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暑假巩固(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暑假巩固(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单选题
1.“时京官每且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当时京官每天入朝,必与妻子诀别的原因是当时(  )
A.厂卫特务横行 B.六部分享政府权力
C.“文字狱”严重 D.军机处地位低下
2.从下图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
A.宋朝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B.元朝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
C.明朝废除丞相不断强化皇权 D.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
3.“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军机处 B.设立三省六部
C.设置通判 D.废除丞相
4.下列农作物是在明朝时引入中国的有(  )
①占城稻 ②玉米 ③甘薯 ④葡萄 ⑤马铃薯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明朝时厂卫特务的活动十分猖撅,上自官府,下至百姓,无孔不入;从城市至乡村都有他们的踪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
A.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B.皇帝爱惜自己的臣子
C.明朝叛乱较多 D.皇帝小心眼,臣民不规矩
6.《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考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颅(xié háng) (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
A.扩大六部权力 B.改革丞相制度
C.扩大地方权力 D.加强君主专制
7.当你看到“及第”“进士”“状元”“连中三元”这些词语时,你会想到以下哪种制度(  )
A.科举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三省六部制
8.青花瓷是瓷器名品,其底色是蒙古人崇尚的白色,青蓝色花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制作花纹的颜料“钴蓝”由波斯商人带来,它的花纹既有汉人推崇的梅兰竹菊、蒙古人喜欢的牡丹、芍药,也有西亚文化的葡萄藤。青花瓷的这些特性表明(  )
A.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B.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前列
C.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
D.中华文明是经久不衰、绵延不断的
9.以下帝王中,通过推翻少数民族对中原的统治,建立新王朝的是(  )
A.李世民 B.赵匡胤 C.忽必烈 D.朱元璋
10.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刺史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判断题
11.唐朝官员下朝回家后的私人活动受到锦衣卫监控。
12.明太祖为了加强君权,废除丞相,丞相掌管的事由三司分管。
三、填空题
13.1368年   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14.明太祖时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设立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15.明朝的建立:   年,   称帝,建立明朝,定都   (今江苏南京),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四、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宋代经济极为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兴旺发达。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了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泉州、广州等地有发达的造船业,同时这些地方也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专门机构加以管理。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随着货币流通的扩大,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产生了。
材料三:明朝的商品经济活跃,出现著名的商帮。商帮的兴盛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他们赚取的巨额利润仅有少量转化为商业资本,其余部分利润流归故里,对桑梓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地区的建筑别具一格,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山西的乔家大院等。
——改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 观察《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的出现源于哪一盛世?
(2) 根据所学分析导致上图中经济发展第一个高峰结束的历史事件,该事件对当时的国家有何影响?
(3) 根据所学,举出宋代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一例。宋朝政府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什么?
(4) 材料中“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的开始和完成分别在哪个时期?
(5) 明朝时期著名的商帮有哪些?根据材料指出商帮繁荣带来的积极影响。
(6)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写出两点)
17.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同学们,你们知道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 题干引文大意为:当时京城的官员每天上早朝前,必定先与妻子诀别,等到晚上若能活着回来,则庆祝自己又多活了一天。说明当时的官员受到了严格的监视,生怕自己言行稍有不慎便招来横祸。据所学知识,明太祖朱元璋时,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负责对官民的监视、逮捕和处罚,由此出现了引文中的现象,故 A 选项正确,排除 BCD 选项。
故答答案为A。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皇权高度膨胀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皇权高度膨胀的表现和影响。
2.【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贵,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设三司分管民政和财政、司法、军务,设锦衣卫监视官民,这些措施都使皇权不断强化,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未涉及文臣地位的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未提及中书省,故B不符合题意;
军机处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点评】 本题以图示为背景依托,考查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考查学生读取图片信息判断分析史实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分析】据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使明朝的君主专制大大加强,D符合题意;
A是清朝雍正年间确立,排除;
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六部制,B错误;
通判是宋朝设立,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丞相制度。难度不大,掌握丞相制度的建立与废除是解答本类试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由此可知,②③⑤符合题意,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5.【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厂卫特务的活动十分猖撅,上自官府,下至百姓,无孔不入;从城市至乡村都有他们的踪影,这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锦衣卫原是明太祖的侍卫亲军,后来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是明朝加强君权的重要特务机构。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专制的表现,也是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最具特色的措施。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专制的表现,也是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最具特色的措施。
6.【答案】D
【解析】【分析】A. 扩大六部权力 ,不符合题意;
B. 改革丞相制度 ,不符合题意;
C. 扩大地方权力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以往丞相的权利分给其他部门,皇帝总领事务,这实质上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时,先看懂题干信息,这是关键,由于这是文言文,需要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之后理解回答。
