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物与生物圈考点一 认识生物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① 。 2.生态因素(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② 的因素。 (2)分类:a.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b.③ 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影响生物(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2)生物⑧ 环境(如生活在南极的企鹅,体内脂肪很厚)。 (3)生物影响环境(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考点二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① 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组成:考点三 食物链与食物网1.食物链(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① 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2)表示方法: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3)书写:a.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② ,终止于最高级③ 。 b.箭头指向捕食者。例如:草→兔,不能写成草←兔。c.食物链中无④ 和非生物部分。例如:草→兔→细菌或光→草→兔,这样是错误的。 d.食物链的数目:从生产者一直数到最高级消费者才能算作一条食物链。e.食物链中生物数量的变化:当一种生物大量减少,短时间内一般会导致作为其食物的上一营养级的数量增多,作为其天敌的下一营养级的数量减少,长时间内上一营养级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下一营养级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多。例如:草→食草昆虫→青蛙→蛇,如果青蛙减少,食草昆虫的数量短时间内会⑤ ,长时间内会先增多后减少;蛇的数量短时间内会减少,长时间内会先减少后增多。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⑥ 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⑦ 流动的。 3.生物富集: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毒物质会通过⑧ 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⑨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考点四 生态系统的分类与作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1.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① 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② 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生态系统的成分越③ ,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1.概念:地球上所有的① 的总和。 2.范围:② 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1)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和数目最多,有“③ ”“地球之肺”之称。 (2)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缺乏高大的植物。(3)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4)淡水生态系统: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与生物组成。(5)湿地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6)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7)城市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④ ,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例题精讲:1.组成山羊和青草的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都是( )A. 组织 B. 器官 C. 细胞 D. 系统2.下列生态系统上空的空气湿度最高的是( )A. 农田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草原生态系统 D. 城市生态系统3.下列对图中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名称说法错误的是( )A. ①目镜 B. ②物镜 C. ③通光孔 D. ④粗准焦螺旋4.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下列与之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对光时,显微镜视野太暗,可以把凹面镜换成平面镜B. 显微镜的目镜10×、物镜40×的镜头组合放大倍数是50C.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载玻片中央滴的是清水D. 盖盖玻片时要使一侧的边缘先接触液滴,再缓缓盖上别一侧5.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A. 植物 B. 有机物 C. 光能 D. 分解者6.某同学拟探究“土壤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中错误的是( )A. 在甲容器中铺适量湿润土壤,在乙容器中铺适量干燥土壤B. 在甲乙容器中放入大小及生活状况比较相似的蚯蚓10条C. 将甲容器放在明亮处,将乙容器放在阴暗处D. 实验结束要将蚯蚓放回大自然7.下图是显微镜的结构图,图中③和⑥代表的结构名称分别是 A. 目镜和细准焦螺旋 B. 物镜和粗准焦螺旋 C. 目镜和粗准焦螺旋 D. 物镜和细准焦螺旋8.回忆一下你所做过的以下实验,其中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序号 实验名称 操作过程A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B 观察叶片结构 制成临时切片,用稀碘液染色,使染液浸润到标本全部C 观察细菌的永久装片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再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D 观察血液的流动 用高倍镜观察小鱼尾鳍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流动A. A B. B C. C D. D9.恶性肿瘤的形成是因为细胞( )A. 不断分化而不分裂 B. 不断分裂而不分化 C. 不断分裂而不生长 D. 不断生长而不分裂10.某同学在学校旁边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发现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食物肉共有4条食物链 B. 该食物网中,戊与丁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C. 该食物网中,戊获得能量及毒素最多 D. 5种动物中有2种肉食动物和3种植食动物11.属于组织的一项是( )A. 肌细胞 B. 血液 C. 唾液腺 D. 肱二头肌12.在保护海南生态环境建设中,下列做法不科学的是A. 加强水资源管理 B. 建立自然保护区 C. 加强海防林建设 D. 封山育林和禁止砍伐13.下图为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若要使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A. 甲和丁 B. 乙和丁 C. 甲和丙 D. 乙和丙14.如图为反应生物体内某生理过程或现象的曲线,下列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y表示胸腔容积,则bd段表示呼气过程B. 若y表示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变化,则可以用ac段表示进食后一段时间内血糖的浓度变化C. 在某封闭草原,有食物链:草→兔→狼,若大量捕杀狼群,则可以用ac段表示在一段时间内兔的数量变化D. 若y表示某温室大棚二氧化碳浓度,则b点是傍晚时段15.