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课件)(共45张PPT+1个内嵌视频)—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课件)(共45张PPT+1个内嵌视频)—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认识的含义、阶段
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学习目标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能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归纳,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初步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认同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观。
科学精神
明确实跋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弘扬科学精神
核心素养
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
树立法治观念,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自觉地尊法、守法、用法。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真理


contents
认识与实践
1
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
导入新课
◆柏拉图提出“认识即回忆”,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 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回忆。
◆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
思考:上述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异同?
提 示
不同点:
①老子认为不通过实践,就能知天下,见天道,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是天生的。
②荀子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而非“天性”。——认识来源于实践。
③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认识即回忆”的观点,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使认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认识来源于理念。
相同点:都是关于认识的来源问题。
认识与实践
01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的含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人(人类特有)
对象: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性质:积极的、主动的
(不是被动的反映)
注意: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谈谈你对苹果的认识
2、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①感性认识
◆含义: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②理性认识
◆含义: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感觉——是通过各种感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的属性和特性的反映。如:视觉反映事物的颜色、听觉反映事物的声音等。
◆知觉——将各种感觉加以综合,形成反映该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体的感性形象。如:关于苹果的知觉,就综合了它的色、香、味等感觉。
◆表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对事物形象的再现。如:你对某名胜古迹旅游后的印象。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如:物质、认识等。
◆判断——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或断定。如:张三是优秀团员;太阳不是绕着地球转。
◆推理——是从已有的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新的判断的反映形式。如:①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杨树有光合作用,槐树有光合作用,榆树有光合作用,杨树、槐树、榆树是绿色植物的一部分,所以,绿色植物都有光合作用。”;②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凡是画家都是艺术家,齐白石是画家,所以齐白石是艺术家。”
知识延伸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B、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人
(不是动物)
对象: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
(不是主观世界)
性质: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的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的含义
黑格尔: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费尔巴哈: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杜威: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
思考:你怎样看待上述观点?
阅读与思考
提 示:
①黑格尔把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混同于主观意识活动,否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错误的。
②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社会的活动,理论的活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费尔巴哈割裂了理论(认识)活动与实践的联系,是错误的。
③杜威认为,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没有本质区别,这种理解混淆了人的实践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错误的。
4、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形式)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注意:实践还有其它形式:教育活动、艺术活动和体育活动等。
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学生学习
4、战士打战
5、演员演戏
6、医生治病
7、学术辩论
8、农民种庄稼
9、建设海南省自由贸易港
10、科研人员专研新冠病毒防治活动
课堂检测
5、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A、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主体 — 人是客观的
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手段—工具和设备是客观的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思考:二者有什么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蜜蜂筑巢
港珠澳大桥的修建
本能的活动
世代重复
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将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是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完全脱离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思考:《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了许多年,搭帐篷,种庄稼。他这种一个人的活动是不是实践活动?是否具有社会性?
B、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思考:《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人听后认为,愚公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但他毕竟还是太愚,因为真移山要是用锹挖、肩挑,一年才往返一次,何不使用炸药炸,用车运。对此,你如何看待?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历史的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可食用蘑菇与有毒蘑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
◆从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被揭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阅读与思考
提 示:
①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事物,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
②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买踢”
有一次,法国作家莫泊桑在写作时,为了细腻地描写出入被踢以后的感觉,决定亲身体验一下。 他来到街上,正好见到有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走来。 他眼睛一亮,快步迎上去,把自己的意图说了出来。 乞丐听说要他踢人,十分惊讶,说什么也不肯。 莫泊桑只好说:“我给你钱!”并马上掏出一把零钱递给乞丐。 乞丐这才答应,狠狠地踢了莫泊桑几脚。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就是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认识)。
什么是变革现实的实践?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变革”二字,在哲学层面来讲,它主要是指改变事物的性质,通常是指革新社会制度,比如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变革现实,可以弱弱地理解为改变客观现实,或改变事物性质的现状。
比如开车这件事,小芳在教练的指导下,通过正确操作离合器、油门、方向盘、刹车等汽车元件,把静止停放的汽车开动起来,掌握了驾驶车辆的相关技能,这个过程就是变革现实的开车实践。
间接经验,就是从别人那里或书本视频等载体得到的知识,是他人的认识成果,也是他人实践得到的直接经验。
比如我们要了解汉朝抗击匈奴的战争知识。这个就没有办法获得直接经验,因为人类还没有时光倒流机,无法帮我们穿越回汉朝。
要想了解汉朝抗击匈奴的战争知识,只能通过阅读各类历史书籍来获得相关知识。通过阅读史书,来获得汉朝抗击匈奴的战争知识,这就是间接经验。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运用上述观点,结合生活事例,说明是什么力量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例如,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蔓延,除了做好联防联控工作,科学家也加速对病毒疫苗的研发。所以实践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
结论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谈一谈:人们是怎样认识新冠病毒的?
人们救治病患
发现新冠病毒(问题)
人们救治新冠病毒病患(实践)
发现新冠病毒有传染性(新问题)
进行隔离救治和研究应对病毒的新冠疫苗(研究探索)
发现新冠病毒变异(新问题)
研究应对病毒变异的新治疗方法(再探索)
应用防疫工具(隔离服、口罩)
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实践)中,提高了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庄子》提出了“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 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 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看法。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 怎样才能说清楚
①“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因为这属于不可知论,认为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判断是非。庄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没有认识到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是非是能够说清楚的,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看事实,看实践的结果,看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答。(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
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客观事物本身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是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人们把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主观见之于客观)
例如:古时候,河北沧州有一座寺庙倒塌,门前的一对石兽滚入河中。 几十年后,人们重修寺庙需要打捞石兽,有三种不同的意见:1、下游打捞;2、中游打捞;3、上游打捞。……
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答。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们把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
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
观看视频:《邓小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位学业有成的博士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帮助大家实现了共同富裕。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人们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认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
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
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帮助大家实现了共同富裕。
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毛泽东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注意:
(1)认识有正确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与实践
1、认识
③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
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基本形式——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两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①含义——
①含义——
2、实践
总结与归纳
【原理内容】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以实践为基础。
【错误倾向】反对经验主义(经验论)和教条主义(唯理论)。
哲学原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错误倾向】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课堂检测
1.(2023·天津·高考真题)近年来,用竹子代替塑料的理念受到广泛认可竹子具有生长快、强度高、可塑性佳、可迅速无害化降解等特点;我国竹子种类丰富,种植业发达。“以竹代塑”理念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 )
A.属于感性认识,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B.基于竹子自身优良属性,符合我国的客观实际
C.具有客观物质性,有利于推动我国竹产业发展
D.立足已有经验,有利于推动“减塑”实践发展
B
课堂检测
2.(2023·天津·高考真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贴近国情、贴近时代、贴近人民,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成为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理论支撑。强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
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
②要求我们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③意味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④明确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各国的行动指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课堂检测
3.(2023·江苏·高考真题)动物实验一直是人类测试、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材料说明( )
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④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课堂检测
4.(2023·广东·高考真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树汁液可制作大漆并创造漆器的国家。殷周时代,漆器用于礼乐、饮食、馈赠等,而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用巧妙的手法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来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这表明( )
①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了人的世界观
②美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经验感受之中
③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课堂检测
5.(2023·浙江·高考真题)气候会影响树木年轮的形成与宽窄变化。因此,树木年轮记录可以替代气象资料,帮助科学家追溯过去的气候变化,还可以为气候模型提供量化、精确的背景参数,帮助科学家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这表明( )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科学实验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③科学家可以认识气候变化规律
④准确认识规律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Thanks
感谢您的支持帮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