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冀人版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冀人版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综合试卷
科学部分
一、选择题(4分)
1. 夏天人们会在地面上洒水,这样做( )。
A. 是错的,因为水蒸发时会释放热量,气温反而会升高。
B. 是对的,因为水蒸发时会吸收热量,气温会降低。
C. 没有意义,因为水温和气温相同,不会起到降温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温度是水的三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夏天,人们会在院子里洒水,这样做能够降低气温,是因为夏天气温较高,水蒸发较快,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故B符合题意。
2. 下列折线图中,能反映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是( )。
A. B. C.
【答案】B
【解析】
【详解】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所以冰融化的典型特点是温度有一段时间是维持在0℃的。当冰完全变成水之后,加热时温度再次上升,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因此图B符合题意。
3. 下列几种环境中,土壤最容易被雨水侵蚀的是( )。
A. 平坦的草原 B. 荒凉的坡地 C. 茂密的森林
【答案】B
【解析】
【详解】影响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雨水的侵蚀作用主要是因为雨点降落时的力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溅起的土壤微粒,这就是侵蚀。分析选项可知,荒凉的坡地,土壤最容易被雨水侵蚀。
4. 楼梯是一个斜面。当楼梯高度相同时,下面叙述正确是( )。
A. 台阶数越多,走的时间越长越费力 B. 台阶数越少,走的时间越短越省力
C. 台阶数越多,走的时间越长越省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例如引桥、盘山公路、劈、螺丝钉、刀刃等都是运用了斜面省力的原理。斜面都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台阶相当于斜面,台阶数越多,斜面坡度越小,走得越省力,花费时间越长,所以C符合题意。
二、判断题(4分)
5. 饭熟了以后,打开锅盖,冒出来的“白气”是液态的水。( )
【答案】√
【解析】
【详解】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饭熟了以后,打开锅盖,冒出来的“白气”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是液态的水。
6. 鹅卵石其实是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崩落下来,逐渐形成的。( )
【答案】×
【解析】
【详解】高山上的岩石经温差、冰、植物等的风化作用,掉到山脚下,崩塌下来的碎石被山洪、大雨等冲到河里,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水的冲击和互相磨擦,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形成了鹅卵石,上流水流比较急,落差大,鹅卵石停不下来,到了中下游鹅卵石沉积下来,所以越往河流下游走会发现鹅卵石越光滑。
7. 蘑菇、青菜的茎都比较柔软、支持力弱,它们都是草本植物。( )
【答案】×
【解析】
【详解】根据植物茎的结构不同,将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两大类。草本植物的共同特征有茎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征有茎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强。青菜属于草本植物,蘑菇属于真菌,不属于植物。
8. 工地上的塔吊使用了多种滑轮,既能改变用力方向又能省力。( )
【答案】√
【解析】
【详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工地上的塔吊使用了多种滑轮,既能改变用力方向又能省力。这种说法正确。
三、填空题(4分)
9. 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垃圾桶结构示意图,用脚在F处往下踩,垃圾桶的盖子会打开。
(1)杠杆DEF中,F点是杠杆的_______;杠杆DEF是_______(填“省力”或“费力”)杠杆,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
(2)ABC也是杠杆,______点是支点。
【答案】(1) ①. 动力点 ②. 省力 ③. 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2)C
【解析】
【小问1详解】
从垃圾桶结构示意图可知,用脚在F处往下踩,垃圾桶的盖子会打开,垃圾桶利用了杆杆原理。在杠杆DEF中,F点是杠杆的动力点,E点是杠杆的支点,D点是杠杆的阻力点;杠杆DEF是省力,判断依据是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小问2详解】
垃圾桶上部的ABC也是杠杆,B点是动力点,C点是支点,A点是阻力点。杠杆ABC是费力杠杆。
四、实验探究。
在探究食物发霉条件时,探究小组选用同一品牌的四片相同的新鲜面包 进行了如下实验,下面是它们的实验记录。请分析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
实验一:
实验组别 滴水情况 存放情况 出现霉菌时间
① 不滴水 冰箱,5℃ 5天后仍无明显变化
② 不滴水 室温,25℃左右 第3天
实验二:
实验组别 滴水情况 存放条件 出现霉菌时间
A 不滴水 室温,25℃左右 第3天
B 每天滴10滴水 室温,25℃左右 第2天
10. 对比实验一中的两组实验,可以发现,______的条件下食物更容易发霉。
11. 在实验二中,我们发现A组面包片比B组面包片上的霉菌出现的______(填快或慢)。
12. 以上两个实验表明,在______和______的环境中,霉菌出现得快,食物更容易发霉。
13. 下列关于以上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一中,如果给②的面包上加几滴水,霉菌会出现的更快
B. 实验二中,如果将B 组面包放入5℃的冰箱中,霉菌会出现得更快