人的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一个细胞经过5次分裂后,产生新细胞的个数和每个新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A. 5个、36对 B. 10个、48对 C. 32个、23对 D. 25个、12对16. 以下是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的实验记录,请你分析:环 境 环境 时间/min 2 3 4 5 6 7 8 9 10 11明 亮 4 3 2 0 1 0 1 2 0 1阴 暗 6 7 8 10 9 10 9 8 10 9(1)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2)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设置对照实验,能够保证实验结果仅是由所研究的变量引起的。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研究的变量是________,应设置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环境。(3)假设的提出不是凭空臆造的,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应该怎么做(______)(填选项字母)A.放弃实验不再探讨此问题B.修改实验结果以符合假设 C.重新提出假设再进行实验D.不再做此实验,直接得出结论(4)实验中用10只鼠妇而不用1只是为了________。(5)分析本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鼠妇适于生活在________环境中。(6)实验完毕后,用过的鼠妇应怎样处理?________。17.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组成,请据图回答:(1)这个生态系统除了图所示之处,还应该包括________部分和分解者。(2)图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食物网 。(3)写出最长的食物链: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这个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时,各生物体内毒素含量最多的是( )A.草 B.兔 C.鹰 D.狐狸(5)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寄生关系、合作关系。(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________、种子。(7)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其主要原因是( )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生太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C.物质循环能持续进行D.能量流动能持续进行18.如图为自然界某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该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组成成分是________(填代表字母).它们能通过光合作用利用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2)该生态系统的各种动物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被称为________.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构建自身组织细胞储存能量,同时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利用.动物的遗体或粪便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二氧化碳和含氮的无机盐又被生产者利用,这体现了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的作用.(3)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 ________(填代表字母),它的生物成分主要是腐生的 ________,其作用是把动植物遗体,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一定时期内,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作 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兔与鼠之间为________关系,鹰与兔、鼠之间为________关系,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存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鹰被大量捕杀,则一段时间内兔和鼠的数量变化为 ________,这反映了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的重要作用.(5)该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了食物链,用图中代表字母写出该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__;兔、鼠等动物在取食植物的时候经常出现周身布满植物花粉、皮毛钩挂植物种子、打洞埋藏植物种子储藏越冬等现象,这反映了动物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的作用.习题巩固:1.在一个由林木、植食昆虫、食虫鸟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如果食虫鸟被大量捕杀,植食昆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图2中的哪个曲线图来表示?( )A. B. C. D. 2.下列对图中各曲线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图甲是某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m、n可分别代表鼠、蛇B. 图乙是24小时内植物释放氧气情况曲线图,b点积累的有机物比a点多C. 图丙表示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Y曲线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D. 从图丁曲线变化可知,害虫在农药使用后产生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3.某简单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甲、乙、丙、丁,右下图表示这四种生物所含的能量比例关系。假设这四种生物能构成食物链,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是( )A. B. C. D. 4.实验发现阴暗地方的黄粉虫数量较多,影响其分布的生态因素是( )A. 水分 B. 光照 C. 温度 D. 空气5.下表为长江武汉段四种生物的调查统计数据( )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此食物链的正确构成是( )A. 丙→甲→乙→丁 B. 甲→乙→丙→丁 C. 丁→丙→乙→甲 D. 丁→乙→丙→甲6.请根据如图完成(1)(2)(3)(4)题(1)符合图中的食物链是( )A.阳光→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鸟→鹰 B.绿色植物→鼠→蛇→鹰C.绿色植物←鼠←蛇←鹰 D.绿色植物←兔子←蛇←鹰(2)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相比,图中还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A.细菌 B.草 C.蛇 D.阳光(3)如果鹰都迁徙到别处,则随之会发生的是( )A.兔子的数量会减少 B.食草昆虫会增加 C.B的数量会减少 D.A的数量会减少(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A.阳光 B.绿色植物 C.土壤 D.植食性动物7.在保护海南生态环境建设中,下列做法不科学的是A. 加强水资源管理 B. 建立自然保护区 C. 加强海防林建设 D. 封山育林和禁止砍伐8.下列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 )A.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C.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9.