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宋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
宋代农业效益增加,经济作物种植广泛推广,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的发展为城市人口的增加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普遍发展的背景下,宋朝社会出现一些重要变化;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使得宋代的文化上升至一个巅峰。
三、教学目标
知道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影响,学会利用历史唯物主义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解释历史问题;
知道宋代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认识到理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中很多部分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但是对于社会变化、宋明理学等部分依然很陌生,对于经济的发展脉络及由经济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发展学生恐难以理解。
五、重难点部分
重点:城市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程朱理学
难点:社会的变化、儒学的复兴
六、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古代社会,以士、农、工、商区分社会的阶层。如果让你回到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你想成为哪一个阶层呢?理由是什么?
成为士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成为农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成为手工业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成为商人——“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
我们先从农民说起。
(一)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农民
教师:根据材料,指出当时的农民主要种植什么农作物?起到什么作用?
遣使福建州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江、淮、两浙三路转运使,并出种法。令择民田之高仰者,分给种之……
——《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之十八》
试种早稻 , 包括宋朝初年在帝国主持下从越南输入著名 的占城稻 , 导致迅速成熟的品种 ,随之而来的两熟制(甚至三熟制)的推广。这不仅使稻谷和其他作物实行轮种……
——戈拉斯《宋代中国农村》,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1年05期
学生:宋朝开始种植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大范围分给种之,体现了普及了稻麦复种的机制,两熟制(甚至三熟制)增加粮食产量。
教师:除了水稻,当时的农民又种植什么农作物?为什么呢?
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竞植之,有至数千株者,采其花为布,号吉贝布。
——[宋]范正敏《遯斋闲览 证误》
学生:棉花,用来贩卖换取金钱收入。
教师:耕作方式的转变、耕作手段的进步、优良品种的引入,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体现,就能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同时也不用所有的土地都用来种粮食了,可以用来种一些经济作物,经济作物必然是需要投入市场的,所有这也就产生了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使传统的经济结构有了一定突破,是商品经济的体现。南宋时,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一批独立经营的织户,以家庭为作坊的形式进行商品生产。吃饱了+穿暖了,是不是就能促进人口的增长了呢?同学们可以参看课本第65页历史纵横,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接着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分析,宋代土地制度有哪些特点?
材料一:崇化乡郑悔今同嫂侄等商议,情愿将户下高岭七十八号二等山桑地一片.等计两角一十一步……今将前项四至内陆并火人茅屋三间两落门窗户扇等,一概出卖与休宁县程学正名下,取价钱官会二百二十贯文,其官会立领字交足,即无少欠,其地一任买人迁作风水殡葬,今立卖契为据。嘉定十三年九月 郑悔亲书契 同契阿汪 侄郑景星郑月 同契郑泰 保人徐子祥 朱批
——宋嘉定年间签订的土地交易契约
材料二: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以养活家口,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
——朱熹《劝农文》
学生: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形成雇佣契约关系,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教师: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对于百姓日常生活,政府限制也较少;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并较少受到契约关系外的人身束缚这体现出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底层人民人身自由增加。
(二)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手工业者
除了农业外,手工业在当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据课本第64页,指出当时的手工业者生产什么产品呢?
