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第23课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前导读课前导读第二课时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重点)3.了解孟子主张,掌握“富贵不淫”的道理。(难点)一、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字·词预习检查yǎn给加点的字词注音。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淫( ) guànyín听读这篇文言文,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赏析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课文赏析三、文言文重点字词分析及翻译真正,确实难道安静居住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课文赏析翻译: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代词,这,这个怎么能称作,叫做你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课文赏析翻译: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教导、训诲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去,到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课文赏析翻译: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训导,告诫同“汝”,你谨慎丈夫介词,把当作……者,……也:表示判断(标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课文赏析翻译: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动词,居住正确的名词,居所道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课文赏析翻译: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得到,实现志向遵从得志后的成果自己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课文赏析翻译: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动词使动用法,使……迷惑动词使动用法,使……改变动词使动用法,使……屈服主谓之间取独,不译称作课文赏析从本句中找出三个成语,并简要说明它们的含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指在金钱、地位面前不迷惑,能保持正直、贞洁的本色。虽贫穷、低贱,但不改变道德操守或坚定的志向等。也作贫贱不能移。权势、武力不能使之屈服。后指人有骨气,坚贞顽强。讨论课文赏析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课文赏析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讨论其作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课文赏析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孟子采用了什么方法?景春提出的“大丈夫”标准公孙衍、张仪之类的人孟子提出的“大丈夫”观点否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谈不上是“大丈夫”。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进一步说明非“大丈夫”原因真大丈夫课文赏析3.怎样才能成为大丈夫呢?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孟子对大丈夫阐述的精髓是什么?课文赏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5.对比分析孟子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课文赏析妾妇之道表现本质顺从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大丈夫之道表现本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问题探究课文赏析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2.孟子是怎样从正面展开论述本文观点的?课文赏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仁礼义比喻论证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课文赏析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1.重点实词课文赏析四、总结重点字词岂不诚大丈夫哉丈夫之冠也 真正,确实行冠礼2.通假字往之女家 同“汝”,你。课文赏析3.古今异义安居而天下熄 古义:安静,平静。今义:定居。以顺为正者 古义:准则,标准。今义:位置在中间。与民由之 古义:遵循。今义:理由。父命之 古义:教导、训诫。今义:命令。安居而天下熄 古义:太平。今义:熄灭。4.词类活用课文赏析名词用作动词,行加冠之礼。淫:使动用法,使……迷惑。丈夫之冠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移:使动用法,使……改变。屈:使动用法,使……屈服。5.一词多义课文赏析之丈夫之冠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往送之门(动词,到)妾妇之道也(结构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此之谓大丈夫(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戒往送之门,戒之曰(动词,告诫)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6.文言文句式课文赏析判断句妾妇之道也(“也”表判断)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五、思维导图课文赏析引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驳论:丈夫之冠,女子之嫁———妾妇之道论证:仁、义、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六、主旨归纳《富贵不能淫》通过以男子及冠父亲训导和女子出嫁母亲训导设譬,嘲讽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从而说明真正的大丈夫要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课文赏析七、课堂小结孟子关于“大丈夫”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再读课文时,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但在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化中,也隐藏着某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比如妻妄制度,三从四德等,所以我们要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课文赏析八、课后作业课文赏析1.预习第三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阅读拓展。课文赏析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光辉形象,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并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课文赏析结束!(共35张PPT)第23课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前导读课前导读第一课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3.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的写法。4.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一、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二、了解作者学习目标孟子(约前372-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录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学习目标一、字·词预习检查sù给加点的字词注音。米粟( ) 亲戚畔( )之 域( )民 pànyù听读这篇文言文,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课文赏析三、文言文重点字词分析及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天时地利人和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和主观条件。提出观点,总结全文。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课文赏析方圆三里的内城。外城围表修饰表转折,却这翻译: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课文赏析城墙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坚固锋利指粮食充足放弃离开翻译: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课文赏析限制凭,靠使巩固震慑到极点内亲外戚通“叛”,背叛所以有时候,要么凭借课文赏析翻译: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讨论课文赏析1.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哪个?天时 地利 人和3.“三里之城,……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句话的论据是什么?有何作用?课文赏析论据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重要性。课文赏析天时而环攻之地利不如不胜胜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攻城守方4.“城非不高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句话的论据是什么?有何作用?课文赏析论据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课文赏析守城城高池深兵革利粮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败胜人和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课文赏析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5.阅读“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回答下列问题。课文赏析域民、固国、威天下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怎样论述?课文赏析战争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张(结论)施行“仁政”(反面论证)(对比论证)排比论点范围课文赏析找出本句的排比句,并说明其有什么作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从反面推论,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课文赏析“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问题探究课文赏析1.本文以战争为例,你认为孟子是主张打仗吗?2.他写此文的真正意图么?不是课文赏析摆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环而攻之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事例治国道理类 推1.重点实词课文赏析四、总结重点字词城:内城。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寡助之至:至,极点。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顺之:顺,归顺,服从。君子:施行仁政的人。课文赏析2.通假字亲戚畔之 同“叛”,背叛。3.古今异义委而去之 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今义:到……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限制。