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某一时间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右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 B. 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C. 丙固定的太阳能是食物链中各生物的能量来源 D. 甲、乙、丙、丁、分解者及它们生活的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10.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四个瓶中放等量清水;②c,d放入等量河泥;③b、c、d放入等量水草;④4个瓶中分别放入两只同种形态状况都相似的小鱼;⑤a、b、c置于阻光下,d置于黑暗中,请预测4个生态瓶中小鱼生存时间( )A. b>c>d>a B. c>b>d>a C. c>b>a>d D. d>c>b>a11.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 ( )A. 缓慢上升 B. 仍保持相对稳定 C. 迅速上升 D. 先上升后下降12.如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类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甲是分解者 B. 图中的丙是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营养的主要来源C. 图中的甲、乙、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D. 图中的生物可构成这样一条食物链:丙→甲→乙13.动物的进化会使它们的身体结构和功能更适应环境,下列用压强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A. 啄木鸟的喙又尖又长﹣减少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有利于摄食B. 狗的犬齿很尖﹣减少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有利于撕咬食物C. 鲫鱼的身体呈现梭形﹣增大受力面积,减少压强,有利于水游行D. 骆驼的趾特别宽大﹣增大受力面积,减少压强,有利于沙漠行走14.下列微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A. 乳酸菌 B. 肺炎双球菌 C. 硫细菌 D. 根瘤菌15.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环境明亮了吗 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1)提出问题: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盆内放上一盆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________板, 形成一组________组,在铁盆两侧的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如果在铁盆两侧的中央各放一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环境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进行________处理。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5)表达、交流。实验结束,应将鼠妇如何处理:________。16.为响应国务院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示精神,参与生态文明计划,某科学小组开展了不同pH的酸雨对三种植物叶绿素含量影响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如图所示.(1)随着酸雨pH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受影响程度最大的植物是________.(2)长期酸雨不仅破坏植被,还会使生物种类减少,造成生态系统的________降低.(3)2016年初,雾霾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大范围弥漫,多地城市陷入严重空气污染.“雾霾”是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实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请结合本地实际,列举在改善环境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4)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威胁,小红同学因雾霾天气吸入较多的PM2.5(微尘颗粒),引发支气管炎,在血液中明显增加的成分是________.17.“那是一个飞翔中,候鸟迁徙的地方,那是一个旅途上,感情依偎的海港,夕阳亲吻着波浪,轻轻摇醒芦苇荡…”这是歌曲《等你在黄河口》中描绘的我们的家乡一东营的自然景观.东营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大海大湖大河相连,绿洲绿泊鱼鸟共生”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今年又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的美誉.生于斯,长于斯,你对家乡的生态情况了解多少呢?(1)黄河在这里流入渤海,丰富的营养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其中,浮游动物100多种,底栖动物140多种,游泳动物120余种.代表种类有水母、沙蚕、对虾、鲈鱼、梭子蟹、海豚、黑嘴鸠等.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________ 多样性.如图为上述代表动物的分类图解,请你将对虾和海豚补充进去________ .(2)15.3万公顷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许多候鸟迁徙的中转站,候鸟有规律的迁徙行为属于________ 行为.(3)黄河三角洲是野大豆的栖息地,野大豆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靠种子繁殖,种子由子房的________ 发育而来.(4)我市地处滨海盐碱地区,土壤含盐量平均在17‰以上,生长着柽柳(如图)等耐盐碱植物,柽柳植株矮小;叶细小,只有1﹣3毫米,根系发达,主根深达1.5~2米,叶和嫩枝能分泌盐分,这体现了生物________ .(5)我市坚持把生态化作为城市发展的鲜明特色,大力推进造林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41.2%,有效地改善了空气质量,维持了大气中的________ .(6)具有重要生态和观赏价值的人工水系“金湖银河”是我市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生物兴趣小组调查了该水系东湖的生物种类,并对各种动物体内的食物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成分 1 鲫鱼 沼虾、 水蚤 2 黑鱼 鲫鱼、沼虾 3 小球藻 / 4 沼虾 水蚤、小球藻 5 水蚤 小球藻①请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②假如黑鱼的食物全部来自鲫鱼,那么,黑鱼体内的能量每增加10千焦至少需要捕食含________ 千焦能量的鲫鱼.(7)我市也是“石由”之城,石油是几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和较浅的内海中的小动物、海藻、原生生物形成的,属于________ (再生性/非再生性)资源.18.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生态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②向B,C,D瓶中放入等量的水藻;③向四个瓶中放人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④把A,B,C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结果如下: 生态瓶编号 A B C D 瓶中小鱼生存时间/天 3 11 25 2(1)比较A,B,C的实验结果可知,小鱼的存活时间与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2)比较A,B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的作用是________.(3)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4)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________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