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教学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首先举例说明常见典型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分析典型物质的变化过程来说明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然后通过实验1-2及其后面的思考与讨论,通过实例初步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及物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知道可以通过物质性质的不同点区分物质。最后通过日常生活中典型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质决定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知道了空气、水等物质的常见性质,物理课上也学习了熔点、沸点、压强、密度等知识,已经具备了学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知识基础。但是对于某性质“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不容易理解透彻,同时,辨析“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物质性质的分析,了解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知道可以从物质变化的视角认识物质的性质。 2.通过对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分析,知道可以从物质用途的视角认识物质的性质。初步建立物质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体会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念。 3.运用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能否支持燃烧等性质进行总结,并初步学习运用物质的不同性质进行物质鉴别。 4.通过对“闻气体时的操作规范性”的学习,知道化学实验存在安全风险,应具备预防化学实验安全事故的意识。教学重点:认识并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分。教学用具:一瓶氧气、一瓶二氧化碳、小木条、酒精灯。教学思路:教学过程(第2课时)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任务一 回顾旧知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请列举出上节课我们做的实验中看到的变化有哪些,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 【设问】 为什么不同物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这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今天我们就开始研究物质的性质。 回忆并举例:水蒸发、石蜡熔化属于物理变化,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属于化学变化。 通过复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引出对性质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体会性质和变化的关系。任务二 分析实例 建立概念 活动1 实验探究酒精的性质 【展示】 酒精灯 【提问】 酒精灯中的燃料是酒精,通过观察你能说出酒精具有哪些性质吗 闻一闻酒精的气味或根据生活经验,你又能知道酒精有哪些性质 【实验】 点燃酒精灯。 【提问】 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出酒精有什么性质 【追问】 在酒精的这些性质中,哪些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哪些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活动2 分析实例 归纳概念 【讲述】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例如,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这一化学变化中体现出大理石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这一性质,属于大理石的化学性质。 【提问】 所以,如何判定物质的性质是不是化学性质 【小结】 表述物质化学性质的词语有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能反应等。 【讲述】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它的物理性质。 【提醒】 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某些性质也会随着改变。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往往要注明条件。例如,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100 ℃,但水的沸点会随大气压强的改变而改变,如大气稀薄的地方,大气压强减小,这时水的沸点会降低。 活动3 辨别“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 【展示】 通过课件展示几组变化和对应的性质表述。 【提问】 通过分析示例,思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之间有什么联系 梳理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归纳总结。 观察并描述:无色(颜色)的液体(状态),有特殊气味(气味)。 观察并描述:可以燃烧。 分析并交流:可燃性是在酒精燃烧这一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等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思考并阅读教材,体会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判定方法。 理解并记忆表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词语。 阅读教材表1-1,了解水、铁、铝、氧气的物理性质。 分组讨论、表达:变化是一个过程,表示正在发生的现象;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多用“易”“能”“可以”“会”等词语表述。变化依赖于性质,性质在变化中体现。 渗透从物质变化的视角认识物质的性质。 通过对具体物质性质的分析,了解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区分两种性质的不同。 从学生熟悉的示例出发,通过对比让学生快速理解并区分开变化和性质。活动4 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1-2,并讲解闻气体气味时的正确操作。 【组织学生讨论】 (1)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的依据是什么 说明二氧化碳一般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的依据是什么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3)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 【提问】 按照什么思维路径区分两种物质 【过渡】 研究物质的性质除了可以区分物质,还有什么作用 活动5 联系实际,感受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展示】 常见物质用途的图片: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乙醇(俗称酒精)可用作燃料,氧气可用作助燃剂。 【提问】 这些物质的用途是由它们的哪些性质决定的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小结】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物质的用途也能反映物质的性质。对物质性质以及探究方法的学习一定会使你对身边的物质世界有更新的认识。 活动6 课堂练习 学以致用 出示习题,布置任务。 观察并在学案上记录实验现象。 分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展示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述。 通过引导建构区分物质的思维模型。 思考并交流。 练习后交流答案。 让学生知道化学实验存在安全风险,应有预防化学实验安全事故的意识。 让学生初步感受研究物质性质的途径:实验、查阅资料或分析生活事实。 让学生初步感受利用物质的性质的不同点可以区分物质的思想方法。 让学生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将学到的经验应用到未知事物的探索,为学生的创造力提供空间。 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任务三 归纳总结 建构模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你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并用思维导图简单地呈现出来。 整理、展示。 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反思:1.学生是否体会到从物质的变化视角和用途视角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教学中是否渗透了利用物质的性质鉴别物质的思想 3.教学中是否就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进行了辨析 学生是否理解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