今义:地域。亲戚畔之 古义: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今义:因婚姻或血统联成的关系。 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4.词类活用课文赏析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 名词用作状语,围。五、思维导图课文赏析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进攻———天时不如地利;防御———地利不如人和类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失道寡助———亲戚畔之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六、主旨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能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 的重要性。课文赏析七、课后作业课文赏析1.熟读并背诵本篇文言文。2.预习第二篇文言文《富贵不能淫》八、阅读拓展。课文赏析孟子的故事孟母三迁课文赏析孟母断机杼课文赏析孟子的母亲仉氏经常督促孟子勤奋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她看见孟子就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孟子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是不分昼夜勤求而得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孟子专心读书,发愤用功,努力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课文赏析孟子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课文赏析结束!(共36张PPT)第23课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前导读课前导读第三课时有一个经典故事道理十分深刻,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洗得好呀!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中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中寻找答案吧。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一、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字·词预习检查shùn给加点的字词注音。舜( ) 孙叔敖( ) 畎亩( )傅说( ) 鬲( ) 奚( )法家拂士( ) áoquǎnyuègéxībì听老师朗读这篇文言文,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课文赏析三、文言文重点字词分析及翻译被任用田间、田地狱官翻译: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用,孙叔敖从海滨被举用,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被选拔市井之中,集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课文赏析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身体饥饿,身受贫困之苦,做事不顺,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所以将要下达给这样的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使……受贫困之苦用来使……扰乱增加,曾,同“增”,增加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文赏析翻译: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抒发在声音里,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常常犯错误通“横”,梗塞,不顺有所作为表现在通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课文赏析翻译: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国内国外守法度的大臣辅佐君王的贤士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课文赏析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这样由于表示并列1.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课文赏析四、细读文章,理解作者情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课文赏析2.请同学们默读“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这一句话,并思考下列问题。①所列举的六个人物有何共同点?②这些事例暗示了什么结论?③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课文赏析前后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畎亩君主版筑鱼盐士海市相辅佐武王相令尹大夫身份低微成就大业经受磨难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才能成就大业的道理课文赏析2.朗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思考下列问题。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需要在哪些方面造就这样的人才?②从这些方面造就人才有什么好处?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得出了什么论证?课文赏析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需要在哪些方面造就这样的人才?思想必先苦其心志生活行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课文赏析②从这些方面造就人才有什么好处?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增长了才干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得出了什么论证?道理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3.请同学们朗读“人恒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论点?课文赏析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个人国家正面论证个人身处逆境而有所作为反面论证国家因安乐而导致灭亡正反对比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问题探究课文赏析1.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造就人才方面经历苦劳饿增长才能担当大任经受挫折困顿的考验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颓然丧志,一蹶不振冲出困境消沉下去课文赏析国家的治理问题拥有贤臣采纳诫谏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关系到国家存亡课文赏析2.再次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篇文章,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两篇文章的论点分别是什么?②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③分别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④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课文赏析两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课文赏析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点在文章开头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这两篇文章都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到治国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课文赏析分别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多用排比句式,这样就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也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课文赏析四、总结重点字词1.重点实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3)管夷吾举于士(狱官)(4)百里奚举于市(集市)(5)征于色(征验、表现)(6)而后喻(了解、明白)(7)入则无法家拂士(指在国内)(8)出则无敌国外患(指在国外) 课文赏析2.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2)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3)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课文赏析3.古今异义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今义:士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的关联词语。 4.词类活用课文赏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5.一词多义课文赏析①发于畎亩②发于声(被任用)(表现)发(从)(给)(在)(由于)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征于色④生于忧患课文赏析①而后作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①行拂乱其所为②法家拂士(表示承接)(表示并列) (违背)(同“弼”,辅佐)拂而五、思维导图课文赏析摆事实:古代六大名人都来自困境讲道理:天降大任→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正面)死于安乐(反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六、主旨归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的例子,说明了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向上,从而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课文赏析七、课堂小结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希望同学们也能明白这个道理。《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课文赏析八、课后作业课文赏析1.背诵本篇文章。2.预习第三篇文言文《愚公移山》。九、阅读拓展。课文赏析百里奚和五张羊皮百里奚少时家境甚贫,颠沛流离到齐国,不被任用;又至周,仍不被任用;后被虞国任用为大夫。公元前655年,虞国被晋国所灭,百里奚和虞君都当了晋国的俘虏,成了奴隶。这时,秦穆公向晋献公求亲,晋献公就把女儿嫁给他,同时把百里奚也作为陪嫁的奴仆之一送往秦国。百里奚不甘心做奴隶,就在半路上逃跑了,可不久又被楚人捉去,成了楚国的奴隶。秦穆公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国君,一直在收罗人才,他听说百里奚是个有才干的人之后,决心把他追回来。他怕用重金去赎会引起楚国对百里奚的重视,就按照当时奴隶的身价,拿了五张羊皮,并谎称:“我们有个奴隶叫百里奚,逃课文赏析到贵国,请让我们将他赎回办罪。”楚成王不知底细,就答应了秦国使者的要求。这时的百里奚已50多岁,秦穆公一连和他交谈三天,对他大加赞赏,封他为大夫,故称“五羖大夫”。后来,百里奚成为秦国一代名相,卒时,“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课文赏析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mp3 富贵不能淫.mp3 第23课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pptx 第23课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x 第23课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