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建立、灭亡以及清军入关的史实, 认识明朝对内地边疆管理的措施,掌握明朝的政治制度。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图片等多样历史呈现方式探究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以及明朝从建立到消亡的过程与它的外交状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明朝对边疆的经营和清朝的建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依据:课标要求、学生的认知结构及本课内容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王朝海疆和内陆边疆的问题及治理教学难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及意义依据:课标要求、学生的认知结构及本课内容学生情况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有着高度的热情及极大的学习兴趣,初中教材对本课涉及的内容的较多,特别是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表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满洲崛起清军入关等内容叙述比高中教材要详细。所以,学生知识储备比较丰富,教师应重点关注他们学科素养与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等教学媒体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一、课前预习 教师设置预习任务:通读教材,预习本课设计意图:熟悉教材,总体上把握本课,利于教学。二、课堂导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明太祖的画像:教师提问:“大家认识这是谁吗?”学生回答:“明太祖朱元璋”教师:“对,这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那让我们一块走进明朝,看看明朝是什么样的。”设计意图:采取图片导入与问题导入,展示明太祖的画像,创设具体历史情境,引出本课主题。三、讲授新课 板块一:明朝建立——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建立的过程,教师最后进行讲解,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主要抓住1351年、1368 年两个时间点梳理明朝建立并取代元朝。废除宰相 教师提出问题:“宰相制度在中国从秦建立都一直存在,为什么朱元璋要废宰相呢?”展示以下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材料:“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摘自《明史》教师提问,学生进行回答,教师总结:“因为朝臣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集权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教师过渡:“那废除了丞相之后,皇帝日理万机,需要帮手,这个帮手是什么呢?就是内阁制度,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设立内阁制度 教师向学生展示以下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内阁制度。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在大明王朝只有一个人可以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内阁首辅严嵩的台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史料,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发展(1)明成祖时选拔文官入值文渊阁, 充当秘书(2)明宣宗时期,内阁大臣获得“票拟权”2、性质: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3、内阁权力扩大,应对措施:(1)授权司礼监代其批红以牵制内阁;(2)掌握东厂、锦衣卫对官员监视、侦查4、意义:专制皇权强化(三)宦官专权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向学生出示以下图片:教师讲解:“锦衣卫和东厂、西厂一样是为皇帝服务的特务机构,它的主要职责就是监察百家是否有不法行为。”教师讲述教师趣味故事:宋濂请客有一天早朝过后,朱元璋问大臣宋濂:昨夜干什么了?都有谁?都说了些什么?宋濂一一如实回答后,朱元璋很满意地笑道:“嗯,不错,你没有骗我。”说着,朱元璋拿出一张图给宋濂看,正是宋濂昨夜宴请朝中好友的座次图,不仅人物一个不差,连谁说了些什么都一一记录在案。这就是锦衣卫的“功劳”,连大臣下班后和谁在一起,说了什么,皇帝都一清二楚。设计意图:通过史料、人物图、思维导图、故事法等教学方式,学习过程更有趣味性,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板块二:明朝繁盛——内政外交(一)郑和下西洋教师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以及展示下列材料:教师提出问题:“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是什么?西洋是指哪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影响是什么?”组织小组讨论,要求学生依据视频与教材内容进行回答。小组成果交流展示,教师进行总结:1、目的:宣扬国威,炫耀国力,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2、经过:先后七次下西洋。3、影响:(1)积极方面: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2)消极方面: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二)管理西藏教师向学生出示明代西藏地区的疆域图,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西藏自元朝时期就正式成为了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到了明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更进一步。明朝时期称西藏为乌思藏,明朝采取了适合西藏的统治策略,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视频、地图等,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增加历史学习体验感,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板块三:明朝危机——内忧外患教师向学生展示明朝疆域图,指出明朝面临三方面的危机:一是倭寇;二是西方殖民者;三是内陆的少数民族政权。外来威胁1、倭寇来袭教师展示以下材料:教师提问:“明朝应对倭寇是怎么做的?出现了一位大英雄是谁啊?”学生回答:“戚继光抗倭。”教师讲解:“倭寇来袭是因为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但是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明朝廷就一方面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一方面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式才稳定下来。”2、西方殖民者的扰乱 教师向学生进行讲解:明朝时期正值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热衷于对外进行殖民扩张的时期。中国也成为了他们的目标, 16世纪中期,葡萄牙通过贿赂的方式获得在澳门的租住权,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内陆边疆危机在讲内陆边境危机之前,教师先向学生讲解“明清小冰期”。让学生通过以上材料了解明代的气候变化(明清小冰期:气候寒冷)对明代农业生产、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导致北方的民族南下,对明朝统治造成威胁,这是学习本部分的一个大背景。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以下材料,再结合之前的地图与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内陆边疆危机。 材料:视北方民族为主要威胁,实行以防北方民族为主这一民族政策的结果......明朝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漫长边境线上,相继设置......九个边镇......万历以前,以防蒙古各部为主。教师进行讲解:“明朝建立后,北归的元朝皇帝及其贵族仍然掌握很大的实力,在之后长期的时间内不断派军队袭挠明朝北方边境地区。后来,蒙古分裂成为两个大部落,瓦刺和鞑靼。但是明中期,瓦刺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这里一直都是明朝的威胁。”设计意图:通过地图,而且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补充,丰富学生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习兴趣。板块四:明朝灭亡——女真入侵教师出示以下填空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作答,教师进行讲解。1、女真族建金:16、17 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 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2、清朝建立:皇太极在位时,将女真族名改为 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 。3、明朝的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 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4、清军入关: 1644 年,清军进入_______, 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______,此后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题展现了女真族的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明代的灭亡,知识系统性强。四、课堂小结 环节一:教师向学生展示两道选择题,学生进行作答,教师进行讲解。设计意图:检查评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发现问题,更有利于教学。环节二:教师让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的知识,最后教师展示思维导图。 废丞相 政治体制变化 设立内阁制度 宦官专权 郑和下西洋 管理西藏 倭寇来袭 西方殖民者的扰乱 小冰期 内陆边疆危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 环节三:布置作业学生对内阁与宰相作比较(提示:可从权力来源、职责、处理事务程序以及对皇权影响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用比较法,形成学生对内阁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板书设计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明朝建立——政治体制变化(一)废丞相(二)设立内阁制度(三) 宦官专权 二、明朝繁盛——内政外交(一)郑和下西洋:目的 经过 影响(二)管理西藏三、明朝危机——内忧外患(一)外来威胁:倭寇来袭 西方殖民者的扰乱(二)内陆边疆危机四、明朝灭亡——女真入侵六、教学反思 本教学方案对于教学内容编排上没有按照教材中的编排,而是以明朝的发展脉络进行编排,这是一个新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对于教材的使用不要过于依赖,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凌乱感,而且要尤其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养成。明朝建立内政外交明朝繁盛明朝危机内忧外患女真入侵明朝灭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