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无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无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20 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学习重点:
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成就
难点:十年探索时期的曲折和失误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1956)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1957 年,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①内容: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②意义: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2.失误的表现: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内容 结果
总路线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②加上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大跃进”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 强调“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工业化程度高。
“大跃进”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 强调“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工业化程度高。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目的:克服困难。
(2)内容:从1960 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1962 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
(3)意义
①1962 年下半年到 1965 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②1964 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
(1)全面发动:1966 年。
(2)1967 年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3)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71 年,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的事件发生, 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
(4)结束:1976 年,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3.评价:“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
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4 经验教训(背):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时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2.主要成就
(1)工业国防:从“一五”计划开始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科技国防: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3)农业: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文教卫生: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5)人才培养: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6)精神面貌:形成了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时代精神;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7)外交拓展:
①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
②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 年,中美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3.历史意义(背):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习题巩固
1.我国工业总产值从1957年到1960年增长1.3倍,而农业总产值则下降22.7%;生铁产量增长3.5倍.而轻工业产值比重由55%下降到33.4%,重工业则由45%上升到66.4%。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我国工业比例失调 B.我国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C.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的结果
2.五年一规划,是中国经济安排的一大特色。“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文革”的影响 B.经济建设方针的变动
C.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D.中苏关系的日益恶化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是
A.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4.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
A.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
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5.1971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了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这里的“主动行动”是指
A.电示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并宣布对华新步骤
B.派国安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C.尼克松亲自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接受中国三原则与中国正式建交
6.1956年9月,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正式宣布:“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应当遵循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初步建立 B.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C.进一步完善 D.成为根本政治制度
7.1963年,毛泽东提出了“两步走”战略构想,即“第一步,搞15年,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再用15年,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这则材料可用来说明
A.“一五”计划的理论背景 B.极左思潮泛滥的严重影响
C.社会主义建设的“调整” D.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