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单选题1.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材料可以印证唐朝( )A.民族关系和睦 B.中外交流频繁C.科学技术发达 D.社会风气开放2.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称为( )A.御史大夫 B.遣唐使 C.丞相 D.太尉3.[2022 湖南衡阳模拟]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能反映历史真实的材料。以下可用于研究唐朝外交的一手史料是( )A.《出师表》 B.《诗经》C.《史记》 D.《大唐西域记》4.如图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胡旋舞是唐代盛行的“三大乐舞”之一,深受中原人们的喜爱。它源于中亚,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因舞姿旋转蹬踏而得名。胡旋舞的传入体现了( )A.京剧艺术成熟 B.政治制度健全C.城市经济繁荣 D.中外文化交流5.“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唐朝对下列哪个国家文化的影响( )A.新罗 B.天竺 C.波斯 D.日本6.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能印证这一论述的史事是( )A.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B.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C.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有来往 D.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7.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D.证明唐朝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8.“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这是诗人刘禹锡在《百花行》中描写的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下列诗句反映的情景与《百花行》不符的是( )A.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B.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C.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D.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9.贞观初年,玄奘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整理成了一本记载很多国家和地区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的著作( )A.《步辇图》 B.《大唐西域记》C.《桂苑笔耕》 D.《送子天王图》10.唐朝时期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这一情况反映出唐朝( )A.大运河的开通 B.对外交流频繁C.民族关系和睦 D.经济繁荣二、判断题11.唐朝与日本交流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玄奘。12.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13.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三、填空题14.唐朝中外文化交流(1)唐朝推行 的对外政策。(2)唐朝时,先后派遣使者与唐朝通好的国家有 、 和 (又称阿拉伯帝国)。(3)唐朝时,为传播佛教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有 、 。他们分别远赴 和 。15.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 》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玄奘是唐朝高僧,曾前往天竺求学,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16.唐朝时, 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四、问答题1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识读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力工程和对外交流人物图片,回答问题。(1)图1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力工程修建于那个年代?它起到了什么作用?(2)请分别写出图2、图3人物是谁?分别到达过哪个国家?成就如何?五、材料分析题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钱文忠材料二:轻舟浮渡,六次成功临彼土。愿力无边,招手冯夷看海天。高坛讲律,盖盏禅灯明暗室。杖锡千家,环海都开友谊花。--夏承煮(1)材料一中“伟大僧人”指的是唐朝的哪一历史人物?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和记载他游历经历的珍贵文献分别是什么?(2)材料二诗句赞颂的是唐朝的哪一历史人物?“开友谊花”是指他为中国和哪一国家的友好交流作出了贡献?(3)以上材料中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对今天有何借鉴?(4)以上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材料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回答问题:(1)以上材料与哪位皇帝有关?材料一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又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3)历史上这位皇帝的统治被称为什么?(4)从他的统治思想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流频繁,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外交流,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科学技术,排除C项;社会风气开放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重在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结合选项分析材料,掌握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即可作答。2.【答案】B【解析】【分析】A: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A项不符合题意;B: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B项符合题意;C:丞相掌管行政,C项不符合题意;D:太尉掌管军事,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遣唐使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很容易回答。3.【答案】D【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研究唐朝外交的一手史料”,结合所学分析:A:《出师表》,诸葛亮著,是研究三国鼎立的重要材料,排除A项。B:《诗经》,孔子整理,有助于了解西周与春秋时的社会,排除B项C:《史记》,司马迁著,有助于研究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排除C项。D:《大唐西域记》,玄奖西行见间录,是研究唐朝外交的史料,故选D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大唐西域记》。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大唐西域记》的相关史实。4.【答案】D【解析】【分析】A:清朝时京剧诞生,A项不符合题意;B:题干未体现政治制度健全,B项不符合题意;C:题干未体现城市经济繁荣,C项不符合题意;D:根据题干“它源于中亚,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因舞姿旋转蹬踏而得名。”可知,唐代胡旋舞源于中亚,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5.【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文学、书画等技术知识,对日本影响巨大,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唐朝对日本的影响,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文学、书画等技术知识,对日本影响巨大。6.【答案】C【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唐代的外来文明》”“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反映的是唐朝时期对外交流,据此分析: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体现了大唐与日本的交流,不能体现“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排除A项;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不能体现“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排除B项;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时期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有来往,体现了“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故C项正确;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是元朝时期,不合题干信息,排除D项;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大唐与海外交流交往,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熟悉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7.【答案】C【解析】【分析】 A 、唐代有自己的统一货币,如开元通宝等,排除;B 、中国古代虽然流通金银,但没有自己铸造的金币、银币,用的铸币主要是铜钱,排除;C 、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所以产自大食、波斯萨珊、东罗马的金币、银币流通到中国,正确;D 、图片能证明唐代与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阿拉伯半岛、伊朗等交往密切,但不能证明与日本、新罗的交往,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和唐代对外贸易的繁盛,大食在今阿拉伯半岛等地,波斯萨珊在今伊朗,东罗马以今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为中心。