学生:瓷器、煤矿、印刷。
教师:这时期的制瓷技术有重大改进,像宋朝的五大名窑、元朝的青花瓷釉里红;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图片是开掘煤炭的场面,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三)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商人
说完农民和手工业者之后,我们来看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商人。请同学们观看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分析宋朝的商业活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商业贸易繁荣、很多交通工具……
让我们放大清明上河图,一窥北宋发达的商业活动,同学们看这是在干什么呀?在说书,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流行,说书的底本为话本,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放到现在就是脱口秀演员。宋代的脱口秀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评说的内容和题材也多,讲史、讲经、讲公案、讲志怪,哪个擅长讲哪个。下图是算命的,屋檐上伸出一“解”字,意思就是“解惑算命”。商铺、商标、文化有关的商品增加。“正店”集住宿饮食、娱乐休闲、生产制造、批零兼营为一体,可以说是一家大型集团了。除了提供高端服务的大集团之外,“久住员外家”则是类似于现在的酒店、民宿类的业务,提供长租、短租服务,上京赶考的书生们会到京城租一间包房提前准备。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此时的商业呈现一种大众化和基层化的特点
看完了商业的发展,我们再来看看市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市场及城市的发展,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思考,宋代休闲娱乐场所区域分布与唐代相比呈现出什么样的新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什么影响?(PPT展示唐和宋的城市布局),
材料一:唐宋时期的都城中的寺庙、茶坊、酒肆都成为了重要的娱乐场所。在以坊市制度为基础构建的唐长安城中,酒肆茶坊的分布区域与其主要服务对象以及都城的政治、经济存在紧密联系。入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生了一些重大变革,都城东京的公共娱乐文化活动也更加繁荣昌盛,城市市民的休闲活动空间得到了不断扩展。 ——摘编自李瑞《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
学生:宋代东京城相比唐朝长安娱乐场所数目增多,分布范围广,遍布都城内外,主要分布在交通要道近旁。丰富了市民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城市的兴盛与经济的活跃。
教师:面对发达的商业活动,商人们面临着什么问题呢?出示材料
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 ——[南宋]李攸《宋朝事实》
学生:铁钱太重难以携带,纸币出现了。
教师:北宋时期四川用铁钱,买1匹绢需要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流通很不方便。,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命名为“交子”,代替铜钱流通,南宋出现了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纸币“会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教师:纸币的出现,是因为铁钱“难以携持”,那么商人们可以把钱带去哪里呢?除了国内的交易市场,商人还可以去榷场。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在彼此接界地带设置互市贸易的榷场,为官府带来大量收入,边疆地区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同时,不少商人也从事海外贸易,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较大的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浙江宁波)等。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经济重心南移: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部分,用表格具体说明每一部分的阶段、表现、原因。从远古到西晋期间,中国经济重心之所以在北方,主要是与北方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较好,中华先民最早开发这一地区和主要王朝的都城都在北方等原因密切相关;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时期。此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南朝所在的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北方快一些。唐朝“安史之乱”后到五代时期,北方人民为了逃避战乱,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南方政权的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鼓励生产,推动了经济恢复和发展。从北宋到南宋时期。这是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并最终完成的重要阶段。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高宗赵构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宋朝南迁后,由此引发了中原族人的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经济的重心也转移到了南方,元朝时南北的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了将南方财富顺利北运,元朝时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修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就成为以大都为中心的新型运河,大大缩短了航程,它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全长900多千米。(PPT展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的区别),同时创造性的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四)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士人
【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带领学生分析该时期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的背景,并通过学者画像及代表言论来介绍北宋五子及南宋朱熹的相关学说,程朱理学是该子目重点。通过柳永科举之路引入文学部分,主要讲述宋词和元曲;同时通过课本讲述科技的发展;略讲少数民族的文字】
教师:呈现嵩阳书院图片,书院是士人学习的重要场所,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等学府,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嵩山南麓。但是我们探查其前身发现,它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隋大业年间(605~617年),名为嵩阳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直到宋朝初年称为书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首先,请同学们回忆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他提出“仁”, “礼”,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分别发展仁和礼,秦朝焚书坑儒使得儒学遭到了破坏,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建立起新儒学,罢黜百家儒尊儒术。魏晋南北朝动荡之时,佛道思想盛行儒学受到冲击。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传统儒学的发展遇到了什么困境?
