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走进宁静的山水田园世界—《宿建德江》《终南望余雪》《游终南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学会用自己的语言鉴赏诗歌。思维发展与提升:1、比较这三首诗词在写景方面的特色。2、比较这三首诗词在抒情方面的异同。二、教学重点1、学会朗读诗歌,掌握不同诗歌的朗读方法,品味诗词韵律之美。2、比较三首诗歌在写景与抒情方面的异同,感受优美的山水田园风景,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从中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歌的方法。三、教学难点 :重点2.四、教学方法:讨论法 讲授法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情境导入法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优美的风景和田园的美好风光,让学生欣赏。教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面对气象万千的自然风景、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诗人总会情动于衷,形诸于文。诗人以景传情,独抒性灵;我们就要诵其诗,绘其景,品其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笔下宁静优美的山水田园世界。▲教师补充: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分析重点:景物特征▲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思想内容 ——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 白描 动静结合语言特点 —— 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让学生在对山水田园诗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补充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二)研习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歌,派代表朗读或者小组读;并选择一首选一个角度进行鉴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10-15分钟)要求:1、注意读出节奏,读出情感。2、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3、鉴赏点:写景手段、景物特征、意境营造、抒情方式、情感内容、情感异同(比较鉴赏)……(此活动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朗读诗歌,让学生能比较规范准确地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能选用合适的词语表达,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诗词朗读技巧点拨:按意义兼顾章节停顿1、若为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2、若为五言诗,按意义单位分为“二三”,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按节奏单位可分为“二二一”,如“大漠/孤烟/直”,或者”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3、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者”二二一二”,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鉴赏角度之一:诗歌形象诗歌和小说、戏剧、散文三种文学体裁一样,也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之类。诗中的“景”或“物”(包括人)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们往往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因此,诗中的形象又称为意象。而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就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壮阔、开阔、深邃、闲适恬静、清幽、清新、自然、幽美、淡雅、安谧、平和……),诗人借此来渲染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三)研习活动二一般的山水田园诗歌,其创作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水流,创造出一种山水幽静的生活,借以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对山水自然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景物描绘及情感抒发是鉴赏诗歌的两大方向。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1、赏析这三首诗词写景上的特色。(言之有理即可,口头表达,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做补充说明,介绍鉴赏诗词的方法)(10分钟)。2、比较这三首诗词在情感抒发方面的异同。(课外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动笔写,也可以在课外完成,作为下一节课的内容之一)●如何鉴赏诗歌形象?▲方法点拨一:透过形象本身,领悟“象”中之意。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抓住诗歌中塑造的主要形象,分析其所构筑的意境特征或比喻、象征意义,透过形象本身,去领悟形象中所蕴含的东西——即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方法点拨二:善于想象补充,营造意境,做到心“领”神“会”。读者应善于想象补充,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补充细节营造意境,“身临其境”,在脑海中自我创造诗歌形象的动感画面:①补充形象的细枝末节,贯通意象,营造意境——人物形象: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和情感世界等,景物:构图、色彩、动静、用途和特殊意义等;②“身临其境”,以做到心“领”神“会”。 1、赏析这三首诗词写景上的特色(参考示例):提示:《宿建德江》的写景,以时间为顺序。“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终南望余雪》的写景,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前二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后二句中,“林表明霁色”,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写实巧妙。《游终南山》的写景,景象奇特幽深,情感直露,情景相生。终南山巍峨雄伟,好像充塞于天地之间,日月似乎是从危耸的山石上生出。高高的山峰,入夜还残留着阳光,幽深的山谷中,即使是白天也一片昏暗。(四)研习活动三:归纳总结如何鉴赏山水田园诗通过以上三首诗歌两个任务,每个小组总结如何鉴赏山水田园诗,每个组总结的内容不少于1条,派代表解释说明,教师最后总结。1.知作者。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2.析物象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3.看表达①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② 描写景物的技巧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 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 (化虚为实)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拟人4.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 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5.明主旨: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渴望归隐 向往田园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远离尘俗闲解题思路:什么景 —— 意境—— 情感答案构成:描摹图景,意境特点,手法或表达效果(五)课外练笔庆全庵桃花谢枋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答: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 。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②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