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玲玲的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习课文《玲玲的画》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朗读课文。2.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主旨。(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课文中玲玲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2. 理解并学习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将困难转化为机会的思维。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中生字新词的学习和理解。2. 课文主旨的把握和情感的体验。(二)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2. 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三、教学准备1. 课文《玲玲的画》的多媒体课件。2. 相关的生字卡片和词汇表。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展示画作通过展示玲玲的画作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问学生:“你们看这幅画,它是不是很漂亮?如果你们的画不小心弄脏了,你们会怎么做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做好铺垫。2. 背景介绍,激发思考接着,简单介绍课文的背景:“《玲玲的画》是一篇关于一个小女孩和她画作的故事。她为了参加比赛精心准备了一幅画,但不幸的是,在提交作品的前一晚,她的画被弄脏了。”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3. 课文主题,引导讨论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觉得玲玲会放弃吗?她的父亲会怎么帮助她?”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和创造性思维,为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基础。4. 引入新词,铺垫学习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兴趣之后,引入课文中的新词:“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我的画弄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等句子,让学生跟读,为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做好铺垫。(二)新课呈现1. 课文导入与情境创设通过展示玲玲画作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老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玲玲画画时的情景,如:“看,这就是玲玲的画,她画的是不是非常生动?她明天就要带着这幅画去参加比赛了。”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2. 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首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然后邀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如玲玲、爸爸等角色。在朗读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角色的情感变化,如玲玲的失落和爸爸的鼓励。通过分角色朗读,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角色情感。3. 逐句讲解生字新词在讲解课文时,老师要逐句指出生字新词,并解释它们的意思。例如,在讲解“弄脏”一词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描述自己弄脏东西时的心情。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搭配和使用场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些词汇。4. 课文内容理解与讨论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理解后,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玲玲的画为什么弄脏了?她是怎么解决问题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通过讨论,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主旨。5.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结合课文内容,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练习,如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的作品出现了问题,会如何去解决。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还能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将困难转化为机会。6. 课文情感体验与表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让学生谈谈自己遇到困难时的心情和解决办法,以及从玲玲的故事中学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情感和深意。7.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三)课文学习1. 课文内容梳理(1)课文概览:首先,向学生介绍《玲玲的画》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玲玲在准备画作参赛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她如何通过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2)情节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如玲玲的画作被弄脏、父亲给予的鼓励和建议,以及玲玲最终的创意解决方案。(3)情感体验:通过讲述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体会她在面对挫折时的失落和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2. 生字新词学习(1)生字读音:逐字教授课文中的生字读音,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发音。(2)词汇理解:解释生字新词的含义,并通过课文中的句子来加深理解。(3)组词造句:让学生用生字新词进行组词和造句练习,以增强记忆和应用能力。3. 主旨理解与情感教育(1)主旨提炼: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旨,即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和创造性思维。(2)情感共鸣: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玲玲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同理心。(3)价值观引导:强调积极面对困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积极思考,寻找解决办法。4. 课文深度探讨(1)问题提问: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如“如果你是玲玲,你会怎么做?”(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促进思维的碰撞。(3)创意分享: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意,如何将生活中的“坏事”转化为“好事”。5. 课文应用与拓展(1)生活联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在遇到类似情况时的应对策略。(2)情境模拟: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3)课外延伸: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继续探索和学习。(四)互动探究1. 引入情境,激发兴趣(1)通过多媒体展示玲玲的画作,让学生观察画作中的细节,如小花狗的位置和表情。(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的作品出现了意外,会如何面对?激发学生对课文情境的共鸣。2. 分享经历,促进思考(1)组织学生分组,每组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讨论是如何解决的。(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帮助学生提炼经验。3. 角色扮演,深化理解(1)分配角色,让学生模拟玲玲和她父亲的对话,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2)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心理。4. 思维拓展,培养创新(1)提出假设性问题,如“如果玲玲没有画小花狗,她还能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2)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创意,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和补充。5. 总结反馈,巩固认识(1)在活动结束后,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角色扮演体验。(2)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强调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态度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学生在表达和思维上的亮点与不足。(五)拓展延伸1. 启发性句子的抄写与背诵在课文《玲玲的画》中,父亲的话语“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抄写这句话,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背诵比赛,每组选出一名代表,看谁能最流畅、最有感情地背诵这句话。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记忆,还能激发他们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思考。2. 创造性思维的情境模拟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模拟活动。例如,模拟玲玲的画作被弄脏的情景,让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会如何补救。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一个创意解决方案,并在班级前展示。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面对问题,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 生活中的创意应用结合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类似情况,并鼓励他们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是如何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的。通过这种分享,学生不仅能够相互学习,还能体会到创造性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总结学生分享的案例,强调积极态度和创造性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六)课堂小结1. 课文主旨回顾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玲玲的画》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玲玲在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作上不小心弄脏了,但她没有放弃,而是在爸爸的鼓励下,用创造性的思维将瑕疵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狗,最终获得了一等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要害怕,要敢于思考,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就像爸爸说的,“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这句话,希望大家能够铭记在心,用它来指导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2. 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加深记忆。2. 写一篇日记,描述自己如何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六、板书设计课文题目:《玲玲的画》生字新词:列出本课的生字新词。课文主旨:强调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态度。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2. 思考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