学生:材料一科举应试亦必须按此答卷,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缺乏活力;材料二是说儒学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 而佛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空,终极目标的成佛;道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最终目标是成仙。而儒学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尤其是在乱世就遭到其他二者的冲击。
教师:我们之前学过北宋初期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与儒学的复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学生:北宋起用了大批文人,一批重要的儒家学者登上政治舞台;而儒家关于社会秩序的学说和“尊王攘夷”的政治思想,也符合宋初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教师:在困境与机遇之下,宋朝出现了一批儒家学者对儒学进行了重塑。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邵雍为北宋先天象数学的创立者,他宇宙发生的过程归结为神秘的“象”和“数”的演化过程。你可以不知道张载,但不可以不知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名言。他肯定气是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二程(程颢、程颐)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他们建立了系统的以“理”为核心的学说体系,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著名的程门立雪典故就是出自这里。 朱熹是二程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朱熹的哲学体系以“二程”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北宋五子的思想而形成,与“二程”学说合称为“程朱理学”。那么为什么叫程朱理学,程颐和朱熹分别对理做出了解释,我们一起来看,程颐说理就是天道,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人类社会的必然原则,理支配着宇宙、社会和人生。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就是万事万物都包含理,其张为三纲其纪为五常,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等道德统一于天理,这就使得天理的理论落实于日常的道德实践。
老师用三个圆圈来分别表示宇宙社会与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守的普遍原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 “三纲五常”,即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即孔子提出的仁 。这就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从个人层面,孔子认为仁是关爱他人,进而主张要道德自觉;社会层面,理学主张要存天理灭人欲以遵守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天理指的是正常的人性,仁义道德。人欲是过度的欲望,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结合材料,你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
学生:一方面它反映了一种对人高标准严要求的修养理念,要求人摒弃过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它具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极易成为统治者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因此历来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
教师:那么要怎么做到存天理灭人欲?我们书上说到是什么啊 对了格物致知。格物,即考查研究具体事物;致知,就是获取事物之理,通过格物致知,探究万事万物本原,扩充知识,掌握普遍天理。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先秦和秦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们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高度,形成的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仁为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加以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他编订的《四书》实际上就是教材。宋理宗(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学说。元初,《四书章句集注》被确定为官方教科书,程朱理学成为科举答题标准。公元1279年,流亡于广东的南宋朝廷,面对大元的二十万虎狼之师,可以说是毫无胜算。是年二月,元军大将张弘范下令总攻,宋军海战大败,全军覆没。左丞相陆秀夫背负八岁的小皇帝赵昺(bing)跳海自尽,随行十余万军民相继入海,慷慨赴死。南宋军民殉国,体现了当时理学怎样的社会影响?
学生:对个人品质的形成和社会道德风气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培养家国情怀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师:但理学也存在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的观念等,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的局限性,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那么士人想要出人头地要做什么啊,对了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宋朝是中国科举制度最完善的时代,考试取士为朝廷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科举胜出者名利双收待遇丰厚,致使人们把赶考走仕途作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宋朝出现了“榜下捉婿”是一种婚姻文化,就是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榜下捉婿”其实也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宋代的婚姻观念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从魏晋南北朝、隋至唐中期,由于门阀制度盛行,婚姻对象的选择是有着严格的门第限制的。到唐中后期门开始衰落,经历五代,到宋代,门第观念已经淡薄。宋朝科举制比唐朝更加完善,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发,更加强调公平公正,打开了平民入仕为官的渠道;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我们一起来看看北宋一位士人的科举之路,他是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他的科举之路也是十分坎坷的,1009年,柳永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及试,宋真宗有诏,“属辞浮糜”皆受到严厉谴责,柳永初试落第。愤慨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词,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但对中举出仕并未完全绝望,后来他又考了四次才中进士。柳永在词中说要做一个风流才子为歌姬谱写词章,即使身着白衣,也不亚于公卿将相。青春不过是片刻时间,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据说有一次,宋仁宗临放榜时想起柳永这首词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黜落了他。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柳永正面鼓吹文人士者与统治者分离,与歌妓等下层人民接近,使得诗歌文化更加世俗化,有一定的思想进步性。根据教材第67、68页概括,宋元时期,包括柳永在内的文学艺术的形式、代表人物、特点。
学生:
教师:简单介绍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学家代表,沈括的梦溪笔谈,全书共六百零九条,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郭守敬等人合编的授时历法以365.2425日为一年,距近代观测值仅差25.92秒,精度与公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王祯的农书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水利叙述颇详,还广泛介绍各种农具,是中国古代农书中有关农业机械记述与讨论的杰出著作。
最后介绍书本68页历史纵横栏目的少数民族文字,这时期包括辽朝的契丹大字、小字;金朝的女真文字;西夏的文字;还有元朝的畏兀体蒙古文;改制藏文字母,创制八思巴蒙古文是汉语拼音最早尝试。
(五)小结
回到课标要求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与唐朝对比。
七、板书设计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