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课件)(共33张PPT+2个内嵌视频)—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课件)(共33张PPT+2个内嵌视频)—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真理的含义、特点;认识的特点及方法论要求。
学习目标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利用真理与认识的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
政治认同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学习,引领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科学精神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核心素养
公共参与
法治意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使我们更加懂得遵纪守法。
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做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contents
真理是客观的
1
3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3
真理是客观的
01
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他说: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一样的。
★评述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
★在人们对事物的各种认识中,什么样的认识能够被称为真理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水稻杂交是一项世界性大课题,难度非常大。外国许多有过这种设想的研究人员经过努力都放弃或中断了研究。但是,神农氏的子孙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并且取得了成功。
★对同一个认识对象,人们的认识相同吗?对于杂交水稻的看法,哪个观点是真理?什么样的认识能被称为真理?
★观看视频《李德建议在第四次反围剿继续攻打大城市》
★李德的建议与客观事实是否相符合?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认识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真理
谬误
袁隆平与水稻的缘分,开始于1960年。那年夏天,田里一株特殊的水稻吸引了袁隆平的目光。相比于其他水稻,这株水稻穗大粒多,颗粒饱满。袁隆平将这株水稻悉心培养,将它的种子再次种了下去,但他的后代却没能长成那株特殊水稻的样子。这就是袁隆平发现的第一株天然杂交稻,开启了袁隆平杂交水稻之路的探索。袁隆平认为杂交水稻有优势,但这种想法却与传统的遗传学观点相悖。袁隆平不迷信权威,他决定要用实验来证明对错。当时外国许多有过这种设想的研究人员经过努力都放弃或中断了研究。不少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但是,袁隆平,偏偏做到了。
★从材料可以反映真理的什么特点?
2.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注意: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②但是,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02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教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
★1854年,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不再是真理
★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这一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毛泽东
1.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3.真理和谬误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03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了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多个省市、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好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小组的工作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原因: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a.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b.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②认识规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有着奔月的梦想。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这个梦想无法成为现实。
今天,我们利用现代科技,终于把梦想变成了现实。2004年3月1日,中国启动的探月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2007年10月,我国发射绕月卫星“嫦娥一号”。2013年12月,“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未来,将运输机器人上月球建立观测点,并采集样本返回地球。整个计划将历时20年。
★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历时20年,说明了什么
★中国探月工程计划完成后,我们还会继续探月吗 为什么
2.认识具有无限性
(1)原因:
①从认识的对象来看,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
②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类是时代延续的;
③从认识的基础来看,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2)结论: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
★观看视频《台湾早晚要回到祖国怀抱》
★看过视频有何启示?
3.认识具有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总结归纳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真理的含义
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具有上升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
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和谬误
课堂检测
1.(2024·湖北·高考真题)下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
①实践与认识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②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
③认识都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2.(2023·河北·高考真题)同是长江,几度遭贬的苏轼铁板铜琶高歌“大江东去”,而李煜则多愁怨叹“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是明月,张九龄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触发了思亲的无限情愫,而张若虚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的是深邃的哲理思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
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④认识根源于主体独特的内心感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3.(2023·海南·高考真题)2022年12月,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30年来,中国航天人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出技术跨越的创意,经过无数次艰苦而严谨的实验和科技攻关,奇迹般地将科技创意变为现实。这表明( )
①科学实验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
②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在实践中化科技创意为现实
③空间站全面建成取决于中国航天人对太空认识的不断深化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4.(2023·广东·高考真题)党的二十大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以更好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这一修改( )
①全面具体地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伟大成就
②为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
③更加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④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更好发挥党章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5.(2023·山东·高考真题)中国茶是日常生活,也是文化瑰宝。明代许次纾嗜花之品鉴,深谙茶理,他在《茶疏》中写道:“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这茶理体现了( )
①联系是普遍的,要从整体上把握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③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④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Thanks
感谢您的支持帮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