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开篇内容,主要讲述了隋朝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以及隋朝的灭亡等重要史实。隋朝虽然短暂,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图片,展现了隋朝的兴衰历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能,但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对于隋朝的历史了解较少,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隋朝统一的过程、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隋朝灭亡的基本史实。理解隋朝统一的意义、大运河开通的作用、科举制创立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观看图片等方式,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隋朝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从隋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认识到统治者要关注民生,得民心者得天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如何全面评价隋炀帝。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隋朝统一、大运河开通、科举制创立等重要史实,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的作用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隋朝的统治者和百姓,体会隋朝的兴衰,增强历史的代入感。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播放电视剧《隋唐英雄传》的片段,展示隋朝末年的战乱场景。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隋朝是如何建立和统一的吗?隋朝又为何会在短时间内灭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隋朝的历史,探寻其中的奥秘。(二)新课讲授(30 分钟)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7 分钟)教师讲解隋朝建立的背景: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人民渴望统一。北周外戚杨坚掌握政权,于 581 年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展示隋朝统一的地图,讲解统一的过程:589 年,隋文帝派杨广率军南下,灭掉陈朝,统一全国。引导学生思考隋朝统一的意义,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展示史料,介绍隋朝初年的经济发展状况。史料一:“开皇之治,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隋书》史料二:“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提问:隋朝初年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隋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如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整顿户籍等;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8 分钟)展示隋炀帝下江南的图片,提问:隋炀帝为什么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开通大运河?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展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讲解大运河的概况。教师介绍: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组织学生开展“大运河开通之利弊”的辩论活动。正方观点:大运河的开通功大于过。反方观点:大运河的开通过大于功。学生分组准备,进行辩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教师总结: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同时,开凿大运河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7 分钟)讲述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引出科举制的创立。教师讲解:在九品中正制下,选官看重门第,世家大族垄断了仕途,普通读书人难以入朝为官。展示史料,介绍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史料一:“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于是后生之徒,复相仿效,皆以浮虚为贵。”——《旧唐书·杨绾传》史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王定保《唐摭言》提问: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比,有哪些进步之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科举制以学识作为选官的标准,打破了门第的限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的影响,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目标导学四:隋朝的灭亡(8 分钟)播放视频《隋朝的灭亡》,让学生了解隋朝灭亡的过程。提问: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滥用民力,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他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三征辽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人民无法忍受,纷纷起义。展示史料,评价隋炀帝。史料一:“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隋书·炀帝纪》史料二:“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摹。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怀险躁,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淫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条以扰之,严刑峻法以临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内骚然,无聊生矣。”——《贞观政要》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隋炀帝和百姓,体会隋朝灭亡的原因。教师总结:隋炀帝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功绩,但他的暴政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我们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看到他们的功绩,也要看到他们的过错。(三)课堂小结(5 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以及隋朝的灭亡。强调隋朝虽然短暂,但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隋朝兴衰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四)课后拓展(10 分钟)组织学生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如《隋唐演义》《资治通鉴》等,进一步了解隋朝的历史。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隋朝的历史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掌握了隋朝统一、大运河开通、科举制创立等重要史实,提高了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讨论引导不够深入,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