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雷雨》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雷雨》,理解课文内容。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想象,学会描述自然现象。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造句。(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雷雨的壮观,培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兴趣。2. 通过课文学习,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变化的敏感度。二、教学重点(一)课文内容的理解1.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变化。(二)生字新词的掌握1. 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组词和造句。三、教学难点(一)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1. 雷雨变化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及其意义。(二)生字新词的正确运用1. 学生能够在实际语境中正确使用新学的生字新词。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1)提问互动: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见过雷雨吗?雷雨来临时,你们都有什么感觉?”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2)展示图片:展示雷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雷雨的变化,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2. 引入新知(1)课文导入: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绘雷雨的课文,题目是《雷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2)背景介绍:简单介绍雷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伴随着强风、闪电和雷声,有时还会带来彩虹。3. 课文朗读(1)示范朗读:老师首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跟读:学生跟随老师的示范,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4. 初步感知(1)内容概述:老师简要概述课文内容,指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变化。(2)提问引导:提问学生:“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到哪些描写雷雨的词语?”让学生尝试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语。(二)新课呈现1. 课文朗读与生字词发音指导(1)我会带领学生齐声朗读课文《雷雨》,在朗读过程中,我会特别指出文中的生字词,如“yā压”、“chán蝉”、“chuí垂”等,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发音。(2)接着,我会逐个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每个字词的含义,并鼓励他们尝试用这些字词造句,以加深记忆。(3)我会邀请几位学生单独朗读课文中的特定段落,以检验他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并给予即时的反馈和鼓励。2. 课文内容分析与景象描绘(1)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朗读印象后,我会引导他们逐段分析课文内容,特别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变化。(2)例如,在讲解“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时,我会让学生想象乌云密布的天空,感受那种压抑的气氛,并讨论这种景象给人的心理感受。(3)在分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时,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雷雨的视频或图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雷雨的壮观场面,并引导他们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这一过程。3. 雷雨现象的科学解释与情感体验(1)结合课文内容,我会简要介绍雷雨的科学原理,让学生了解雷雨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对自然界的影响。(2)我会引导学生思考雷雨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如“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让学生体会到雷雨过后自然界的生机勃勃。(3)此外,我会组织一个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在雷雨中的真实感受和经历,以此增强学生对课文情感的共鸣,同时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字词学习1. 课文生字词展示与释义(1)展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如“压yā”、“蝉chán”、“垂chuí”、“户hù”、“扑pū”、“雷léi”等,并逐一解释其意义。(2)例如,“压”字,可以解释为“从上面施加力量”,并展示其在课文中的用法,如“黑沉沉地压下来”。(3)引导学生观察“压”字的构造,指出其由“土”和“厌”组成,帮助学生记忆字形。2. 生字词组词与应用(1)根据课文中的生字,引导学生进行组词练习,如“压”字可以组成“气压”、“黑压压”等。(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用新学的词语造句,例如:“今天气压很低,可能会下雨。”(3)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组的词和造的句子,增加课堂互动性。3. 课文原句分析与运用(1)挑选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进行详细分析。(2)解释句子中的重点词汇,如“乌云”表示浓厚的云层,通常预示着雨天的到来。(3)让学生模仿此句式,描述其他自然现象,如“满天的晚霞,红彤彤地铺展开来”。4. 互动式造句与情境模拟(1)设计一个雷雨天气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2)引导学生用课文中学到的生字词,描述自己在雷雨中的所见所感。(3)例如,学生可以说:“我看见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到安全的地方去了。”