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学习重点:1)科举制度2)宰相制度难点:赋税制度知识梳理一、选官制度(一)察举制(汉代)(1) 方式: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2) 标准:品德,才能。(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1) 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3) 标准:家世(4) 影响:①积极:初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消极:后期形成门阀士族政治,“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2、科举制的影响积极:①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有利于社会重学风起的形成;③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消极: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发展。3、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影响内容:①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②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影响:①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彼此制约,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③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4、唐代租庸调制的内容及作用内容:①税征收对象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②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作用: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5、两税法实行的背景、目的、内容、意义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目的:解决财政困难。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意义: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达标检测1.下表是中国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相关资料。据此可知( )科目 初试 二试 三试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 大义十条 答时务 策三道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 策五道A.科举选官加强了中央集权B.明经科的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C.考试取士提高了行政效率D.科举与社会主流思想联系密切2.(改编)中国的选官制度从先秦到隋唐几经变革。下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②“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③“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④“郡置中正,平次人才之高下”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C.③①④② D.③④②①3.东汉中后期,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这些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这反映出( )A.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B.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确立C.人才选拔制度存在弊端D.诸侯王的势力成功削弱4.(改编)易中天评价某制度“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它是一个严密而精致的体系,尽可能地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他最有可能评价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 B.秦朝的郡县制度C.汉朝的中朝制度 D.唐朝的三省六部制5.有人描述唐代三省长官的工作:每天上午三省长官齐集政事堂,根据皇帝的旨意,经过商议,取得一致意见。事毕,于下午各自回本省办理。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集权C.避免了决策失误 D.实现了权力制衡6.钱穆先生这样描述唐代中枢机构的运行机制: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__①__发出。经皇帝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下达__②__加予复核。若它反对此项诏书,可将原诏书批注送还,每一命令,必须由其副署,才能正式生效,然后送__③__执行。①②③对应的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B.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D.门下省、御史台、尚书省7.唐初,政府规定成年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帛或布匹代役,称为“庸”。庸制的实施说明( )A.唐朝的兵源十分充足B.唐朝商品经济发达C.唐初自耕农经济盛行D.唐朝农民负担较轻8.《资治通鉴》记载:“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据此判断,材料中两税法( )A.推行以庸代役B.扩大了收税对象C.以人丁为主征税D.加强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