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1.2.3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1.2.3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3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分析: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初中化学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教材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燃烧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感官去看、闻、听、摸,使学生对化学变化及其现象进行系统、全面和仔细的观察,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进行设计简单实验的尝试。旨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化学的学科特点,即观察的重点放在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讨论和解释,对化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学生已经掌握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了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在生物学科学习中,初步具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能够设计简单实验探究问题。九年级学生对化学中千变万化的反应充满新鲜感、好奇心和兴趣,求知欲望旺盛,思维活跃,但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不多,利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逐步加强,对化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不熟悉,有待逐步学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1.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并规范表达和书写实验报告。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运用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推理并得出结论。 3.通过探究实验任务提高学生分工协作、沟通交流、合作等问题解决的能力。 4.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比较蜡烛燃烧时各层火焰温度的高低,促进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养成。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蜡烛、烧杯、澄清石灰水、火柴。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第3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一 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引言】 我们常以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母亲,形容母亲无私奉献的精神。“蜡炬”指的就是我们很熟悉的蜡烛(展示一根蜡烛),你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过仔细的研究吗 今天我们就从化学的视角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在实验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倾听,感受母爱的无私,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对蜡烛的观察及思考上。 通过古诗词引出生活中熟悉的物质——蜡烛,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化学从生活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二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活动1 观察及进行探究实验方法导引 【讲述】 (1)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可以按照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依次进行,这样可以使观察更有序和全面。观察之后,通常要用科学语言把实验现象描述出来,描述不仅是记录实验现象的必然途径,同时也是我们进行思维加工的重要方式。观察还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比如探测火焰的温度,检验生成的物质。 (2)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 活动2 点燃前——探究石蜡的物理性质 【布置任务】 点燃蜡烛前,用除味觉以外的所有感觉器官来探究石蜡的性质,并提示可借助水来探究石蜡的溶解性和密度。 【提问】 你在实验中用到了哪些方法 获得了石蜡的哪些性质 你是怎样进行分析推论的 这些性质是石蜡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活动3 点燃蜡烛——探究石蜡发生的变化 【布置任务】 点燃蜡烛,仔细观察燃着的蜡烛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分几层,哪层最亮,哪层最暗。 活动4 比较蜡烛燃烧时各层火焰温度的高低 【讲述】 蜡烛的三层火焰由外至内依次叫作外焰、内焰、焰心。 【提问】 蜡烛燃烧时火焰的明暗程度不同,温度是否相同 如何设计实验比较各层火焰温度的高低 【过渡】 蜡烛火焰各层温度具体是多少 我们如何测定呢 可以用数字化仪器——高温传感器测定,用精准的数据说话。 倾听、思考、记录。 小组合作探究,规范操作并按顺序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在学案上记录。 分组讨论、交流,陈述实验中的探究方法及获得的石蜡的性质。 点燃蜡烛并按照老师的引导,对现象进行有序的观察和规范的描述。分析所发生的变化。然后小组代表交流。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代表呈现,生生互评。团队合作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有利于克服学生观察和记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实验中的零乱现象。 强调不用味觉进行探究,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简单的探究,让学生了解观察、实验以及对事实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解释等认识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蜡烛燃烧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 视频展示测定的过程及数据。 数据信息    部位 温度/℃  焰心内焰外焰次数16467567172644.3753.1715.83643.3750.9712.6平均温度/℃644.5753.3715.1
【解释】 因为外焰与空气接触,热量散失,导致测定结果中内焰温度高于外焰。给火焰加网罩后再次测定,结果是外焰温度是738℃,内焰温度是731℃,与实验得出的结论吻合。 活动5 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提问】 刚才我们说蜡烛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那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新物质 【提供资料】 ①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含氢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水;③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石蜡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提问】 那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蜡烛燃烧是否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呢 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仪器和试剂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引导】 若燃烧生成了水,则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存在。 【指导】 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并指导操作。 【讲述】 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活动6 熄灭蜡烛——探究白烟的成分 【提问】 (1)熄灭蜡烛,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白烟,又观察到什么现象 (3)白烟会不会是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呢 理由是什么 【小结】 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分析数据信息,初步得出结论:焰心温度最低,内焰的温度比外焰高。 依据资料作出猜想:可能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分享方案,相互评价。团队合作实验,亲身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 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获取证据,分析证据得出结论。 熄灭蜡烛,观察并描述现象。 规范操作,观察现象。 思考、讨论、回答: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燃烧,故白烟不是二者。 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对比探究模型,发展学生动手实践、分析实验现象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从多角度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削弱定势思维的影响,促进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养成。 通过对蜡烛燃烧产物探究的实验活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中认识到,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标、依据探究目标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及形成结论等对于科学探究的意义,体会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 增强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提升学生的证据意识。
任务三 课堂小结 归纳提升 【提问】 (1)上述探究活动中,涉及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哪些 体现出的石蜡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又有哪些 (2)体现出的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是什么 思考并交流。 让学生学习归纳和总结方法。
  教学反思:
1.设定的教学目标有没有基本达成
2.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是否恰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