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回想一下,刚上高中时你对学校的印象当你刚刚步入现在所在的学校时,你对学校的初次印象是什么样子的?你首先就是看到的应该是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等,接触一些同学和老师,了解这所学校的规模以及它的周围环境。这些都是我们通过我们的感官感知到的感性具体的认识对象。探究问题:(1)这种具体认识是怎么形成的?(2)你现在对你的学校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1、感性具体(1) 含义: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注: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2) 局限性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因此有正确错误之分第一印象主要为感性具体,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不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不一定具有可靠性。1、思维发展的过程是以感性具体为起点的。下列对感性具体的认识正确的是( )A.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深刻把握B.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某种共性的本质的认识C.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的外部形象的整体认识D.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的认识C(1) 含义: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2、思维抽象(2) 目的与内容: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请思考:下列认识是感性具体还是思维抽象?①来到一个新地方的初次印象。②小明是一个中学生。感性具体思维抽象相关链接: 如何理解抽象· 这朵花是红色的。· 苹果是甜的。· 雪是白色的。· 这是一种抽象的认识。· 你的话太抽象。· 他抽象出的抽象,太抽象了。(1)当作动词使用指一种思维活动,指人的思维从事物整体中提取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或者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其共性的活动。例:这个苹果是甜的,将“甜”这种属性从这个苹果的多种属性中提取出来,至于这个苹果的其他属性,如形状、气味、颜色等被思维舍弃了。(2)当作名词使用作为上述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得出的某个概念(如甜的)或判断(如这个苹果是甜的),我们也可称为抽象(3)当作形容词使用例:这是一种抽象的认识。你的话太抽象。案例:小明是一个高中生。是将“高中生”这种属性从小明的多种属性中抽取出来,至于小明的其他属性,如小明在性别、年龄、籍贯、性格等许多方面的属性已经被思维舍弃了,这就是思维抽象中的分离,强调把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分割开。分离任何一种科学认识都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确立特定的研究对象。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提纯简略化① 分离——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3)思维抽象的环节案例:自由落体运动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实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分离提纯简略化② 提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事物的现象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合理的纯粹化,就难以揭示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分离提纯简略化③ 简略化——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述。(即将抽象出的结果,用概念和判断的形式固定下来)例:爱因斯坦总结出的质能方程式: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属于思维抽象的简略化。④ 理想化——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理想化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在自然状态中,思维所抽理想化象的那种事物的理想化状态并不存在,在思维中设想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在流体力学中,“理想液体”既不可压缩又没有黏滞性。在分子物理学中,“理想气体”对分子本身的体积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是忽略不计。(这样的物体只有在思维中才可能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小结:思维抽象的环节及其关系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思维过程上的抽离性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思维表达上的简洁性起始环节关键环节表述结果环节贯穿其中思考:以下分别主要体现思维抽象的哪个环节?(1)人们可以从复杂的人性中抽出道德品性。(2)伽利略只用公式s=1/2gt (s表示物体在真空中的坠落距离,t表示坠落的时间,g表示自由落体加速度)就表达了落体定律。(3)我们在讨论概念的外延关系时,只是单纯地考察不同概念形式上的关系,而并不考虑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之间实际上具有哪些关系。(4)在分子物理学中,“理想气体”对分子本身的体积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是忽略不计。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思考:思维抽象对事物的认识全面吗?提示: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因而是不全面的!思维抽象的局限性!(4)思维抽象的局限性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思考:怎么才能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呢?提示:需要上升到思维具体!试判断下列内容是感性具体还是思维抽象?1、这朵花是红色的。2、绿萝有很好的清除甲醛的功效。3、苹果因为富含维生素、槲皮素、铁、果胶等微量元素,被誉为水果之王。4、这道菜色香味俱全。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6、小猫的身体软软的、皮毛很光滑。感性具体感性具体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抽象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庖丁初学解牛时,只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不知道该从何处下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达到了“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阶段。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庖丁弄清楚了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牛,不是最初的“只见其表不知其里”的牛,而是一头“既知其表又知其里,且知道其表里关系”的牛。→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思考:庖丁对牛的认识分别体现了认识的发展的哪些阶段?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1、思维具体的含义(1)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多样性的统一)(2)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2、思维具体的特征3、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1)环节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2)环节二: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3)环节三:终点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起点桥梁终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作逻辑起点,通过对“商品”的内在矛盾的分析,引出了“货币”的概念,货币出现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转化为资本。在进一步发展中,由资本而产生剩余价值。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必然加剧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促使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的到来。马克思就是经过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性。教材P90【相关链接】: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1)资本论的逻辑起点:商品(2)资本论: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3)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环节,商品——货币——资本等一系列范畴作了深刻的分析,循序渐进,逐步上升,最后形成《资本论》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多样性统一中把握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4、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辩证关系(1)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2)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感性具体能够上升为思维具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认识的终结,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区别 内容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局限性 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环节 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起点、桥梁、结果结果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某种共性的认识 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联系 目的在于把握客观对象的整体及其发展规律。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思维过程的两个阶段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感性具体:含义、局限性思维抽象含义目的和内容环节: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局限性思维具体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含义表现环节上升起点种种矛盾逐一展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1、人们到某地旅游,首先看到的往往是旅游地山水风光、风土人情等,于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这个旅游地的比较整体的印象。人们对旅游地的初次印象的思维形式是( )A.思维抽象 B.感性具体C.思维具体 D.感性认识B2、鲁迅在《故乡》一文中,把“豆腐西施”杨二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比喻为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一思维抽象的环节是( )A.分离 B.提纯 C.简略化 D.理想化B3、“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思维发展阶段意义上看,其中的“热闹”与“门道”分别是指( )A.思维抽象、感性具体B.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或思维具体C.规律、本质D.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4、面对五颜六色的苹果、柑橘、香蕉、菠萝……,我们却说“水果”,甚至说“植物的果实”;看到“水果”一词,我们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苹果、柑橘、香蕉、菠萝……这说明( )A.感性具体要高于思维抽象B.感性具体是思维抽象的前提C.思维抽象是思维具体的指导D.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相互联系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