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三单元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本课通过三个子目(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讲述了全球航路开辟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学习者分析 对于“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这一主题,初高中教学内容有差异:初中教学对应的内容是“早期殖民掠夺”,围绕早期殖民的国家、殖民方式、殖民争夺展开,对其影响有些简略化评价。它的主题立意在于“殖民掠夺”。而高中教学的主题立意在于“全球联系”。初高中教学目标也有差异:初中阶段侧重于陈述事件,把握基本的时空方位,以及对殖民国家和殖民地的影响进行区分。而高中阶段侧重于解释历史概念,运用辩证唯物史观解决问题,培养国际视野。对于具有一定初中知识储备的学生,需要转变思维角度,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确定 唯物史观:通过辩证分析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的影响,新航路开辟以及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时空观念:通过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先后的梳理,以及对世界格局的演变分析,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文献、历史图片、历史实物等实证材料,分析新航路开辟以及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以及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影响。 历史解释: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加深对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中国。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发展意识、社会历史责任意识。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多方面影响。 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导致世界整体格局发生变化并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学习评价设计 通过具有延伸思考性及开放性的作业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马克思在1857——1858年撰写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 14、15世纪生产方式和知识技术的进步,冒险精神和逐利贪欲的勃发都在推动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也开始连成一个整体,那么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怎样的全球性流动和世界格局的变动?那么今天让我们以“流动与变动”为主题来探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学生通过地图观察新航路开辟以后,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从而引入本课主题。设计意图 通过两幅地图将第三单元第一课与本课建立联系,起到承上的作用,同时引入主题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讲授新课】 流动篇——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一)人来人往——人口的流动 1500年以后的时代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时代,在1500年以后的那几个世纪中,西方探险家和商人首次把全世界所有的居民联系在一起。这些行为注定要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而且直至今天我们仍需面对这些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这说明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往越来越密切,推动了世界人口的流动,下面我们学习第一章流动篇第一部分人口的流动。结合材料了解新航路开辟以后第一个影响。明确第一部分的学习内容。教师活动 问题思考1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概括这一时期人口是如何流动的?有何影响? 史料一 到1650年,中美洲阿兹特克和玛雅文明的人口从原来的大约2500万减少到150万。安第斯山的印加文明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人口从原来的大约900万减少到60万。 ——(美)艾尔弗雷德 《哥伦布大交换》 史料二 15世纪中至19世纪末,西方殖民国家为了向美洲殖民地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从非洲掳走大批黑人,非洲丧失劳动力达1亿人以上。美洲3/4的黑人奴隶是英国贩运去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三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二)你来我往——物种的流动 问题思考1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概括这一时期物种是如何流动的?有何特点?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其中“结果呈现双面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消极:原住民死亡+原有的社会解体 欧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 学生活动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阐述人口流动的方向及趋势,并能准确阐述其带来的影响。 结合材料归纳出物种流动的特点,并能够结合教材分析其两面性所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地图、阅读史料,分析图片及史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其影响。 引导学生学会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总结归纳。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认识物种流动现象的两面性,辩证的看待历史现象所带来的影响。 合作探究1教师活动 (三)西来东往——商品的流动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地图上画出商品流动的路线,并进行简单的阐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并用该图示表示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结合教材在地图上画出商品流动的路线,并能够进行简单阐述。 引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结合教材动手画出贸易路线,将文字转化为图示,并能够简单阐述商品的流动,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 用更加清晰有逻辑性的图示进行总结,更加直观表现商品的流动,再次巩固。问题思考教师活动 问题思考1:在太平洋贸易(丝银贸易)中,大量白银流入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一 中国经济史学家、明清史学家梁方仲认为正因为国外白银的大量流入,“我们亦可以知道一条鞭法得以用银普遍的缴纳的缘故”,这就是说白银的流入满足了财政白银化的需要。除此之外,白银的流入还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因为农民缴税不能缴实物,而要到市场上把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卖掉,换成银子;同时,农民要卖掉的东西必须有人愿意买才行,这就涉及到比较优势和分工的细化,家庭优势、地区优势、产业优势等使得传统体制内的市场得以大大拓展。 归纳: (1) 进一步刺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 (2)推动了新兴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3)促进农产商品化,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促进手工业分工,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 (4)有利于政府赋税改革(一条鞭法)。 (5)中国的丝绸、瓷器远销欧洲,中国在当时全球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6)西学东渐。 第二章 变动篇——世界格局的演变 谁主沉浮——各洲地位变动 ①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8世纪,殖民地遍布全球,成为日不落帝国。②殖民方式:海盗掠夺、商业战争、黑奴贸易、对殖民地掠夺①17C,荷兰崛起。荷兰的造船业非常发达,商船总吨数居当时世界首位,占欧洲的四分之三。②殖民方式:抢占殖民地;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西印度公司;发展银行信贷业;商业战争。 材料一:所谓的商业革命,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英国所取代。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据统计,从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注册白银和200吨注册黄金,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16世纪时,西班牙称霸欧洲,盛极一世。大量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这次物价上涨涉及了工业和农业的各种商品,上涨幅度前所未有,在时间上持续了一个世纪,所以在经济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 合作探究1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对殖民国家、被殖民国家、世界) 对被殖民国家: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对殖民国家:给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 ①引发商业革命: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②引发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③资本主义发展: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世界: 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世界市场,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二)改天换地——世界格局变动 材料:这种新的世界性经济关系的意义何在呢?首先,第一次国际分工已大规模地完成。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而西欧则指挥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 。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①以西欧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开始逐步形成,并且逐渐形成大规模的国际分工。 ②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差距,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促进了整体世界出现;学生活动 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材料内容二人小组进行讨论思考。 跟随老师的思路设计,回顾早起殖民国家发展历程。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及图片思考欧洲商业革命有什么特点?欧洲的商业领域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 请同学们观察价格革命有哪些表现?给欧洲带来了哪些影响? 请同学们结合这部分学习内容讨论分析并回答问题 请大家结合图示以及文字材料思考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回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以早期殖民国家殖民地示意图回顾新航路开辟以后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引入第二章变动篇的主题。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图片及文字材料总结归纳关键的历史信息及历史影响。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会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示并找出其中所反映的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师活动 第三章 联动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新航路的开辟后,人口的流动、物种的流动、商品的流动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动,中国从来都不是置身事外的。面对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面对挑战和机遇,我们也有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世界共同发展。下面请大家观看视频,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方案。 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并认识世界的密切联系与共同发展是必然趋势。 通过结构图简要总结本课知识点。将中国与世界相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史不是孤立的,我们国家也时刻处在世界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但我们有与世界相处的中国方案即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板书设计 第7课 流动与变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流动篇 人来人往——人口流动 你来我往——物种流动 西来东往——商品流动 变动篇 谁主沉浮——各洲地位变动 改天换地——世界格局变动 联动篇——话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板书设计了解本课知识点结构。通过板书设计巩固本课的知识点。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延伸与思考...... 14—17世纪,被历史学家称为“发现的时代”,即“人被发现”和“世界被发现”,其中 “世界被发现”主要就是指新航路的开辟,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残酷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剧了广大殖民地地区人民的苦难,也不断拉大东西方之间的差距,但是新航路开辟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定的,全球化的序幕从此拉开,人类文明进程也在不断的进步。 思考:有人说:14-17世纪既是“发现世界”的时代,也是“人性迷失”的时代。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依据是什么? 课后思考讨论并形成纸质作业。以开放性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学会用史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运用视频资源及多媒体设备教学反思与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