7.【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及第”“进士”“状元”“连中三元”,可知材料描述的这些称谓都是科举考试中出现,所以A符合题意;
B中央集权制是秦朝开创,此后历代王朝沿用,与题意不符;
C分封制是西周的封建制度,与题意不符;
D三省六部制,隋朝开创,唐朝完善,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这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分析】A: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前列,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青花瓷是瓷器名品,其底色是蒙古人崇尚的白色,青蓝色花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制作花纹的颜料‘钴蓝’由波斯商人带来,它的花纹既有汉人推崇的梅兰竹菊、蒙古人喜欢的牡丹、芍药,也有西亚文化的葡萄藤。”可知,青花瓷的这些特性表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C项符合题意;
D:中华文明是经久不衰、绵延不断的,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史实。
9.【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271年蒙古族建立元朝,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通过推翻少数民族对中原的统治,建立新王朝的是朱元璋,D项正确;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排除A项;
赵匡胤结束了后周的统治,后周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排除B项;
忽必烈是蒙古族,他建立了元朝,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0.【答案】C
【解析】【分析】 依据课本所学,明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在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收敛性,故②正确;清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在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收敛性,故③正确;明清实行海禁政策,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在经济上体现出收敛性,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宋朝重文轻武,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①错误,ABD三项不符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以著名史学家黄仁宇的话语为依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和闭关政策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1.【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设置了锦衣卫,此后,官员下朝回家后的私人活动受到锦衣卫监控,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明太祖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明成祖在位时,又在锦衣卫之外,增设东厂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12.【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君权,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故此题表述错误。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3.【答案】朱元璋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 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故答案为:朱元璋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4.【答案】厂卫
【解析】【分析】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地方上取消了行中书省,设立了“三司”。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后来明成祖又成立同类机构叫东厂,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故答案为:厂卫。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厂卫特务机构设置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5.【答案】1368;朱元璋;应天府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 (今江苏南京),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故答案为:
第1空、1368
第2空、朱元璋
第3空、应天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明朝相关知识的掌握。
16.【答案】(1)开元盛世。
(2)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3)城市中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店铺;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市舶司。交子。
(4)经济重心南移。开始:唐朝中期;完成:南宋。
(5)晋商、徽商;积极影响:商帮赚取大部分利润流归故里,对桑梓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地区的建筑别具一格,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6)影响经济的因素:国家政策、稳定的社会环境、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劳动力(人才)、自然条件等。
【解析】【分析】(1)589-754年出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源于开元盛世,当时的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2)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结束。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商业贸易繁荣,城市中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店铺;经商的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等。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了丰饶的粮仓,南方农业的发展超过北方,反映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5)明朝时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根据材料三中“其余部分利润流归故里,对桑梓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地区的建筑别具一格,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山西的乔家大院等”可知,商帮赚取大部分利润流归故里,对桑梓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地区的建筑别具一格,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6)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一是因为有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为发展经济奠定基础。二是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制定政策鼓励发展经济。三是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四是朝代的建立结束了当时混乱的社会局面,为经济发展营造了稳定和平的环境等。
故答案为:(1)开元盛世。(2)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3)城市中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店铺;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市舶司。交子。(4)经济重心南移。开始:唐朝中期;完成: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开始:唐朝中期;完成:南宋。(5)晋商、徽商;积极影响:商帮赚取大部分利润流归故里,对桑梓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地区的建筑别具一格,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6)影响经济的因素:国家政策、稳定的社会环境、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劳动力(人才)、自然条件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要掌握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17.【答案】设立锦衣卫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为加强君权,巩固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他们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集权搞得强化的标志。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相关史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