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2. 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能够背诵全文。(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想象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阅读方法,掌握古诗文的诵读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2.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2. 诗句的理解和诗意的感悟。(二)教学难点1. 对古诗文节奏鲜明和音韵和谐的体会。2. 诗歌中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主题(1)展示天门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山的形态和江水的流动,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图片的第一印象。(2)简短介绍天门山的地理位置,指出它位于安徽省当涂县,由东梁山与西梁山夹江而立,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3)通过提问的方式,如“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们能猜到诗中描述的是哪座山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感。2. 背景介绍,铺垫学习(1)向学生介绍李白,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而闻名。(2)讲解天门山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这座山不仅是自然景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3)通过讲述李白创作《望天门山》时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诗歌背景的认识,为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基础。(4)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他们是诗人,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色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二)新课呈现1. 课文朗读与模仿老师首先清晰而富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以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朗读结束后,邀请几名学生尝试模仿老师的朗读,通过模仿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2. 逐句解析与讨论老师带领学生逐句学习课文,对每一句进行详细解析:(1)"tiān天mén门zhōng中duàn断chǔ楚jiāng江kāi开" —— 首先解释“天门”指的是天门山,位于长江两岸,形似门户。“中断”和“楚江开”形象地描述了江水冲断山门,展现出江水的浩荡和山的险峻。(2)"liǎng两àn岸qīng青shān山xiāng相duì对chū出" —— 讨论“两岸青山”如何形成一幅动态的画面,让学生想象自己正乘船顺流而下,青山似乎迎面而来。(3)"gū孤fān帆yī一piàn片rì日biān边lái来" —— 引导学生思考“孤帆”和“日边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孤独感和对远方的向往。在解析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3. 文化背景与情感体验老师简要介绍天门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意义。随后,通过创设情境,比如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江边,望着天门山和江水,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更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诗歌的意境。(三)课文学习1. 课文朗读与正音(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每个字的发音,特别是生字和多音字。(2)接着,学生自主练习朗读,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错误。(3)进行小组朗读比赛,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给予点评。2. 诗意理解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望天门山》的诗意,从“tiān天mén门zhōng中duàn断chǔ楚jiāng江kāi开”开始,让学生描述自己对天门山景象的想象。(2)接着,教师结合天门山的地理特点,帮助学生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象,让学生体会长江水的浩荡和天门山的险峻。(3)然后,通过“liǎng两àn岸qīng青shān山xiāng相duì对chū出”的描述,让学生感受两岸青山的动态美。(4)通过“gū孤fān帆yī一piàn片rì日biān边lái来”的描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行船时的感受和孤帆在太阳映照下的意境。3. 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1)教师介绍古诗中的常见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2)结合《望天门山》中的诗句,让学生找出并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中断”一词,形象地表现了江水的浩荡。(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并尝试用这些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诗句。4. 情感体验与课堂互动(1)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李白,乘坐小船顺流而下,感受两岸青山迎面而来的景象。(2)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模拟李白的情感,用现代语言表达对天门山的赞美。(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4)通过互动游戏,如“古诗接龙”或“诗意绘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四)课堂互动1. 想象旅行体验(1)导入情境:老师首先展示天门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山的形态和江水的流动。(2)角色扮演:学生分小组每组扮演一位旅行者,想象自己正乘船经过天门山,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感。(3)互动讨论: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旅行体验,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2. 诗歌意境再现(1)意境描绘: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想象长江水冲击天门山的壮观场面。(2)情感体验:学生尝试将个人情感融入诗句,体会诗人面对自然景观时的豪迈情感。(3)创意绘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画笔描绘自己心中的天门山景象,之后进行展示并解释创作思路。3. 古诗文诵读技巧(1)诵读示范:老师首先示范正确的古诗文诵读方法,强调节奏和韵律的重要性。(2)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诵读,每组选择一名成员进行展示,老师给予即时反馈和指导。(3)节奏竞赛:组织一个小型的诵读竞赛,评选出诵读最有节奏感和表现力的小组。4. 诗句意义探究(1)关键词解析:老师点出“中断”、“碧水”、“青山”、“孤帆”等关键词,引导学生讨论这些词语在诗中的意义。(2)意义挖掘: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老师适时提供历史背景和诗人情感的补充说明。(3)情感共鸣: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尤其是对“孤帆一片日边来”所蕴含的深远意境的体会。(五)课堂小结1. 课文内容回顾与情感体验(1)回顾课文《望天门山》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概括诗中描绘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例如,可以提问:“诗中描述了哪些自然景观?诗人通过这些景观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李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乐观豪迈的情感。例如:“诗中的‘天门中断楚江开’和‘孤帆一片日边来’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古诗文诵读技巧与学习方法(1)强调古诗文诵读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如何把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可以示范诵读,并让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2)教授学生如何通过注释和参考资料来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提高学生分析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例如,解释“断”、“碧”、“青”等词在诗中的具体含义和作用。(3)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如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记忆,通过想象诗中场景来理解诗意,以及通过小组讨论来交流不同的理解和感受。(4)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如让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句,或者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小诗,以此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六)布置作业1. 背诵《望天门山》。2. 收集关于天门山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四、板书设计《望天门山》李白课文关键词:天门山、楚江、青山、孤帆五、教学反思(一)教学效果1. 学生是否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二)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2. 加强对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