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学习重点:曲折中的进步难点:十六国与北朝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及影响(1) 原因: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②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③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以增强实力。④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⑤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较快发展影响:①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②促进了民族交融;③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1) 内容①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②改籍贯:迁至洛阳的鲜卑贵族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③穿汉服、学汉语: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④改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⑤仿门第: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⑥通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2)内容: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需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2)意义:①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习题巩固1.下图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趋势示意图。以下符合该趋势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明清时期2.东晋时期,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他们特殊的地位和权益,不容皇权侵犯。这一政治局面的出现反映了( )A.专制皇权的微弱 B.北方游牧民族强大C.宦官专权的出现 D.民主政治氛围浓厚3.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进行激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此役之后( )A.东晋重新完成全国统一 B.南方继续维持割据局面C.民族间矛盾再次被激化 D.中原文化得以广泛传播4.孝文帝以身作则,封大臣李冲的女儿为皇后,娶卢、崔、郑、王四大姓的女儿为妃,让自己的几个弟弟都娶汉族地主女儿为妻,并将女儿嫁给汉族大姓人家。这一做法有利于( )A.促进民族融合 B.取缔特权阶层C.加快人口增长 D.推进农业发展5.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6.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林武术讲究内功修炼,奉行“禅武合一”的修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武术。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迅速从马背上下来,依照周代进行射礼、讲武和田猎等活动。这反映出当时( )A.多元文化交汇融合 B.内外兼修的外域习俗盛行C.文武并举宜威天下 D.崇尚周礼的复古逆流出现7.东晋时期,高门士族琅琊王氏掌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该现象反映了( )A.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重要支柱 B.地方出现众多割据政权C.门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 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