(4)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新学的词汇,加深记忆。(四)课文内容深入理解1. 课文情境再现(1)播放雷雨声效,让学生闭眼感受雷雨的氛围。(2)引导学生描述听到的雷雨声,想象自己处在雷雨之中。(3)教师展示雷雨图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描述图片中的景象。2. 生字词具体讲解(1)“压”字讲解:展示“压”字的演变过程,解释其意义,并举例造句。(2)“蝉”字讲解:介绍蝉的生活习性,让学生理解“噤若寒蝉”等成语。(3)“垂”字讲解:通过动作演示,让学生理解“垂”字的本义和引申义。3. 课文段落分析(1)雷雨前段落:分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等句子,让学生感受紧张气氛。(2)雷雨中段落:讨论“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等句子,引导学生体会雷雨的壮观。(3)雷雨后段落:让学生描述“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等句子,感受雨后的清新。4. 学生互动讨论(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雷雨对自然界的影响。(2)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如蜘蛛、蝉等,表达雷雨时的感受。(3)分享交流: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5. 写作训练与创意表达(1)观察日记:指导学生如何写观察日记,记录雷雨前后的变化。(2)创意写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关于雷雨的短故事。(3)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日记或短故事,教师进行点评。(五)课堂互动1. 课文内容回顾与讨论(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雷雨》这篇课文,谁能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分别是什么样的景象呢?(2)讨论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在雷雨前,我们看到乌云密布,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也不叫了。雷雨中,大风、闪电和雷声交织在一起,雨越下越大。雷雨后,天亮了,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太阳出来了,彩虹挂在天空。这些变化,你们有什么感受呢?2. 生字新词应用与造句练习(1)展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比如'压'字,课文中出现了'黑沉沉地压下来',谁能用'压'字组词或造句呢?(2)学生互动造句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用'压'字造一个句子,可以是描述天气的,也可以是描述其他情景的。(3)教师点评与补充很好,这位同学用'压'字造了一个关于天气的句子。还有没有同学想到其他用法呢?比如'压轴',通常用来形容什么?(4)课文句子分析我们来看课文中的这个句子:'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危急关头,将军仍然气定神闲,调兵遣将。' 这个句子中的'压'字用得非常形象,谁能说说这里的'压'字是什么意思?(5)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这里的'压'字用来形容形势的紧迫和严峻。通过这个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将军在危急时刻的镇定和勇敢。同学们,你们还能从课文中找到其他类似的生动用词吗?(六)课堂小结1. 课文内容回顾(1)雷雨前景象:首先,我们回顾课文中描述的雷雨前的情景。“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这句话中的“压”字,我们学习了它的读音是yā,可以组成词语“气压”、“黑压压”。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乌云密布的天空,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2)雷雨中景象:接着是雷雨中的情景,“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这里我们学习了“闪电”shǎndiàn和“雷声”léishēng,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闪电划破天际,雷声轰鸣,是怎样的一种壮观场面?(3)雷雨后景象:最后是雷雨过后的景象,“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这里我们学习了“彩虹”cǎihóng,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多么美丽的画面。2. 生字新词运用(1)生字运用:本课我们学习了许多生字,如“压”、“蝉”、“垂”等,这些字不仅要求同学们能正确书写,还要能够在实际语境中正确使用。例如,“压”字,我们可以用“黑云压城城欲摧”来描述一种紧张的氛围。(2)新词运用:新词如“乌云”、“闪电”、“彩虹”等,同学们要学会在生活中找到这些词汇的应用场景。比如,看到天空中聚集的乌云,就可以想到我们今天学习的“乌云”。(3)造句练习:通过课文中的造句练习,同学们要学会如何将生字新词运用到句子中。比如,“蝉”字,我们可以用“窗前树上的蝉,还是毫无顾忌地嘶叫着”来描述夏天的场景。3. 观察与写作指导(1)观察指导:通过学习《雷雨》,同学们要学会观察自然现象。比如,雷雨来临时,要注意观察天空颜色的变化,听雷声的强弱,看雨滴的大小。(2)写作指导:鼓励同学们将观察到的雷雨现象写成日记或者小短文。在写作时,要注意使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生字新词,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3)情感体验:雷雨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还能带给我们很多情感体验。比如,雷雨过后的清新空气,彩虹的美丽,都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学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尝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七)作业布置1. 完成课文中的生字词抄写和造句练习。2. 观察一次雷雨,写一篇观察日记。五、板书设计课文标题:《雷雨》生字新词:yā压、chán蝉、chuí垂、hù户、pū扑、léi雷等。课文内容: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变化。六、教学反思(一)教学方法的多样性1. 反思讲授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二)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1. 思考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PPT的使用效果。(三)教学效果的评估1. 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