhāng
huán
kuì

shāng
diān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初衷:最初的心愿。
呓语:梦话。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遁形:隐藏形体。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二、词语及解释
预习检查
听老师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思考:这则评论是针对什么新闻事件而写的?
2.理清写作思路,划分段落层次,并简要概括各层意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赏析
1.思考:这则评论是针对什么新闻事件而写的?
课文赏析
针对在纪念南京大屠杀80周年的公祭日,即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以隆重仪式悼念死难者同胞的的新闻事件而写。
2.理清写作思路,划分段落层次,并简要概括各层意思。
课文赏析
第一层(1):提出观点——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历史,并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第二层(2~5):从正反两面论述全世界人民珍爱和平与正义的事实。
第三层(6):呼吁全世界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并表明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1.分析本课标题有什么作用?
课文赏析
(2)标题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四、细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
点明了写作目的。
1.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赏析
引用宝鼎铭文
作用:
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
2.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赏析
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插叙。
3.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课文赏析
举例论证。
作用:
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课文赏析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4.第三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课文赏析
内容上
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结构上
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5.第四段哪句话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课文赏析
用意: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6.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课文赏析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7.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赏析
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问题探究
1.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句简要分析。
“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企图、丑态百出”等词语
课文赏析
本文用语精当且不乏文采。
既准确地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极端错误的思想,又写出了他们歪曲历史、不能正视现实的种种丑态。
2.读完了这篇评论,结合中国现今在全世界的地位,谈你的阅读感受。
课文赏析
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任人欺凌与宰割的旧中国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人民重新站起来了,中国科技已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的祖国已经腾飞,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青少年应珍惜当下幸福美好的环境,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思维导图
课文赏析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由国家公祭鼎铭文引出国家公祭日
列举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活动
列举日本企图掩盖罪行的行为
列举世界各国对日本的抵制
南京由“恐怖之城”变为“和平之城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六、主旨归纳
本文报道了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这一事件,讲述了全世界的正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历史的否认,态度鲜明地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态度,表明了中国人民将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
课文赏析
七、当堂检测
课文赏析
请给下列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5字)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由国家权力机关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通过的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举的目的非常明显,一是通过高规格的公祭活动,来表达一个国家对在南京大屠杀中不幸通难的30万同胞的沉痛哀悼;二是以此回顾铭记历史,警示后人,增强民族凝聚力;三是回击日本国内有关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荒谬言论,维护历史真相,表达中国人民捍卫和平的坚定决心。
示例:每年12月13日被定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八、阅读拓展。
课文赏析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消及近代,积调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课文赏析
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