C. 以上实验均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14. 探究小组还想探究食物在不同地方的发霉情况,它们选择了同一品牌两片大小、厚薄相同的新鲜面包,分别放在阳台上和室内盒子中。一段时间后,发现室内盒子的面包比阳台上的面包先发霉,且霉点的个数较多。针对这一现象,它们做出了以下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 盒子中的面包较好地保持了水分 B. 盒子中的面包防腐剂较多 C. 阳台上的面包较好地保持了水分
15. 食用发霉的食物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针对以上实验,我们可以采取______、______等方法防止食物发霉。
【答案】10. 温暖 11. 慢
12. ①. 温暖 ②. 潮湿 13. B 14. A
15. ①. 晒干 ②. 冷冻
【解析】
【10题详解】
对比实验一中的两组实验,可以发现,在室温,25℃左右的面包第3天就出现了霉菌,而在冰箱,5℃的面包,5天后仍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温暖的条件下食物更容易发霉。
【11题详解】
实验二研究的是长霉与水分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A组面包片没有水,在第3天出现霉菌,比第2天出现霉菌的B组慢,说明霉菌生长的温度与水分有关。
【12题详解】
根据两组实验现象,可以知道:在温暖和潮湿环境中,霉菌出现得快,食物更容易发霉;在寒冷和干燥的环境中,霉菌出现的慢,食物不容易发霉。
【13题详解】
A.实验一中,如果给②的面包上加几滴水,霉菌会出现的更快,霉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更充分,故A正确;
B.实验二中,如果将B组面包放入5℃冰箱中,温度降低不利于霉菌的生长繁殖,霉菌不会出现得更快,故B错误;
C.以上实验均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每组实验只改变一个变量,其余变量保持不变,故C正确。
故B符合题意。
【14题详解】
探究小组还想探究食物在不同地方的发霉情况,室内水分蒸发速度比阳台上慢,因此室内水分比阳台水分多,导致室内盒子的面包比阳台上的面包先发霉,且霉点的个数较多。说明室内盒子的环境更适宜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分析正确的是盒子中的面包较好地保持了水分,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环境。
15题详解】
食用发霉的食物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我们可以采取冷冻、晒干等方法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从而达到防止食物发霉。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综合试卷
科学部分
一、选择题(4分)
1. 夏天人们会在地面上洒水,这样做( )。
A. 是错的,因为水蒸发时会释放热量,气温反而会升高。
B. 是对的,因为水蒸发时会吸收热量,气温会降低。
C. 没有意义,因为水温和气温相同,不会起到降温作用。
2. 下列折线图中,能反映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是( )。
A. B. C.
3. 下列几种环境中,土壤最容易被雨水侵蚀是( )。
A. 平坦的草原 B. 荒凉的坡地 C. 茂密的森林
4. 楼梯是一个斜面。当楼梯高度相同时,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 台阶数越多,走时间越长越费力 B. 台阶数越少,走的时间越短越省力
C. 台阶数越多,走的时间越长越省力
二、判断题(4分)
5. 饭熟了以后,打开锅盖,冒出来的“白气”是液态的水。( )
6. 鹅卵石其实是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崩落下来,逐渐形成的。( )
7. 蘑菇、青菜的茎都比较柔软、支持力弱,它们都是草本植物。( )
8. 工地上塔吊使用了多种滑轮,既能改变用力方向又能省力。( )
三、填空题(4分)
9. 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垃圾桶结构示意图,用脚在F处往下踩,垃圾桶的盖子会打开。
(1)杠杆DEF中,F点是杠杆的_______;杠杆DEF是_______(填“省力”或“费力”)杠杆,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
(2)ABC也是杠杆,______点是支点。
四、实验探究。
在探究食物发霉条件时,探究小组选用同一品牌的四片相同的新鲜面包 进行了如下实验,下面是它们的实验记录。请分析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
实验一:
实验组别 滴水情况 存放情况 出现霉菌时间
① 不滴水 冰箱,5℃ 5天后仍无明显变化
② 不滴水 室温,25℃左右 第3天
实验二:
实验组别 滴水情况 存放条件 出现霉菌时间
A 不滴水 室温,25℃左右 第3天
B 每天滴10滴水 室温,25℃左右 第2天
10. 对比实验一中的两组实验,可以发现,______的条件下食物更容易发霉。
11. 在实验二中,我们发现A组面包片比B组面包片上的霉菌出现的______(填快或慢)。
12. 以上两个实验表明,在______和______的环境中,霉菌出现得快,食物更容易发霉。
13. 下列关于以上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一中,如果给②的面包上加几滴水,霉菌会出现的更快
B. 实验二中,如果将B 组面包放入5℃的冰箱中,霉菌会出现得更快
C. 以上实验均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14. 探究小组还想探究食物在不同地方的发霉情况,它们选择了同一品牌两片大小、厚薄相同的新鲜面包,分别放在阳台上和室内盒子中。一段时间后,发现室内盒子的面包比阳台上的面包先发霉,且霉点的个数较多。针对这一现象,它们做出了以下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 盒子中面包较好地保持了水分 B. 盒子中的面包防腐剂较多 C. 阳台上的面包较好地保持了水分
15. 食用发霉的食物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针对以上实验,我们可以采取______、______等方法防止食物发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