8.【答案】A【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出自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果的《不第后财莉》,与题干诗句反映的唐朝繁盛景象不符,故选项A符合题意;B.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不符合题意;C.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不符合题意;D.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拿它来分析备选项,注意读懂备选项含义,细心分析辨别回答。9.【答案】B【解析】【分析】玄奘是唐代高僧、旅行家、翻译家。贞观元年,他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前后停留19年。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天竺回到长安。贞观二十年,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B项符合题意;《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排除A项;《桂苑笔耕》是朝鲜新罗时期诗人崔致远的代表作,排除C项;《送子天王图》唐朝画家吴道子的名作之一,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唐朝中外交往的史实及其影响。10.【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及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造成了唐代蔬菜品种日益丰富的情况,B项正确;隋代开通了大运河,主要是促进中国南北方经济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唐代民族关系和睦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着重强调中外交流促进了物种交流,而非经济繁荣,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11.【答案】错误【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与日本交流频繁,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来华学习,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代表是玄奘和阿倍仲麻吕。题干表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难度较低,掌握唐朝的对外交流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12.【答案】正确【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者到唐朝学习,被称为“遣唐使”。因此,试题表述正确。故答案为:正确。【点评】本题考查遣唐使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遣唐使的含义即可作答。13.【答案】正确【解析】【分析】唐朝时期注重发展友好的对外关系,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友好往来,所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题干说法正确。【点评】本题以唐朝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为依托,考查鉴真东渡,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14.【答案】(1)开放(2)新罗;日本;大食(3)玄奘;鉴真;天竺;日本【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推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2)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日本派遣唐使节到中国;新罗强盛后,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唐朝时期,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有40多次。(3)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到达天竺学习佛法,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他们为传播佛教文化作出突出贡献。故答案为:(1)开放。(2)新罗;日本;大食。(3)玄奘;鉴真;天竺;日本。【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史实。15.【答案】论语;大唐西域记【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玄奘是唐朝高僧,曾前往天竺求学,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玄奘西游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代玄奘西游天竺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16.【答案】鉴真【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故答案为:鉴真。【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17.【答案】(1)图1:隋朝大运河。作用: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2)图2:鉴真。到达日本。成就: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图3:玄奘。到达天竺。成就: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解析】【分析】 (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大运河修建于隋朝隋炀帝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图3人物分别是鉴真、玄奘。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故答案为:(1)图1:隋朝大坛河。作用: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2)图2:鉴真。到达日本。成就: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图3玄奘。到达天竺。成就: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点评】 本题以三幅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修建以及历史意义、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天竺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18.【答案】(1)玄奘。那烂陀寺。《大唐西域记》。(2)鉴真;日本。(3)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应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多与别国交流与沟通,多学习吸收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等。(4)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僧人西行取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伟大僧人”指的是唐朝的历史人物玄奘。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从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到达印度的那烂陀寺学习,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诗句赞颂的是唐朝的历史人物鉴真。“开友谊花”是指他为中国和日本的友好交流作出了贡献。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3)主观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应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多与别国交流与沟通,多学习吸收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等。(4)玄奘、鉴真等人物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是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故答案为:(1)玄奘。那烂陀寺。《大唐西域记》。(2)鉴真;日本。(3)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应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多与别国交流与沟通,多学习吸收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等。(4)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点评】本题主要从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鉴真不仅把律宗传到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和弟子创建的。19.【答案】(1)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2)开明;开放;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3)贞观之治(4)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自我完善;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爱惜百姓。【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结合历史知识分析“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唐太宗所说的,意为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因此舟指的是皇帝,水指的是百姓。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2)根据材料二“朕独爱之如一”的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分析,体现了唐太宗比较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被称之为“贞观之治”。他的统治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国家的治理,就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自我完善;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爱惜百姓等。【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